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拼音:guǐ)是漢語常用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
癸是天幹的第十位,也用作順序的第十。早在甲骨文中,癸就被假借作天幹第十位的名稱,並由於殷人的習慣,經常用作先公先妣的廟號。所以假借義成為其常用義。
古籍解釋:
卷十四下癸部居誄切(guǐ)
冬時,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從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癸承壬,象人足。凡癸之屬皆從癸。
,籀文從癶(?)從矢(?)。註釋:冬時句:高亨《文字形義學概論》:“古代五行說:‘壬癸為冬,故許以冬時解癸,以為冬時水枯,癸象水從四方流人地中。’亦非也。”從癶從矢:饒炯《部首訂》:“夫揆度之法,有以步起度者,故從八;有以矢起度者,故又從矢。”
字形演變:
“癸”的構型尚無定論,疑似象形字,但所像之形不明。《說文解字》許慎認為壬、癸代表冬天,字像水從四方流入地中的樣子,但下文又說像人足,說解自相矛盾。桂馥《說文解字義證》認為“癸”是“揆”的本字,揆是揆度、揣測之義。此義與“癸”古文字形無關。揆義的“癸”當是假借字,後加提手以區分。
文字學家羅振玉認為“癸”是“戣(讀作 kuí)”的本字,“戣”是三鋒戈。《甲骨文字集》葉玉森不同意羅振玉的說法,他認為羅振玉用金文中個別字形為證而與大多數的甲金文字形不符。
近代人饒炯認為“癸”是“葵”的本字。“葵”在古代主要指冬葵。甲金文的“癸”形像四葉對生形。“癸”的古文字形符合冬葵的裂片狀葉。這種葵菜的“癸”是象形字,“癸”字的本義當是葵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