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秦始皇是好皇帝還是暴君?謝謝大神,幫幫我。

秦始皇是好皇帝還是暴君?謝謝大神,幫幫我。

先是秦始皇三十二年,蒙恬將軍奉命率領三十萬人馬北擊匈奴,奪取“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及其以南地區)。第二,33年,犯了逃跑罪的人、外家媳婦收養的女婿、商人強占“呂梁地”,設置桂林、項峻、南海三縣,安置強制移民。第三,三十四年,處理冤案的獄官被發配去修長城,或者遷到南越。第四,35年,在渭河以南上林苑修建皇宮,招募了70多萬被處以徒刑的罪犯和犯人修建阿房宮或驪山墓。這四項中的第二項,其實是之前遠征南越50萬大軍的延續。因為從來沒贏過,所以這些人被補了。但征服南越後,除了戰死沙場定居南越的,其他人都可以回到家鄉,34年征服南越的行動已經基本結束。第三項的數量明顯不多,南越還是強制移民。可見常年征用是為了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和長城。前兩項征用70萬,後壹項沒有具體數字,但蒙恬出兵30萬,算是不變的數額,三項合計* * *壹百萬。至於其他正規項目,如修長城、鎮守邊關、參軍(包括鎮守秦始皇巡視)、地方征兵等,均由日常徭役承擔,而據專家考證,漢代的日常徭役與秦朝無異(如見黃《秦漢徭役制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版)因此,秦始皇額外人力為654.38+0萬,其中另壹方面,秦朝的人口是2000多萬。根據我在《中國人口史》中的研究結論,秦朝人口最多不低於4000萬,所以征召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應該低很多,只占2.5%左右。退壹步說,即使秦始皇招募的人力高達總人口的15%,也不會造成太嚴重的後果。因為那時候十幾歲就可以從事農業生產,60歲以上的男性還在服役或工作。在平均壽命低的情況下,這個年齡的人並不多。西漢惠帝在招募婦女參與修建長安城墻的時候,可以看出婦女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招募,而且當時的婦女壹般都是從事生產勞動的。西漢初年,晁錯有句話:“今壹個農民五口之家,仆人不少於二人。”。可見,秦漢時期勞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很高。如果秦始皇只招15%的人口,就沒有問題。這樣看來,秦始皇征收的徭役難道不重嗎?不是,但是另外兩個方面在以往的研究中被忽略了,壹個是秦始皇的強制遷徙,壹個是維持這種強制遷徙的生存所消耗的人力和額外招募的人口。事實上,秦始皇招募的勞動力比15%高出許多倍。自發移民得不到政府資助,也不必依賴政府救濟。他們通常會提前做好準備,或者在定居後立即生產自己的維生食品。但是,強制移民就不同了。他們的生活和生產食物必須在移民期間和定居之初由政府解決。有些強制移民定居的地方是不可能生產糧食的,或者說這些移民自己不會生產糧食。同樣,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秦始皇的強遷主要包括:第壹,26年半,12萬“天下首富”遷居鹹陽,每家五口要有60萬人。三十五年,三萬鹹陽居民遷至易立(今陜西省臨潼縣東北),五萬戶遷至雲陽(今陜西省淳化縣西北)。但這8萬戶應該大部分屬於之前遷入鹹陽的12萬戶,所以不需要新增移民。二是三十四年,蒙恬驅逐匈奴後,從榆中、黃河以東到陰山建立了四十四(三十四)個新縣,強行遷入的人被安置在這些新縣。三十六年後,三萬戶遷到北河、榆中,給每戶壹等獎勵。以每個縣500到1000戶的規模計算,第壹批移民應該是10萬到15萬人。第二批移民應該是12萬到15萬,總估計30萬。第三,強行移居南越的人口,中國移民史上我估計是10萬到15萬。第四,28年,三萬戶遷到瑯邪臺,其他遷到巴蜀、嶽地。由於移民對象和移民地點的不同,壹些移民必須依靠官方供應食物,而另壹些移民可以在當地供應或自己生產。第壹批遷居鹹陽的12萬“天下首富”無法自己從事生產,鹹陽地區無法提供他們所需的糧食或土地。第二項,遷移到北方邊疆北河、榆中的約30萬人,不能立即實現糧食自給,特別是在安置和生產的前期,不得不由政府從外地進口。移居到瑯邪臺、南越、巴蜀、越南的移民,壹般可以就地生產自己的食物,不增加政府的供應和運輸負擔。同樣,額外招募的1萬人,也不是從事農業或其他生產,而是建造宮殿、陵墓、長城和邊防。他們在鹹陽地區和北方邊疆服役,他們的糧食本地供應不了,只好從外地進口。所以這些年,秦政府要為鹹陽的60萬移民,北方邊疆的70萬俘虜和30萬士兵提供糧食,還要在34年的前幾年為北方邊疆的30萬移民提供全部或部分糧食。秦朝的主要產糧區在關東(函谷關以東,大致在太行山以東,淮河以北),只有關東有余糧出口。其他地區要麽沒有余糧,要麽受交通條件限制,出口相當困難。而從關東運往鹹陽和關中北部邊疆的糧食,大部分只能通過陸路運輸。無論是使用人力還是畜力,即使不考慮運輸過程中的損耗,運輸者本身也會在途中消耗大量的食物。漢武帝之父嚴曾說:“秦始皇北擊匈奴,令天下飛拔粟,從黃、夷、郎協負責海上的郡出發,轉北河,率三十分壹石。”