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舜帝陵的湖南寧遠方面

舜帝陵的湖南寧遠方面

在司馬遷撰寫《史記》之前,大禹、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望祭祀九疑山舜帝陵。有諸多文獻典籍記載舜葬九嶷。

《水經·湘水註》記載:“蒼梧之野,峰秀數郡之間,羅巖九峰,各導壹溪、岫壑負阻,異嶺同勢。遊者疑焉,故曰:九嶷山”

《山海經·海內南經》載:“蒼梧之山,帝舜葬於陽,帝丹朱葬於陰。”

《禮記·檀弓上》載:“舜葬於蒼梧之野。”

《史記》記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

《大清壹統誌》載:“禹南巡,至衡山,築紫金臺,望九疑而祭舜。”大禹與舜帝是同時代的人,如果他不知道舜帝崩葬於九疑山,決不會“望九疑而祭舜”。

《漢書·武帝紀》:“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行南巡狩,至於盛唐,望祀虞帝於九疑。”

而司馬遷撰寫史記開始於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此後,歷朝歷代的皇帝每逢國家大事,都派遣大臣到九嶷山祭祀舜帝陵。而到目前為止,無論國史還是地方誌,還沒有發現哪位帝王到其他地方祭祀舜帝陵的記載。

屈原在《離騷》中寫道:“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詞。”“百神翳其備降兮,九疑繽其迓並。”描寫自己溯湘江南行,到九疑向舜帝訴說自己的遭遇,受到九疑山諸神的熱情歡迎。從《史記》、《禮記》、《山海經》等先秦、秦漢古籍以及屈原的作品看,至少在先秦時代起,舜葬九嶷就已經成為當時的***識。 從考古發現看,可以更加確證舜葬九嶷。

1972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地圖,所繪主區域為瀟水中上遊地區,即今永州市南部六縣的範圍。地圖上清楚地畫著九條柱狀物,柱後有建築物,旁註“帝舜”二字。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見到的最早的關於確證舜葬九疑的實物資料。這兩幅帛書地圖是於公元前168年隨墓主人埋入地下的,比司馬遷出生時間要早至少33年!

2002至2004年,湖南考古研究所在九疑山玉琯巖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發現了秦漢至宋元時期的舜帝陵廟,與馬王堆帛書地圖標註的地點完全壹致。位於永州寧遠縣九嶷山的古舜帝陵廟是現在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宏大的三皇五帝遺址。

附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地圖 九嶷山舜帝陵

據《九疑山誌》記載,最早的舜廟建於夏朝,地點在大陽溪,白鶴觀前。第二座舜廟建於秦代,舊址在玉琯巖旁,2000年該遺址被發現,01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02年經省文物考古所勘探試掘,確定占地面積3.2萬平方米,疊壓文化層最深處約3米。遺址南北狹長,五進,九開間,完全符合古代帝陵“九五之尊”的體制。舜帝廟是公元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由玉琯巖搬遷而來,位於舜源峰北麓,坐南朝北。

如今的舜廟為上世紀90年代重建,***斥資近三千萬元,於99年落成。新建成的舜廟占地600余畝,坐南朝北,莊嚴肅穆,這是國內唯壹的舜帝陵墓。陵廟為仿清式,兩重院落,四進建築,由神道、午門、拜殿、正殿、寢殿和陵山(舜源峰)組成。

舜帝陵從1995年搶修重新開放以來,壹直是海內外遊客、炎黃子孫朝拜祭祖的“聖地”,並被列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