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鼻槁·燥邪犯肺證簡介

鼻槁·燥邪犯肺證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定義 4 鼻槁·燥邪犯肺證的癥狀 5 證候分析 6 鼻槁·燥邪犯肺證的治療 6.1 治法 6.2 方藥 6.3 中成藥 6.4 外治法 6.4.1 滴鼻 6.4.2 洗鼻 6.4.3 吹鼻 6.5 針灸療法 6.5.1 針刺 6.5.2 艾灸 6.5.3 迎香穴埋線 6.6 飲食療法 7 鼻槁患者日常保健 8 關於鼻槁 9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鼻槁·燥邪犯肺證 1 拼音

bí gǎo ·zào xié fàn fèi zhèng

2 英文參考

withered nose with pattern of dryness assailing lung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鼻槁·燥邪犯肺證(withered nose with pattern of dryness assailing lung)是指燥邪犯肺,以鼻內幹燥,灼熱疼痛,涕痂帶血,鼻黏膜充血幹燥,或有痂塊,伴咽癢幹咳,舌尖紅,苔薄黃少津,脈細數等為常見癥的鼻槁證候[1]。

4 鼻槁·燥邪犯肺證的癥狀

鼻槁·燥邪犯肺證患者鼻內幹燥較甚,灼熱疼痛,鼻內肌膜萎縮,涕液穢濁,帶黃綠色,或少許血絲,鼻黏膜充血幹燥,或有痂塊,伴咽癢幹咳,講話乏力,舌尖紅,苔薄黃少津,脈細數[1][2]。

5 證候分析

肺虛氣津不足,鼻竅肌膜失於滋養,故肌膜幹燥而色淡紅[2]。

邪毒蝕及肌膜,灼於陰津,故肌膜萎縮而痂皮多;傷及脈絡則有少許血絲[2]。

咽癢時嗽、舌紅苔少、脈細數均為陰虛肺燥之證[2]。

6 鼻槁·燥邪犯肺證的治療 6.1 治法

鼻槁·燥邪犯肺證治宜養陰潤燥,宜肺散邪[2]。

6.2 方藥

可選用清燥救肺湯[備註]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冬桑葉、石膏、麻仁、麥冬、阿膠、黨參、甘草、杏仁、枇杷葉加減治療:方中以阿膠、麻仁、麥冬潤燥而滋陰液,黨參、甘草益氣生津,以桑葉、杏仁、枇杷葉宣肺散邪,助以石膏清肺熱生津。若鼻燥,肌膜萎縮甚者,加沙參、天冬、首烏、當歸以滋陰潤燥養血生肌[2]。

清燥救肺湯(喻嘉言《醫門法律》)加減處方:桑葉10克,批把葉12克,杏仁12克,麥冬15克,火麻仁15克,石膏15克。水煎服。若鼻幹灼熱疼痛較甚,加黃芩12克、菊花12克。鼻腔粘膜萎縮甚者,加沙參15克、首烏15克、當歸10克。鼻衄者,加白茅根15克、旱蓮草15克。

6.3 中成藥

(1)二冬膏,口服,每次9~15克,每日2次。

(2)補肺湯、口服,每次10毫升,每日2次。

(3)扶正養陰丸,大蜜丸每次l丸,每日2次,片劑每次5片,每日3次。

6.4 外治法 6.4.1 滴鼻

宜用滋養潤燥藥物,可選用蓯蓉滴鼻液[備註]蓯蓉滴鼻液(經驗方):肉蓯蓉、羊藿葉、當歸、桂枝、黃芪各300 g,煎水兩次,濃縮成浸膏,加石蠟油500 ml,混合。、蜂蜜、芝麻油加冰片少許滴鼻,每日2~3次[2]。

6.4.2 洗鼻

可用石蠟油、復方薄荷油或清魚肝油滴鼻,也可用蜜糖、將暖生理鹽水或暖開水盛於碗盆內,囑病人低頭由鼻將芝麻油加冰片少許滴鼻。水吸入,經口吐出,反復多次,可洗凈鼻內痂皮及膿涕。每天洗 1~2次,洗滌後再滴藥液,效果更佳。

6.4.3 吹鼻

魚腦石散[備註]魚腦石散(經驗方):魚腦石粉9g、冰片0.9g、辛夷花6g、細辛3g,***為細末。吹鼻,每日2~3次[2]。

6.5 針灸療法 6.5.1 針刺

取穴:取迎香、禾髎、素髎、足三裏、肺俞、脾俞等穴[2]。

刺灸法:每次2~3穴,中弱 *** ,留針10~15 min,每日壹次[2]。

6.5.2 艾灸

取穴:百會、足三裏、迎香、肺俞等穴[2]。

刺灸法:懸灸至局部發熱,出現紅暈為止,每日或隔日壹次[2]。

6.5.3 迎香穴埋線

鼻部周圍按壹般外科原則消毒,鋪小孔巾,在迎香穴位外局部註射1%普魯卡因,每側1~2 ml,用帶有腸線的三角縫合針穿過穴位內,剪去露出皮膚外面的線頭。如有出血,可稍壓迫止血,不必包紮。如有線頭露出,容易引起感染,或使整條腸線脫落。[2]

6.6 飲食療法

(1)黑芝麻適量拌糖,每天食適量。

(2)天冬、麥冬各10克,泡水代茶飲服。

(3)南杏桑白煲豬肺:南杏15~20克,桑白皮15克,豬肺約250克,煲湯飲用。

7 鼻槁患者日常保健

(1)保持鼻竅清潔濕潤,清除鼻內積涕或痂皮,禁用血管收縮劑滴鼻[2]。

(2)防治全身慢性疾患,加強營養,多吃蔬菜、水果、動物肝臟、豆類等食物,少食辛辣炙煿燥熱食物[2]。

(3)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預防感冒,積極防治各種急慢性鼻部疾病[2]。

(4)改善工作環境,減少粉塵吸入,室內常灑水,保持空氣濕潤,在幹燥或粉塵環境中工作,要戴口罩等[2]。

8 關於鼻槁

鼻槁(withered nose atrophic rhinitis[3])為病證名[4]。又稱鼻幹燥[2]。若鼻氣惡臭者,又稱臭鼻證[2]。槁,枯槁也(《說文》)[4]。鼻槁是指以鼻內幹燥、鼻塞、鼻痂多、鼻氣腥臭,鼻黏膜萎縮,鼻腔寬大為主要表現的疾病[3]。可見於熱性病[4]。發生緩慢,病程較長,是常見的慢性鼻病[2]。以女性為多,且在婦女月經期或懷孕期癥狀更為明顯。本病多發生於幹寒地區、幹燥的工作環境,癥狀在秋冬節季比春夏季節為重。

鼻槁病名,最早見於《靈樞·寒熱病論》;“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發焦,鼻槁臘”。《難經》、《金匱要略》及後世醫著亦有“鼻槁”、“鼻燥”等記載,但多系指病變中的癥狀而言。

《難經·五十八難》:“毛發焦,鼻槁,不得汗。”槁,枯槁也(《說文》)[4]。

鼻槁相當於西醫的幹燥性鼻炎、萎縮性鼻炎[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