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秦代,宮廷裏就已經有保存文物古籍的金匱石室。西漢繼承了秦代的宮廷藏書,建立了石渠閣、天祿閣、麒麟閣等收藏典籍之所。其中石渠閣在未央宮殿北,為蕭何所造,以藏入關所得秦朝圖籍。石渠閣之下,礱石為渠,藉以導水,因以為閣名。此外,蕭何又造天祿閣、麒麟閣,以藏秘書,處賢才,劉向、揚雄曾先後校書於此。東漢禁中的著名藏書之所是蘭臺、東觀。其中蘭臺所藏宮中圖書,由禦史中丞掌管。東漢建都洛陽,其宮城分為南宮、北宮兩個部分,東觀位於南宮,是東漢宮廷的重要藏書之所,也是大臣們奉旨修書的文化中心。漢初的宮廷藏書,主要是諸子之說,尤以兵、刑、法、儒各家著述和律令、禮制方面的書籍最為豐富。
隋朝宮廷藏書之所,以秘閣、觀文殿和嘉則殿最為著名。隋煬帝曾命儒臣將秘閣中的珍本各抄寫五十部副本,由宮中裝幀完成後再入藏秘閣。位於洛陽宮中的觀文殿,於東西廂房設立書庫,分藏各類的典籍。位於長安的嘉則殿,藏書豐富,隋煬帝曾命儒臣分類整理藏書,刪除重復,精加校對,最後得精品古籍計三萬七千卷。
唐朝初年,接收了隋代宮廷舊藏,建立了唐朝宮廷藏書。始設於唐中葉的集賢殿書院是從隋代掌管圖集的秘書之職發展而來,形成了唐宮最重要的皇室藏處之壹。開元五年(西元七壹七年),唐玄宗命儒臣在乾元殿東廂繕寫宮中所藏經、史、子、集四部類書籍,以充實內府藏書。開元六年,改乾元殿為麗正修書院。開元十二年,在東都明福門外設麗正書院。開元十三年,改麗正書院為集賢殿書院。到開元十九年,集賢殿書院藏書已多達八萬九千卷,絕大部分都是精校的宮廷善本,並按經、史、子、集四部分藏四庫。其中含有頗多宋、齊、梁、陳、周、隋的宮廷舊藏,以及貞觀、永徽、乾封、鹹亨舊本。
◎ 從崇文院到奎章閣
宋太祖在位期間(西元九六○至九七五年),前朝皇家書室的珍本古籍,都成了宋朝宮廷藏書的基礎,其後在接收五代十國的宮廷藏書,並廣徵天下遺書後,藏書數量猛增。宋初的宮廷藏書,集中在原舊宮三館。宋太宗禦極之初,別建新三館於左升龍門東北舊車輅書院原址上,太平興國三年(西元九七八年),正式賜名為崇文院。在崇文院之東為昭文書庫,南為集賢書庫,西為史館書庫。其中史館書庫又細分為經、史、子、集四庫。昭文、集賢與史館四庫合稱為崇文六庫,六庫中所藏珍本古籍,合計正副本***八萬余卷。
位於元朝皇宮興聖宮大殿興聖殿西廡的奎章閣,是元代著名的皇家書室,它始建於元文宗天歷二年(西元壹三二九年)。當時設立奎章閣的目的在讓儒臣進經史諸書,講論學問,以明帝王之道。奎章閣收藏了豐富的書畫圖籍,此外,崇文閣也是元朝重要的皇家藏書之所。
◎ 文淵閣與《四庫全書》
明代的宮廷藏書,是承自宋、遼、金、元的宮廷藏書。明太祖定都南京,營建紫禁城時,即建立了文淵閣,接收了元代奎章閣、崇文閣等皇家書室的藏書。明成祖遷都北京,營建北京紫禁城後,便在東華門內重建文淵閣,收藏來自南京文淵閣舊藏的珍本古籍。明成祖命儒臣利用宮廷藏書,編纂壹部大型類書,初名《文獻大成》,後更廣采各類圖書七、八千種,永樂六年(西元壹四○八年),歷時五載,重輯成書,改稱《永樂大典》。全書正文兩萬兩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和目錄六十卷,***兩萬兩千九百三十七卷,裝成壹萬壹千零九十五冊,字數***三億七千萬左右。全書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蔔、僧、道、技藝等方面,宋、元以來的佚文秘典搜集頗多,嘉靖、隆慶年間,另摹副本壹份,原本存南京,正本藏於文淵閣,副本藏於皇史宬。
清朝入主中原後,全盤接收了明朝宮廷的藏書,也是歷代皇宮藏書的繼承者。清朝內府藏書,原先分別庋置於昭仁、養心諸殿,景福、乾清諸宮,以及文淵諸閣,摛藻堂、皇史宬等處。清朝乾隆年間,為了入藏即將問世的《四庫全書》,而在文華殿後原明代聖濟殿舊址,仿浙江範氏天壹閣建造了文淵閣。
乾隆四十七年(西元壹七八二年),《四庫全書》告成,以繕正的第壹部,貯於文淵閣,計經部十類,六百九十五部;史部十五類,五百六十三部;子部十四類,九百三十部;集部五類,壹千二百八十二部,***三千四百七十部,七萬九千余卷,裝成三萬六千余冊。全書底本,藏於翰林院。又另抄六部,分貯於圓明園之文源閣,盛京之文溯閣,熱河之文津閣,鎮江金山之文宗閣,揚州大觀堂之文匯閣,以及杭州西湖之文瀾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