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唐律疏議》故唐律疏議卷第九職制 (5)

《唐律疏議》故唐律疏議卷第九職制 (5)

 111 諸稽緩制書者,壹日笞五十,謄制、敕、符、移之類皆是。〔壹四〕壹日加壹等,十日徒壹年。

 疏議曰:制書,在令無有程限,成案皆雲「即日行下」,稱即日者,謂百刻內也。寫程:「通計符、移、關、牒,滿二百紙以下,給二日程;過此以外,每二百紙以下,加壹日程。所加多者,總不得過五日。其赦書,計紙雖多,不得過三日。軍務急速,皆當日並了。」成案及計紙程外仍停者,是為「稽緩」,壹日笞五十。註雲「謄制、敕、符、移之類」,謂奉正制、敕,更謄已出,符、移、關、解、刺、牒皆是,故言「之類」。壹日加壹等,計六日杖壹百,十日徒壹年,即是罪止。

 其官文書稽程者,壹日笞十,三日加壹等,罪止杖八十。

 疏議曰:「官文書」,謂在曹常行,非制、敕、奏抄者。依令:「小事五日程,中事十日程,大事二十日程,徒以上獄案辯定須斷者三十日程。其通判及勾經三人以下者,給壹日程;經四人以上,給二日程;大事各加壹日程。若有機速,不在此例。」機速,謂軍機急速,不必要準案程。應了不了,亦準稽程法。除此之外,皆準事。稽程者,壹日笞十,三日加壹等,罪止杖八十。

 112 諸被制書,有所施行而違者,徒二年。失錯者,杖壹百。失錯,謂失其旨。

 疏議曰:「被制書」,謂奉制。有所施行而違者,徒二年。若非故違而失錯旨意者,杖壹百。

 問曰:條雲「被制書施行而違者徒二年」,未知敕及奏抄得罪同否?

 答曰:上條「稽緩制書」,註雲:「謄制、敕、符、移之類皆是。」即明制、敕之義,輕重不殊。其奏抄禦親畫聞,制則承旨宣用,禦畫不輕承旨,理與制書義同。

 113 諸受制忘誤及寫制書誤者,事若未失,笞五十;已失,杖七十。轉受者,減壹等。

 疏議曰:謂承制之人,忘誤其事及寫制書脫剩文字,並文字錯失。事若未失者,謂未失制書之意,合笞五十。「已失」,謂已失事意而施行,合杖七十。「轉受者減壹等」,若宣制忘誤及寫制失錯,轉受者雖自錯誤,為非親承制敕,故減壹等:未失其事,合笞四十;事若已失,合杖六十。故雲「轉受者減壹等」。

 校勘記

 〔壹〕 雜任以上 「雜」原訛「離」,據至正本、文化本、岱本、宋刑統改。

 〔二〕 詐而不實者 「而」原脫,據至正本、岱本、宋刑統補。

 〔三〕 謂壹人杖九十 「壹」原訛「二」,據至正本、文化本、岱本、宋刑統改。按:文雲「減初置人罪壹等」,初置人「壹人杖壹百」,此當為「壹人杖九十」。

 〔四〕 唯試策不及第 「試」原訛「只」,據文化本改。

 〔五〕 皆不得習穢惡之事 至正本、文化本、岱本及大唐開元禮三「習」作「預」。按:「習」蓋唐人避代宗諱改。

 〔六〕 賊盜律盜大祀神禦物之類 各本「賊」原脫。按:賊盜律疏議曰:「自秦漢逮至後魏皆名賊律、盜律」,「隋開皇合為賊盜律,至今不改。」作「盜律」非也。查全書征引多作「賊盜律」,間有作「盜律」者,今並據補,以下不再出校。

〔七〕 誤不如本方及封題誤者醫絞 「者醫」原誤倒,據敦煌寫本伯三六0八職制戶婚律殘卷(以下簡稱伯三六0八)、至正本、文化本、岱本、律附音義、宋刑統乙正。

 〔八〕 料理簡擇不精者 「簡」原作「揀」。按:孫奭律音義雲「作揀者非」,今據敦煌寫本伯三六0八、敦煌寫本伯三六九0職制律疏殘卷、律附音義改。下同。

 〔九〕 其之屬謂羊車及輦等 「其之屬」,至正本、岱本作「稱之屬」,文化本作「稱之屬者」。

 〔壹0〕其雜供有闕笞五十 按:敦煌寫本伯三六0八無此八字。伯三六0八多見武後時期新字,當為武後時期之寫本,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因而疑此八字「並為武後或武後以後所增竄」。

 〔壹壹〕謂帷帳幾杖之屬 「謂」原脫,據至正本、文化本、岱本、律附音義、宋刑統補。按:本條疏文引律註即有「謂」字。

 〔壹二〕仍以初傳者為首 「者」原脫,據敦煌寫本伯三六0八、至正本、文化本、岱本、律附音義、宋刑統補。

 〔壹三〕私習天文者亦同 按:敦煌寫本伯三六0八無此註。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疑今本此註為「武後或武後以後所增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