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為什麽說獨立時期是中越兩國廣泛深入的文化交流?

為什麽說獨立時期是中越兩國廣泛深入的文化交流?

越南獨立後,千年來中越國家關系的主要內容不僅是頻繁而持久的貿易活動,還有廣泛而深刻的文化交流。

宋代中越貿易采取兩種形式:壹是以朝貢形式進行的官方貿易,稱為“綱”;另壹種是兩國邊境富商大甲(G化身,商人)從事的博義昌貿易,即民間貿易,稱為“小綱”。當時廣東欽州不僅是兩國使節出入的必經之地,也是兩國的貿易中心。當時的使節經常有貿易任務,他們任職兩任。

在明朝,中國和安南之間有著頻繁的外交接觸。雙方的外交使節不僅攜帶貢品和禮物,還攜帶商品進行貿易活動,在壹定程度上促進了兩國的經濟交流和貿易。和宋朝壹樣,安南國王在政治上是靠自重獲得爵位的,同時也能獲得經濟利益。據史料記載,從洪武元年(1368)到崇禎十年(1637),越南使臣共進貢79次。

清代中越貿易分為水陸貿易。海上貿易多為大宗貿易,陸路貿易以零星邊貿為主,以日用品為主。中國出口的主要是布料、綢緞、紙張、鐵鍋、顏料、香煙、茶葉和藥材,進口的包括大米、檳榔、胡椒、冰糖、砂仁、竹木、香料和海鮮。

清初,越南廣南中部重要商埠,設置“大唐街”,全長三四裏。在那裏生活和做生意的都是漂洋過海到越南謀生的福建人。據《福建省晉江地區華僑歷史考察報告》記載,清代雍正至嘉慶年間,安南是晉江縣華僑人數最多的。如雍正時期出國32人,其中赴安南18人;乾隆時期出國73人,赴安南37人;嘉慶年間,29人出國。20個人去安南。

越南獨立時期,中越文化交流涉及語言、音樂戲劇、水利、建築、醫藥、風俗習慣等諸多方面。這不僅是對過去的繼承和延續,也是在更廣領域和更深層次上的進步和發展。

漢語和越南語(北京)屬於單音節語系。從漢代到五代的1000年間,北京話吸收了大量的漢語詞匯。根據語言學家的調查,大約壹半的越南語詞匯包含漢語詞匯或源於漢語的詞匯。在現代北京話中,還保留著大量的漢語借詞。漢字,也被越南人稱為“儒家文字”,公元前2世紀傳入越南,是越南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壹個階段是六世紀中葉以前,也就是最初的廣播階段,當時漢字是越南的官方文字;第二階段是10世紀中期以後。越南雖然已經宣稱“獨立”建國,但仍在繼續使用漢字,這是壹個借用階段。

13世紀初,越南人民覺得漢字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於是采用了漢字的結構和形聲字、會意字、借字等構詞方法,創造了壹種新的俗字,即“楚Nom;還是南字,意為“南字”)。在李時代,壹些人開始用漢字書寫碑文。越南史書中記載的第壹部完全用漢字書寫的作品,是陳朝文學家quán(又名韓權),著有《祭鱷魚》(此文今已佚)。14世紀以後,填詞開始系統化,並廣泛應用於文學創作。紫南文學盛行於17和18世紀,到19世紀上半葉,紫南的作品已經在越南文壇占據主導地位。

中國在隋末唐初發明了雕版印刷。唐中期以後逐漸盛行,並傳播到朝鮮、日本、越南、菲律賓、伊朗等國。13世紀,越南的印刷術也發展起來,極大地促進了越南的文化教育事業。

北宋時期的儒家經典和大藏經出版後,越南當局多次索要。早在前李朝,我就向宋真宗要過九經和三藏。他在李太祖時,向真宗皇帝要大藏經和道藏。在過去的80年裏,越南從中國邀請了三部《大藏經》和壹部《道藏經》。1288年,陳聖宗還派使臣陳科用人力資源獲得了《大藏經》。到15世紀中葉,越南開始出版官方版本的五經。邵平第二年(1435),正式出版《四庫全書》。15年底,由於印刷的儒家經典越來越多,朝廷下令在文廟內建庫存放。

