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戈鯤化的中文西輸

戈鯤化的中文西輸

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了由南京大學中文系張宏生教授編著的《戈鯤化集》,該書甫壹面世,便受到了各界的廣泛關註。書中收錄了清代文人戈鯤化所撰寫或是編輯的幾種詩文集,讀後可以對戈鯤化這壹原本鮮為人知的人物有所了解。但僅僅是認識了壹個人物還不是本書之所以編成並受到歡迎的全部原因,更重要的或許是通過這個人物與這本書,我們得以重新審視19世紀中後期中美文化交流的歷史。

很難將戈鯤化這位生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的文人確切地歸入哪壹個文學派別,他與當時的主流文壇始終保持著距離,事實無論是在文學還是在政治上,他都處在壹個非常邊緣的位置上。也許是這種邊緣性造成了他的詩歌創作與生平經歷中壹些不同尋常的地方,最為引人註目的是他於1879年7月2日登上了赴美的“格侖菲納斯”號輪船,開始了他在哈佛的執教生涯,從而成為中國學者去西方任教的第壹人,並且此舉可說是直接確立了哈佛大學的漢學研究傳統。這件事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乃至整個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都有非同壹般的意義,卻被世人整整遺忘了壹個多世紀。

在戈鯤化遠赴哈佛教授中文這壹事件的前後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十分熟悉的名字,諸如鼐德(FrancisP.Knight)、赫德(SirRobertHart)、埃利奧特(CharlesW.Elliot)、衛三畏(SamuelWilliams)、劉恩(GeorgeMartinLane)等等。這些人中,有的為在哈佛開設中文教學而不遺余力地奔走並最終促成了戈鯤化的赴美;有的在他赴美後給予他極大的鼓勵、支持與幫助。我們可以通過書中的附錄以及編者的前言大致了解當時的情形。尤其是衛三畏與戈鯤化的關系,如果對此進行深入研究的話,也許會對認識哈佛與耶魯這全美兩大漢學研究中心的發展歷程頗有幫助。戈鯤化是第壹個登上美國大學講臺上的中國人。

直到1882年2月14日病逝,戈鯤化在哈佛壹***執了兩年半的教鞭。雖然哈佛當初聘任他主要是為了向美國學生們教授中國語言,但長期浸淫於傳統文化中所養成的文化自豪感決定了他更想做壹個文化傳播者,而不僅僅是語言教師。他力圖向美國人民展示中國的民族精神,為此,他選擇了最具民族意義的詩作為載體。如今集中收錄的《華質英文》即是他為了教學所自編的教材,這也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早的壹本中國人用英文寫的介紹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詩詞的教材。值得壹提的是,在來美國之前戈鯤化基本上不會英語,但是他雖然深以自己的民族文化自豪,卻並沒有排斥學習新的語言與文化,他很快就能用英語與人們交流,並進而開始用英文來譯介中國詩歌。他以自己東方式的從容與個人的尊嚴贏得了異國人民的尊敬,並且為自己所代表的歷史與文明贏得了異族的理解。在他死後,波士頓當地的報紙有評論說:“我們在向他展示文明的同時,也應該向他學習。”這種認識即使在今天也不算過時,而在100多年前,這位中國學者就已經用自己的言行舉止為自己以及自己的民族贏得了聲譽。在欣慰或是詫異之余,也不禁會為這位先驅的被埋沒而感到遺憾,雖然如今這壹缺憾終於得到了彌補。

同時想到,在對這壹段歷史的研究中,我們似乎更多的關註那些西方文明的傳入者們,而忽視了像戈鯤化這樣為西方傳播東方文明的人。然而文化的交流不應該,也不可能是單方面的,如果只是片面強調歷史上某壹方面的作用,這樣的歷史至少是不完整的。近代的“西學東漸”給中國帶來的沖擊是巨大的,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在這壹過程中西方國家同樣也產生了了解中國文明的願望,並且在各方面的努力之下,出現了像戈鯤化這樣去往西方傳播中國文化的人物。而從當時的記載來看,這種交流在當地也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它使得人們認可了壹種異質文化的存在,並承認其存在的合理性與相互間學習的可能性。那麽我們更加應該慎重地對待這段歷史並認識到中國在這壹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主動性。其實不僅僅是在歷史上如此,即使是在今天,兩種甚至多種文明的碰撞與相互吸收仍是必不可少的。杜維明先生在為此書所作的名為《哈佛:文化的多元與互動》的序言中,即借哈佛為例,向我們介紹了在人類社會中保持多元的文化價值觀念的必要性與意義。戈鯤化的事跡正是為這種觀念提供了壹個例證,而這也是編者編著此書的用心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