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哪些成語詞匯源於詩經
有很多,列舉幾例:
岸谷之變 岸:喻指高位。比喻政治上的重大變化
柏舟之誓 誓:盟約,諾言。指婦女喪夫後守節不嫁
俾晝作夜 俾:使。把白晝當作夜晚。指不分晝夜地尋歡作樂
邦國殄瘁 邦國:國家;殄:盡,絕;瘁:病。形容國家病困,陷於絕境
不稼不穡 稼:播種;穡:收獲谷物。泛指不參加農業生產勞動
采葑采菲 葑:蔓青,葉和根、莖都可食,但味苦;菲:蕪菁類植物。比喻不因其所短而舍其所長
蹙蹙靡騁 指局促,無法舒展
蛾眉螓首 彎彎的眉毛,方廣的前額。形容女子容貌的美艷
匪石之心 比喻堅貞不渝
蹐地跼天 形容戒慎小心
斤斤計較 斤斤:形容明察,引申為瑣細。過分計較無關緊要的小事
儉不中禮 指節省太過而不合於禮
兢兢業業 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業業:擔心害怕的樣子。形容小心謹慎,認真踏實
敬恭桑梓 熱愛故鄉和尊敬故鄉的人
跼天蹐地 跼:彎腰;蹐:前腳接後腳地小步走。形容惶恐不安的樣子,也指窘迫無路的樣子
倦尾赤色 比喻十分困苦
君子好逑 逑:通“仇”,配偶。原指君子的佳偶。現指男子追求佳偶
哀哀父母 可哀呀可哀,我的父母啊!原指古時在暴政下人民終年在外服勞役,對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
哀鴻遍野 哀鴻:哀鳴的鴻雁。比喻啼饑號寒的災民。比喻在天災人禍中到處都是流離失所、 *** 呼號的饑民。
憬然有悟 憬然:覺悟的樣子。有所覺悟
令原之戚 指兄、弟去世
穆如清風 指和美如清風化養萬物
白圭之玷 白玉上的壹個斑點。比喻人或物大體很好,只是有些小缺點。
白華之怨 指女子失寵之哀怨。
白駒空谷 白駒:白色駿馬,比喻賢能者。比喻賢能之人在野而不能出仕。後也比喻賢能者出仕而谷空。
百堵皆作 堵:墻;作:興建。許多房屋同時建造。
抱布貿絲 布:古代壹種貨幣;貿:買賣。帶了錢,來買絲。借指和女子接近。亦指進行商品交易。
必恭必敬 恭、敬:端莊而有禮貌。形容態度十分恭敬。
摽梅之年 摽梅:梅子成熟後落下來。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齡。
別有肺腸 別有:另有;肺腸:指思想。比喻人動機不良,故意提出壹些與眾不同的的奇特的主張。
伯塤仲篪 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塤:陶土燒制的樂器;篪:竹制的樂器。塤篪合奏,樂音和諧。舊時贊美兄弟和睦。
不安於室 指已婚婦女又亂搞男女關系。
不分皂白 皂:黑色。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不敢告勞 努力做事,不訴說自己的勞苦。比喻勤勤懇懇,不辭辛勞(多用在自己表示謙虛)。
不可救藥 藥:治療。病已重到無法用藥醫治的程度。比喻已經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不愧屋漏 愧:慚愧;屋漏:古代室內西北角安放小帳的地方。原意是雖在宗廟裏,但無愧畏之心。後比喻即使在暗中也不做壞事,不起壞念頭。
不稂不莠 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本指禾苗中中無野草。後比喻人不成才,沒出息。
不日不月 指不計日月,沒有期限。
不吐不茹 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軟怕硬。
不忮不求 忮:嫉妒;求:貪求。指不妒忌,不貪得無厭。
采蘭贈藥 蘭:蘭花,花味清香;藥:芍藥。比喻男女互贈禮物,表示相愛。
懲前毖後 懲:警戒;毖:謹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錯誤,吸取教訓,使以後謹慎些,不致再犯。
二 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守株待兔,掩耳盜鈴,杯弓蛇影,望梅止渴,畫餅充饑,亡羊補牢。
三 來源於《西遊記》的成語
來源於《西遊記》的成語:
壹、安神定魄
釋義:安:安定,安穩;魄:魂魄。指安定心神,穩定神智
出處: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11回:“自服了安神定魄之劑,連進了數次粥湯。”意思是自從喝了安定心神穩定深智的藥劑,連喝了數次粥湯。
示例:賈母叫鴛鴦找些安神定魄的藥,按方吃了。
二、不顧死活
釋義:顧:顧惜,眷顧。不顧自己的生命,比喻拚命
出處: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63回:“這呆子不顧死活,闖上宮殿。”
示例:他們更希望有經驗的人來領導他們,他們原意不顧死活地保衛家鄉。
三、不容分說
釋義:容:允許。指不允許分辯陳說
出處: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59回:“那羅剎不容分說,雙手輪劍,照行者頭上乒乒乓乓,砍上十數下。”
示例:寶釵不容分說,笑灌了湘雲壹杯。
四、不識好歹
釋義:歹:壞。不知道什麽是好;什麽是壞。
出處: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26回:“妳這潑猴,不識好歹!”