當時越南雖然沒有像朝鮮那樣幅員遼闊、精雕細刻的《大藏經》,但民間善男信女所刊刻的佛經數量相當可觀,僅河內前遠東考古所保存的就有400多種。在民間印刷品中,除了經典之外,還有童書、詩集、族譜、史書等。小說、傳記等種類繁多。

河內壹直是歷代王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書籍雕刻的中心。到19世紀初,舊阮經城順化取代河內,成為新的政治中心,刻書生意也興盛起來。李朝以後,梁如虎(科舉制度中的第三把交椅)於1443年和1459年兩次奉命公告。他在國內學會了刻書,回國後教給老鄉們。他復制了經典的版本,並在世界範圍內出版。500多年來,越南的整個雕刻技術都受到了他的影響。越南刻字人永遠銘記梁如虎的功績,尊他為刻字之祖。19世紀中葉,越南從中國購買了壹套木制活字印刷術,開始用活字印刷書籍。後來出現了套印,套印彩色年畫。越南年畫雖然幾乎是中國年畫的翻版,但卻充滿了南方情調,風格獨特。

音樂劇《中國音樂》很早就隨著移民傳到了南方。石協《出入盤》(清:清,壹種古代打擊樂器);陳朝時期,越南流行壹種集體舞,歌詞有《莊》等,詩詞有《木鱉子》等,音樂有《下黃龍》、《宴瑤池》等,都是中國流傳下來的。元朝初年,中國優秀人物李元吉(原名演員)赴越南“傳戲”,豐富了越南人的文化生活。李元吉在越南生活了很長時間。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創造力,吸收越南民間故事為素材,編出生動的劇本,教他們唱歌。舞臺上身著綢緞服裝的演員,伴隨著音樂或唱或跳,感染著觀眾。

越南的舊戲,包括音樂、服飾、臉譜、道具甚至表演方法,都受到中國的影響,與中國的舊戲(如京劇)非常相似。過去,越南樂師(原名戲曲演員)是東方朔(公元前65438+公元前054 ~ 93),西漢文學家。老實,風趣,能言善辯,後世有很多關於他的傳說。中國的戲劇經常被越南戲劇家采用。《東周史》、《三國演義》、《水滸傳》、《西廂記》、《西遊記》等書籍在越南廣為流傳,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伍子胥、藺相如、關羽、曹操、諸葛亮、宋江、李悝jy、張生、紅娘、孫悟空、豬八戒等。是越南人民非常熟悉和喜愛的。

歷法元代傑出的天文學家郭守敬(1231 ~ 1316)與王勛(xún)、徐衡等人* * *編制了計時歷法(1281年實施)。明朝頒布的大歷,基本上就是記時歷。“計時歷”準確度高,壹年365.425天,壹月29.993天;以壹年的1/24為氣(節氣),算出24個節氣,表示氣候變化和農時;閏月是沒有中性氣體的月份。它打破了古代制作歷法的習慣,被認為是中國法律史上的第四次偉大改革。

元朝二年(1334),元朝派使臣赴越,並向當時的陳朝贈送年譜。“計時歷法”的傳播對越南人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種歷法壹直使用到明朝末年。明朝洪武元年(1368),明朝朝廷賜越南大歷。清康熙六十壹年(1722),欽命重修《西洋新法歷書》,編成《歷書考》壹書。嘉隆八年(1809),越南使節阮友順到北京,買了壹本《李湘考成》。回國後,阮友順查閱了這本書,要求朝廷頒發《謝集歷》。越南歷法從此正式確定。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天文學家的傑出創造,至今仍為民間所用,特別是用於農業生產。越南阮朝發行的協紀歷也采用了這壹點,其名稱與中國歷壹模壹樣。中國古代歷法的另壹個創造《幹支吉日》也被《謝濟歷》采用。“幹支”是天幹地支的統稱。它將“甲、丙、戊、庚、N”十支與“子、陰、辰、午、申、虛”十二支相匹配,“乙、丁、己、辛、桂”十支與“醜”十二支相匹配。起初,樹幹和樹枝被用來記錄日子,後來,它們大多被用來記錄歲月。現在,樹幹和樹枝仍然在中國農歷的年份使用。

