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鬥經典是指壹套道教經典,由五個概念組成:太上皇淩軒北鬥壽延真經(以下簡稱北鬥經典)、太上皇南鬥六部壽延妙經(以下簡稱南鬥經典)、太上皇東鬥壽護妙經(以下簡稱東鬥經典)。
總的來說,五鬥精的誕生與明星崇拜有關。北鬥、南鬥為人們延年益壽的思想,早在東晉《搜神記》中就已出現,後被道教吸收並納入其體系,發展成為壹套完整的五鬥星崇拜。唐宋時期受佛教影響,加強了讀經功德的功效,從而引申出《五鬥經》。《道門柯凡全集》卷六十三中提到:“宋初成都有壹株灰梅,設閣侍奉真君,降其家,傳五門經典。這本明代正統道藏將其分為五篇,收入正統道藏。在這五經中同時提到,這五經為老先生憐憫百姓疾苦,化身下凡到蜀都(今四川成都),將這五經、經文傳授給石天,使石天廣傳正教,幫助眾生。不同的是,這五經誕生的時間不同。
據《五門經》記載,太上老君將此真經授予張天師,供世人誦讀,以消災減禍,增福延壽。南鬥和北鬥星是生死、吉兇、禍福的主宰。因此,南北鬥常以消災、祈福、祛病、延壽為祀。所謂五鬥,是指東南西北的五星,也可稱為五星。北鬥為主,其次是南壹,然後是東壹,西壹,中壹。南鬥為主生;北鬥主死了,這五鬥各有不同的作用,比如北鬥主掌管延壽治病,消災解難,解決城市問題;南鬥星君主掌管延壽;東鬥負責管教保命;西鬥是保護自己的紀律的主人;戰鬥中,師傅負責保命。這是東南西北五鬥之星,各代表的位置,各代表的星。
目前,五門經的使用,除了壹般信徒在家背誦外,在宗教儀式中,主要以誦經儀式的形式進行。鬥法會是臺灣省常見的宗教儀式,大部分寺廟會在春秋兩季舉行鬥法會。祭祀鬥會主要是通過祭祀南北星,為信眾“消災祈福”。信徒們普遍認為,北鬥七星的官職是“消災解難”,南鬥的官職是“祈求長壽延年”。因此,祭天的儀式被稱為“朝真之禮鬥”,民間俗稱“拜鬥”,《五鬥經》成為這壹儀式中最重要的經典。在潮客的大型典當中,還會安排誦讀北鬥七星或五鬥經的祭祀節日,由道士以誦讀經典的方式為信眾祈福。民間有句俗語叫“道士無口可燒,不存在崇拜”,也能反映出這種崇拜在民間宗教信仰中的獨特性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