暾的意思是:形容日光明亮溫暖,亦用以形容火光熾盛。 剛升起的太陽:朝(zhāo )暾。
釋義:
(1)亦作“溫吞”,“溫燉”。
微暖;不冷不熱。唐 · 王建《宮詞》之四八:新晴草色綠溫暾,山雪初消浐水渾。" 唐 · 白居易《別氈帳火爐》詩:“婉軟蟄鱗蘇,溫燉凍肌活。”沙汀《困獸記》二七:“天空也似乎因為這壹群不幸者而變色了,忽然陰雲四合,掩蔽了正當中天的溫暾的太陽。”今吳語(含部分徽語,如屯溪話)仍保存使用該詞。
(2)不爽利。
清 · 李鬥《揚州畫舫錄 · 小秦淮錄》:“性溫暾,寡言笑,偶壹雅謔,舉座絕倒。” 魯迅《華蓋集 · 並非閑話》:“即使還寫,也許不過是溫暾之談,兩可之論,也即所謂執中之說,公允之言,其實等於不寫而已。”
壹、齊暾。
1、亦稱“齊”。
2、木名。油橄欖。出波斯國,亦出拂林國。拂林名齊虛。樹長二三丈,皮青白,花似柚,極芳香,子似楊桃,五月熟。西域人壓為油,以煮餅果。
二、晴暾。
解釋:明亮的朝日。《花月痕》第五回評論:“此則日之出也,雲之生也,晴暾炳曜,萬象畢露。”
古籍解釋:
1、《廣韻》《集韻》?他昆切,音燉。日始出。《楚辭 · 九歌》暾將出兮東方。《類篇》亦作旽。
2、又《韻補》葉它涓切。《蘇轍 · 吳山人詩》壹去吳興十五年,壹寸閑田曉日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