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狂犬病

關於狂犬病

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人類也會因被狂犬咬傷而感染,其他感染本病的溫血動物如貓、狼、狐等也可傳播。其特征性癥狀是恐水現象,即飲水時,患者會出現吞咽肌痙攣,不能將水咽下,隨後患者口極渴亦不敢飲水,故又名恐水癥。資料顯示,狂犬病曾光顧過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奪走過數千萬人的生命。

人的狂犬病絕大多數是由帶狂犬病毒的動物咬傷(抓傷)而感染發病。潛伏期短到10天,長至2年或更長,壹般為31天至60天,15%發生在3個月以後,視被咬部位距離中樞神經系統的遠近和咬傷程度,或感染病毒的劑量而異。狂犬病病死率極高,壹旦發病幾乎全部死亡,全世界僅有數例存活的報告。但被狂犬咬傷後,若能及時進行預防註射,則幾乎均可避免發病。因此,大力普及狂犬病知識,使被咬傷者能早期接受疫苗註射非常重要。狂犬病遍布於全世界,中國仍時有發生。因野生動物中也存在本病,故要徹底消滅非常困難,但若能管理好家犬則可大大減少發病率。

狂犬病往往有壹個短的前驅期,約1天至4天,表現為中度發熱、不適、食欲消失、頭痛、惡心等;然後進入神經系統的癥狀期,約2天至20天,出現應激性增高,胸部壓迫感、胸痛及氣流恐怖癥,即用風吹面部時會引起咽喉部肌肉痙攣,這是壹種典型的癥狀,有助於診斷。傷口部位有疼痛或各種異樣的感覺,有的病人伴有對光、噪音和感覺剌激的應激性增高,通常表現有肌張力增高和面部肌肉痙攣。交感神經系統病損後出現多汗、流涎、狂躁行為、焦慮、痙攣性痛性肌肉收縮,在吞咽時咽喉等部位的肌肉痙攣而怕飲水,故又稱恐水癥。

在癥狀出現後的14天內,病人往往在痙攣後出現繼發性呼吸和心衰竭,昏迷而死亡。狂犬病有疫苗可供預防,但無特異的有效治療,發病後90%以上病人都會死亡,因此做好預防至關重要。

關於狂犬病的記載,我國古已有之。《左傳》曾有驅趕瘋犬以預防狂犬病的記載。長沙馬王堆漢墓醫書中有“狂犬病”的病名。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記有:“凡狂犬咬人,七日壹發,過三十七日不發,則脫也,要過百日乃為大免耳。”隋代《諸病源候論》對狂犬病的潛伏期及臨床癥狀治療都有詳細地論述。

雖然古人很早就對狂犬病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在狂犬病防治方面取得突破的卻是近代科學家,其中尤以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所作的貢獻居多。19世紀時,狂犬病每年都要奪走數以百計的法國人性命,為此,巴斯德從1880年開始研究如何對付狂犬病。

巴斯德發現,病菌在空氣中的氧化時間越長,毒性就會越弱。要是將毒性減弱後的病菌放在有利於它們生長的環境,如人和動物體內,它們又會再度大量繁殖。不過,這種情況下所繁殖出來的病菌毒性已經很弱,不足以致病,反而能刺激體內的免疫系統產生抗體,達到免疫的效果,這就是巴斯德的“人工減毒法”(後來稱為人工免疫法)。巴斯德研制出狂犬病病毒疫苗後成功地在狗身上進行了試驗,但卻不敢輕易在人身上嘗試。

1885年的壹天早晨,壹位滿面愁容的中年婦女來到巴斯德的研究所,懇求巴斯德救救她被狂犬咬傷的孩子約瑟夫。原來,這個孩子當天早上不知何故,竟然在家外遭到瘋狗襲擊並被嚴重咬傷,情況十分危機,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活不過5天。巴斯德深知,如果將疫苗接種到約瑟夫身上,只會出現兩種情況:救了約瑟夫或加速約瑟夫的死亡。經過再三的思量,他最終冒險為約瑟夫接種了疫苗。第壹天他只用上很小的劑量,之後每天才逐漸加大劑量。幾天後,約瑟夫奇跡般地康復了,用於人類的狂犬病疫苗從此誕生了。巴斯德的人工免疫法為現代免疫學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