(見《漢書·主父偃傳》)壹分鐘相當於六蹄(石)四鬥,三十分鐘等於壹百九十二蹄。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糧食從山東半島中部和東北部運往河套,有效運能只有0.52%。即使考慮到與關東其他地區的距離較短,估計實際運輸量也只有1-2%。這個結果是否誇大了?我們可以找到其他的例子。按照北宋沈括的計算,平均每個文官只能扛六鬥米,他每天要吃兩升。文職人員回去要有飯吃,實際每天路程消耗四升。如果用動物,可能會多運壹些,但是趕動物的人會消耗食物,動物也會消耗飼料。如果動物死在路上,損失會更大。(見《孟茜筆談》卷十壹)。如果這位民夫每天能走40公裏,如果他的行程達到15天,也就是600公裏,他背上的食物剛好用完;如果他走了十四天,在目的地只能留下四升糧食,只能餵壹個人兩天,有效率6.7%。要維持壹個人壹年的食物需要180個人來保證。假設有人負責,至少需要十五個人。要供給北方邊疆60萬人的生存,至少要動員900萬人進行特種運輸。太行山以東大部分地區到河套的距離遠在600公裏以上,只能采取接力的方式,靠更多的勞動力來運輸,所以上面的估計是最小值。即使考慮到關中靠近產糧區,可以利用壹些水路,犯人的供給標準也很低,要供給鹹陽地區130萬人,是極其沈重的負擔。所以秦始皇招募的勞動力絕不是15%的人口。在4000萬人口的情況下,專門收集和運輸額外糧食的人數高達約2000萬,即占總人口的50%。正因為如此,為了維持日常的農業生產,連老弱和未成年的男女都必須動員起來。秦朝之所以能持續壹段時間,是因為之前有壹些糧食儲蓄;鹹陽130萬人,北方邊疆60萬人都不夠,不斷有人逃難;最高供應量只維持了壹兩年,部分開始陸續從事農業生產,壹定程度上緩解了供應壓力。但無論如何,秦始皇收集人口已經到了極限。當然,這讓秦始皇自食其果,但百姓損失更大。秦漢時期人口減少了壹大半,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回到秦朝的人口高峰。無獨有偶,經常被後人稱為秦始皇的漢武帝,也重復了他鞠躬盡瘁的暴行。當時漢朝總人口不到4000萬,但漢武帝強制徭役的程度並不比秦始皇低,強制移民的規模更大。這樣的記載在《史記》、《漢書》中隨處可見:元光五年(130),在巴蜀招募數萬人修築通往西南夷地區的道路,又招募數萬士兵修築通往雁門縣城的道路。元光六年,動員數萬將士挖渠,歷時三年。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十余萬人修築朔方城,修復蒙恬修築的街壘。籌集10萬人搬遷到碩放。元朔五、六年,衛青率領十余萬騎兵兩次征匈奴。元壽二年(121年前),招募數萬人開鑿朔方運河,但兩三期後都無法完工。霍去病兩次率領數萬騎兵征匈奴。李廣和張騫率領四千騎兵從右北平進攻。匈奴邪王昆投降,出動兩萬車迎敵。元壽三年,他將關東的70多萬貧民遷到西北(今內蒙古、陜北、甘肅、寧夏等地)。元壽四年,衛青、霍去病各領五萬騎兵征匈奴,步兵數十萬,用於運輸糧食、物資。至於這些大規模的工程、大規模的探險和強制遷移的影響,《史記》有具體的描述:當時漢朝開辟了壹條通往西南夷地區的道路,有數萬人在此勞作。他們吃的食物都是從千裏之外運來的,速率是每十分鐘只能運到壹石。花了幾年時間在少數民族地區采購收錢,路卻沒修成。.....整個巴蜀地區的租稅都不足以抵消這筆開支。.....在東部,作戰遠達滄海郡(今朝鮮半島中部),人力消耗與西南地區相近。出動十幾個人修建朔方城,運糧路線非常遠。太行山以東整個地區都受了影響,花了幾十億,國庫更加空虛。第二年,將軍率六員大將出征匈奴,獲得匈奴首戰壹萬五千件。有功將士獲得黃金二十余萬斤,被俘的數萬匈奴人得到豐厚的賞賜,衣食由朝廷提供。但漢朝死了十幾萬兵馬,損失的武器、物資、運輸費用還沒有計算出來。於是司農師兄報告國庫無錢,賦稅已盡,不足以支付士兵。那年秋天,匈奴邪王率數萬人投降,漢朝於是出動兩萬車迎敵。到達後,接受獎勵,包括立功者。當年的成本是100多億。然後把窮人遷到關關以西,充實到朔方以南的新秦中部地區。有70多萬人,他們完全由政府提供食物和衣服,償還向他們借的生產資料,派政府代表在不同地區監督他們,官員和出差的車輛不斷。花了幾億,國庫徹底空了。漢武帝最多時征遷百萬余人,遠至河西走廊、河套等地。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這些年,他們完全依靠政府供應糧食和生產資料。即使長安是起點,到目的地的距離也大多在1000公裏以上。即使國庫充足,光是運輸這些糧食就要出動至少1500萬人。再加上其他日常招募,漢武帝收集的人口不亞於秦始皇,也達到了總人口的50%。漢朝的經濟之所以沒有完全崩潰,是因為朝廷還有多年的積蓄,這種局面並沒有持續多久。近百萬移居西北的移民在幾年內逐漸轉變為定居的農民,逐漸做到了糧食自給自足。但漢武帝如此大規模征收,後果極其嚴重。此後,漢朝的君主和大臣都認為他統治期間“戶口減半”。根據我在《西漢人口地理》壹書中的研究,漢朝時期,非正常死亡人數達到400萬,實際損失達到1500多萬。本文不想全面評價秦始皇和武帝,但希望提醒壹些人,在贊美他們開疆拓土、征服其他民族、建設龐大工程的“豐功偉績”時,要了解他們利用專制手段招兵買馬的極端程度,不要忘記他們對人類犯下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