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虧;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損。《菜根譚》
在人事上得到了便宜,就壹定會受到老天的虧待 貪圖了世間的好處,就壹定招致人性上的損失。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
守己不貪終是穩,利人所有定遭虧。
美酒飲當微醉候,好花看到半開時。
當路莫栽荊棘樹,他年免掛子孫衣。
望於天,必思己所為;
望於人,必思己所施。
貪了牲禽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損;
占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虧。
設想有個人去勸說先友,“妳不必自責,這樣妳可以生活得更快樂”,理由如下:
1、追求幸福快樂是每個人天經地義的權利;
2、選擇不愧疚、不自責,妳可以生活得更加幸福快樂;
3、所以,妳應該停止壹切愧疚和自責。
可以想像,假設有人這樣去勸先聽,肯定無效。問題並不出在先軫不願追求自己的幸福快樂,或不懂得這裏的三段論邏輯,而在於他的道德感和良心對他的支配力是如此強大,以至於壹切理性的計謀在上述勸說面前都灰飛煙滅。
盡管可以肯定,並不是每壹個人在有了與先任同樣的遭遇時,都會像他那樣愧疚和自責,但是他的行為卻表明了他是壹個憑良心活著的人,是壹個有自己的道德感的人。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道德感和良心,先後的愧疚感體現的正是壹個普通人的道德感和良心。
也許我們並不總是有意識地從良心的角度出發來做事,也不壹定清楚自己的良心是什麽,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不受道德感和良心的支配。有時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每次與自己的心過不去總是會失敗,我們鬥不過自己的心。
我們並不總是自己的心的主人,而是它們的奴隸。從這個角度說,先軫是受到了他的良心的驅使。不僅先後要受自己良心的責罰,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難逃此運。很多做了壞事的人,夜半睡夢中心驚肉跳,壹有風吹草動就魂不附體,不也是在受良心的懲罰嗎?這同樣不是他們願意不願意的問題,而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
如果可以自由選擇的話,那些做了壞事的人,當然會選擇逃避良心的責罰,選擇不心驚肉跳、不魂不附體。
現在,我們就可以提出:既然道德感和良心是我們所駕馭不了的,積極地認識和了解道德感和良心的本質就十分重要了,至少我們應該學會認識良心對我們發生作用的規律是什麽。比如,我們應該了解,怎樣才能比較好地避免不受道德感和良心的懲罰。對於這壹問題,古代儒學大師們提出的觀點至少包含兩條:
第壹、只有“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孟子.離婁》,即“盡心”,才能心安理得,不受良心的責罰;
第二、當義利二者不可得兼的時候,只好選擇舍利取義。這兩條都是孟子最早明確提出並論證過的。
現將這兩條略釋如下:
首先,事事處處要捫心自問,時時叩問良心允不允許;只有心裏幹凈,才能做事。孟子曾提出了著名的“四端”說。他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有良心,差別只在於有的人由於不註意,良心已經麻木,而有的人有意修養,良心得以發展,人格得以 健康 。因此,要註意培養自己的良心,尤其當良心處在萌芽狀態時,要有意識地保護它,把它擴充、使之發揚光大。處在萌芽狀態的良心被他稱為“四端”,包括惻隱之心、好惡之心、是非之心、辭讓之心。
其次,由於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與良心的要求相沖突,特別是人的私欲膨脹時,會與道德、良心背道而馳,這時恰好考驗壹個人的人格,解決之道在於明確義利之分。很少有人天生願意去害人,往往都是由於自己的欲望與他人的需要不兩立時,才會做出傷天害理之事。怎麽辦呢?不能夠見利忘義,有時得舍身取義。
古人雲:“討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虧;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損”《菜根譚》。“天道”和“性分”這兩個詞我們聽起來有點玄乎,其實意思很簡單。妳占到了別人的便宜,別以為妳真的占到了便宜,在這個方面占到便宜,在其它方面會付出代價。所謂“性分”就是人的天性,老天爺賦予我的天性就稱為性分。天是冥冥中的主宰,妳若在人事方面占別人的便宜,就是對天道的不敬。
當然不是指妳壹定會馬上受到惡報,但是老天爺會讓妳體會到靈魂深處的不安,受到良知的譴責,即“必遭性分的虧損”。妳所占到的便宜可能只是壹粒芝麻,但是妳所虧損的則相當於壹只西瓜。
有些人總喜歡占別人的便宜,撈到本不屬於自己的好處,結果老天爺讓他終日惶惶不安,甚至長期生活在罪孽感之中,生命質量大打折扣,這不是丟掉了壹只西瓜是什麽?當然先軫不是壹個貪心之人,但是畢竟他的性格有欠缺的壹面,所以他對事情也有壹定的責任,這才導致他也逃脫不了良心的懲罰。
呂坤說,“唯理義之悅我心,卻步步是安樂境”《呻吟語》,即從情理、道義的角度來做事,會使人心安理得,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妳也許會說,換作別人可能不會像先軫那樣有罪孽感,但是別人可能在這件事上沒有罪孽感,不等於他不會在其他方面有罪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