示例:古書又不是毒藥,竟會這樣胡鬧起來,這明明是不識好歹呀!
五、典身賣命
釋義:典當身體,出賣性命。指奉獻出自己的壹切
出處: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40回:“就典身賣命,也酬謝師恩。”
示例:我不需要妳“典身賣命”的承諾
四 成語源於什麽
成語(chengyu,idioms),是我國漢字語言詞匯中壹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壹些三字和多字的。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壹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壹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具有結構的凝固性。成語有很大壹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壹個故事或者典故。 成語又是壹種現成的話,大都出自書面,屬於文語性質的,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 形象鮮明的作用。
五 成語的來源是什麽~
成語的來源大體上有三:歷史的繼承、新成語的創造、對外族語的借用。
壹、歷史的繼承:我們今天所說的成語,大部分是從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沿用下來的。具體的說有四方面來源:壹是寓言故事,二是神話傳說等,三是歷史事實,四是作品中的名言。
寓言故事:朝三暮四、螳螂捕蟬、葉公好龍……
神話傳說:誇父追日、世外桃源……
歷史事實: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破釜沈舟、毛遂自薦、初出茅廬……
作品中的名言:水落石出——蘇東坡的《後赤壁賦》:“江河有聲,斷案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見仁見智——是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改造。
二、新成語的創造:語言中的詞匯從來就是為交際服務的,因而必然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當原有的成語不能滿足社會交際需要的時候,就會創造出新的成語。這裏的“新”是與從古代漢語中繼承下來的成語相對而言的,與“新造詞語”中的“新”不完全相同。如:乘熱打鐵、壹窮二白、求同存異、另起爐竈……
三、對外族語的借用:詞語的借用是語言的壹種普遍現象,對壹個開放社會來說尤其如此。從漢語來看,對普通詞語的借用比較普遍,成語的借用相比之下就少得多。這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壹是成語的民族性比較強,成語的翻譯不能直接按“源成語”的字面意義進行,這就給成語的借用帶來了不便;二是受詞匯系統的制約,有的源成語雖然有可能翻譯過來,但表達同樣的意義漢語中已有現成的表達法。屬於後壹種情況的,即便借用過來,人們的看法也不壹。如:壹石二鳥它源於英語的Kill o birds with one stone;五體投地、聚沙成塔、不可思議、壹塵不染……就是從佛經裏借用來的,可我們現在根本就感覺不到這壹點。
希望這樣的回答對妳有幫助
六 來龍去脈這個成語來源於什麽教
來龍去脈
[讀音][lái lóng qù mài]
[解釋]山形地勢像龍壹樣連貫著。本是迷信的人講風水的話,後來比喻人、物的來歷或事情的前因後果。
[出處]明·吾邱瑞《運壁記·牛眠指穴》:“此間前岡有好地;來龍去脈;靠嶺朝山;種種合格;乃大富貴之地。”
[例句]妳必須在三天內把事情的~搞清楚,向我匯報。
七 來源於古代文獻的成語有什麽
這個不勝枚舉吧,絕大多數成語都應該是的。
八 關於來源於詩句的成語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悲歡離合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老驥版伏櫪
去年今日此權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桃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壹點通——心有靈犀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柳暗花明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青梅竹馬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壹格降人才——不拘壹格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怒發沖冠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乘風破浪《行路難》李白
春風得意馬蹄疾,壹日看盡長安花——《登第》孟郊
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海角尋思遍——無窮無盡、天涯海角《踏沙行》 晏殊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萬紫千紅《春日》朱熹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柔情似水《鵲橋仙》秦觀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悲歡離合、陰晴圓缺《水調歌頭》蘇東坡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無可奈何《浣溪沙》 晏殊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千淘萬漉《浪淘沙》 劉禹錫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物是人非《武陵春》李清照
九 成語的來歷是什麽
來源:成語是壹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最主要的壹點是習用語和諺語是口語性質的,成語大都出自書面,屬於文語性質的。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幾乎都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而習用語和諺語總是松散壹些,可多可少,不限於四個字。
十 成語起源於什麽
壹.來源於神話寓言
我國古代的很多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含義深刻,富有教育意義,往往被概括成為成語。例如:
女媧補天 精衛填海 開天辟地 誇父追日
愚公移山 守株待兔 刻舟求劍 拔苗助長
二、來源於歷史故事
我國古代有許多著名的歷史故事和歷史事件,後人把它們凝縮成四個字的成語。例如:
臥薪嘗膽 負荊請罪 四面楚歌 草木皆兵
破釜沈舟 完璧歸趙 望梅止渴 三顧茅廬
三、來源於古書成句
這又分兩種情況:壹是從古書中直接摘引原句;壹種是經過加工的,或緊縮、或減字、或增字、或換字。例如:
①壹鼓作氣壹《左傳·莊工十年》:“夫戰,勇氣也。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②瓜田李下壹古樂府《君子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四、來源於群眾口語
有不少成語來源於群眾口頭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語。例如:
①狼子野心壹《左傳·宣公四年》 :“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②千夫所指壹 《漢書·王嘉傳》 :“諺曰:千夫所指,無病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