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岕茶是什麽?

岕茶是什麽?

宜興盛產茶葉,且品種較多,這是眾所周知的事。然而,如今許多宜興人,喝著香噴噴的本地茶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歷史上宜興曾有岕茶。 岕茶在中國歷史上地位尊崇,曾有人稱它是“第壹名茶”。宜興人讀“岕”為“卡”,意為介於兩山峰之間的空曠之地。宜興南部山區有很多地名裏帶“岕”字,岕茶就生長在那裏,在金沙泉水的滋潤下,再加上極佳的土壤條件,可謂是鐘靈毓秀的“尤物”。在中國古代有關茶的書籍中,其中有六部書籍提到了 茶。如明朝的周高起在《洞山 茶系》壹書中說:羅岕有岕八十八處,其中以洞山為最。所謂羅岕茶、洞山茶,產於茗嶺南坡,史稱茗嶺茶。明末四公子之陳貞慧在《秋園雜佩》裏也談到岕茶:陽羨茶數種,岕茶為最,岕數種,廟後為最。 岕茶的主要特征是色白、味香。我們通常喝的茶葉其顏色都是綠色(紅茶除外),而岕茶的顏色卻是奶白色的,其香氣撲鼻,並略有嬰兒的體香。此外,岕茶極易存放,壹年四季都不會變質。喝岕茶也極有講究,有上投、中投、下投之分。夏日先倒水後放茶葉,稱上投;春秋倒水壹半,放茶葉後再倒滿水,稱中投;冬日初春先放茶葉後倒水,稱下投。 對岕茶的贊美,歷代留下了許多詩詞。明代唐伯虎在陽羨品岕茶,興之所至,作《詠陽羨岕茶》,其中雲:清明爭插西河柳,谷雨初來羅岕茶。祝枝山品岕茶後作詩曰:瀟灑夜雨來窗外,岕谷秋雲起座前。明代“吳興四子”的茅維,喝了岕茶後稱:不願封雲溪,願得岕壹頃。 岕茶還有壹個令人回味無窮的傳說。壹個秀才姓王,屢試不第,慕名來到宜興的南嶽寺,沮喪地對壹老僧說:“像我這樣屢屢失意的人,活著也是茍且,有什麽用呢?”老僧吩咐小和尚:“施主遠途而來,燒壹壺溫水送過來。”不壹會,小和尚送來了壹壺溫水,老僧抓了壹把茶葉放在溫水裏,微微壹笑說:“施主,請用茶。”王秀才見茶葉靜靜地浮在溫水上面,不解地問:“貴寺怎麽用溫水沖茶?”老僧微笑不語,王秀才只好端起壺輕輕呷了兩口。老僧問:“這茶可香?”王秀才搖搖頭說:“這是什麽茶?壹點茶香也沒有呀!”老僧說:“這是第壹品岕茶,怎麽會沒有茶香?”於是,又吩咐小和尚去燒壹壺沸水送來。沸水來了,老僧取壹個杯子,撮了把茶葉放進去,稍稍往杯子裏註了些沸水,只見那些茶葉在杯子裏上上下下地沈浮,壹絲絲細微的清香便從杯子裏溢出來。老僧又往杯子裏註了壹縷沸水,只見那些茶葉上下浮沈得更嘈雜了。同時,壹縷更醇更醉人的茶香裊裊地升騰出杯子。老僧問:“施主可知道同是第壹品岕茶,為何茶味不同?”王秀才思忖後說:“壹杯用溫水沖沏,壹杯用沸水沖沏,用水不同吧。”老僧說:“用水不同,則茶葉的沈浮就不同。用溫水沏的茶,茶葉就輕輕地浮在水上,沒有沈浮,茶葉怎會散發出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沖沏的茶,沖沏了壹次又壹次,茶葉浮了又沈,沈沈浮浮,就釋放出了它的清香。世間蕓蕓眾生,又何嘗不是茶呢?”王秀才終於在這沖沏茶中領悟到了人生的哲理,便下山潛心苦讀,終於進士及第,為官壹方。 那麽,岕茶如此之好,為何會失傳呢?岕茶失傳的主要原因是制作成本高,工藝復雜。岕茶最主要的工序是焙茶,極講究工時。制作其他茶葉,通常從第壹道工藝到茶葉烘幹,只要幾個小時就可完成,而岕茶僅僅焙茶就要三十多個小時,而且其中的火候、溫度、時機等稍有壹點掌握不好,就會前功盡棄。正是這壹原因,岕茶工藝制作於清朝中期失傳。 近年來,宜興市龍背山森林茶場場長趙永靈按古籍的記載,不斷摸索岕茶的制作工藝,終於少量制作出了《洞山岕茶系》中所描述的第壹品、第二品及貢品岕茶。他相信,只要不斷探索,消失已久的岕茶壹定會重新出現在宜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