醫學三國時期,有壹個叫董楓的醫生,他的名字叫易軍,是壹個侯官(現在是福建福州人),他曾經南下旅行去交叉腳趾。《三國誌·兀術·石歇傳》引用葛洪的《神仙傳》,記載了他治療塗燮的故事:“三日,神仙董楓服壹丸,以水服之,搖頭而食之,即起工,色漸復,能坐起半天。經過四天的康復,我會恢復正常。”中醫的發展離不開中越兩國的藥材交流。宋元時期,中藥成為與越南貿易的主要商品。歷史:宋程春十年(陳聖宗富寶二年,即公元1274年),宋朝以“緞、藥材等物為市”;宋德拓第二年(1276,陳聖宗富寶四年),二月春,聖宗黃晨“遣陶光到龍州買藥,探聽元人情況”。越南陳朝不僅有專治王公的醫生,還有壹個與老百姓疾苦相關的醫療部門——“廣濟部”。政府也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因此培養了很多名醫。

中國的針灸方法在公元14世紀被越南醫生廣泛使用。明清時期,越南毒品主要由中國供應。李仁宗派遣使節到中國,用本土香料換取藥材和書籍。明天,順義元年(1457),越南使節李文老上奏,要求用越南土產香料等物品換取中國的書籍和藥材。明英宗答應了這個請求。19年底,越南從中國進口川芎(Xiang)、白術(zhú)和當歸等多種中藥,年產量約65438+萬噸(丹,重量單位,100公斤等於壹噸),數量可觀。

我國醫學文獻浩如煙海,中藥近八千種,是人們長期實踐和積累的結果。在隋唐時期,中醫書籍,如《內經》(戰國時期寫的《黃帝內經》的簡稱)和《脈經》(魏晉時期王叔和寫的)傳到了越南。著名的醫學著作如chān的《醫學概論》、張景嶽的《凈月全書》、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也傳入越南,對越南醫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流傳到中國的越南醫學書籍很少。1962年,北京圖書館和中醫研究所聯合編纂了《中醫圖書聯合目錄》,收錄了中國59個主要圖書館收藏的7000多種醫學圖書,其中包括數百種韓國和日本的中醫圖書,但沒有壹種來自越南。事實上,越南醫生在對中醫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醫療實踐,不僅發揮了作用,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草綱目》、《中越藥性匯編》、《南藥奇效》是具有較高學術價值或文獻價值的醫學著作。

越南古代醫書大約有二三十種,其中最著名的是李有卓在李朝末年寫的《懶人之心》(或《海之心·海上懶人·海醫之心》遺書)。全書***28集,66卷,豐富而完整。理論上,懶人心領采用了《內經》的經典含義;在用藥方面,壹半用中醫,壹半用越醫,為醫學理論與醫學實踐因地制宜的結合提供了很好的範例。

貨幣在越南東山出土的文物中,有漢代的五銖(zhū,古代重量單位)。五銖錢大概是漢平南越代代相傳的。在其他地方的發掘中也發現了古錢幣,如“開元鮑彤”(簡稱開元錢;開元”、“元和鮑彤”等。,都是唐朝的貨幣制度。據《舊唐書》記載,唐初仍在使用隋朝的五銖錢。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除五銖,鑄造“開元”貨幣,並在漯河、濱河、燕、彜、桂設立錢監。到了唐代,貴州和越南近在咫尺,貴州自然設立了生產貨幣,生產方法和技術也傳到了越南。

古代越南流通的貨幣主要是銅幣,或鑄幣。今天流傳下來的最古老的錢幣是前朝天府五年(公元984年)鑄造的“天府鎮寶錢”,背面有“李”字。越南史書稱此為“南錢之始”。李的天府錢宋代曾在廣州流通,被稱為“交趾國李錢”。越南獨立後,歷代都是以漢唐貨幣體系為基礎。在漢唐造幣技術的基礎上,先後鑄造了越南貨幣,包括“邵峰鮑彤”、“隆慶鮑彤”和“崇光鮑彤”。李朝後期有順天元寶、弘德鮑彤、廣順鮑彤、昭通鮑彤。阮超有《特德·鮑彤》和《廣中鮑彤》。阮世宗和阮福映鑄造的“嘉隆鮑彤”不僅在中國使用,而且大量流入中國,沖擊了中國市場,引起了中國統治者的密切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