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悟”,是對主體內在的佛性的的“返照”。在禪宗思想中,壹切眾生悉有佛性,而對於佛性的實現,主要是在於返觀自我的“頓悟”。所謂“明心見性”,就是認識自我之心,發現自身之佛性。《壇經》中反復申說的便是這種返照自我的開悟。慧能認為自性本是清凈的,佛性即在自性之中。壹念悟時,眾生即佛;迷時則佛即眾生。自性中即蘊含佛性,欲使之得以實現,須是自己運用般若智慧,進行“返照”。要將自身蘊含的佛性,轉化為成佛的現實性,必須是自性的開悟,而不應舍棄自心,向外覓求。《壇經》中壹再說:“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佛性自性,莫向身外求。”如果孜孜向外覓求佛法,那便與其目的背道而馳。禪宗的“頓悟”,即是通過對自心的“返照”,使自在的佛性得以發顯,如同指去雲霧而見日月之明。
“返照”不是邏輯解析,而是壹種直觀的洞察。禪師們對學道者並不授予知識,壹切公案都不是知識傳授,大多數公案,甚至得不到邏輯思維的解釋。但是,公案不是無謂的。禪師的機鋒也好,棒喝也好,都不過是為學道者提供了個“自悟”的契機。不假外求,是禪宗悟道的壹個基本點。禪宗的“返照”,又不是脫離日常生活的煩瑣修行方式,而從詩歌創作的角度是“隨機應照,泠泠自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即物超越,壹種“現身情態”中的領悟。禪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平常心是道”,禪宗填平了世間與出世間的溝壑,在塵世間得到心靈的超越。“煩惱即菩提”,禪的超越是不脫離世間的超越。“返照”的工夫,作為禪學對士大夫的普遍性影響,成為他們看待世界、處理人生的重要思想方法之壹,隨之也進入了士大夫們的審美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