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雷公炮炙論》——我國第壹部炮制專著,作者雷敩,南北朝劉宋時期
2、《炮炙大法》——我國第二部炮制專著,作者繆希雍,明代
3、《修事指南》——我國第三部炮制專著,作者張仲巖,清代
擴展資料:
明代陳嘉謨《本草蒙筌》全面闡述炮制方法、經驗及機理,對後世影響頗深。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雖是綜合性本草著作,但其中多設有“修治”壹項,先述前人記載,再記當時炮制經驗,最後談及個人見解,就炮制內容而言,遠遠超過以前的炮制專著,全面反映了明代炮制技術水平,至今仍為中藥炮制的重要參考資料。
明代繆希雍的《炮炙大法》是炮制專書,除介紹《雷公炮炙論》的主要內容外,重點記述了當時所用的具體炮制方法。
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發展了中藥炮制的炒法,並提出炒炭應註意火候,強調炭化存性問題,為炮制技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張叡的《修事指南》為清代炮制專著,介紹了232種炮制方法,並指出“吳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氣,豬膽汁制瀉膽火而達木郁”,補充闡發了輔料炮炙的機理。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在全面繼承歷代炮制經驗的基礎上,各省市分別制定了《中藥炮制規範》。
國家藥典收載了炮制內容,制定了“中藥炮制通則”,使中藥炮制技術朝規範化、標準化、科學化方向發展。此外,《中藥炮制經驗集成》、《中藥炮制學》、《歷代中藥炮制資料輯要》等著作的出現,促進了中藥炮制理論的整理與研究。
現代中藥的炮制加工生產日趨機械化。對炮制機理、炮制方法、工藝改革及炮制品規格質量的研究不斷深入,促進了傳統炮制方法的規範化、現代化和科學化。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