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時,壯族先民仍稱李、遼、烏胡(烏烏),但也有以地域或族名命名的族名,如西原蠻、黃東蠻、弄東蠻或東莽等。
宋代以後,壯族稱謂出現了“碰撞”、“鋪土”、“土人”等新變化。
元明以後,受辱翻譯成“夷”,還有人自稱莊、農、郎、屠、沙。
這些稱謂本來是地域性的,但到了明清時期,廣西、粵西地區廣泛出現了“壯”的稱謂,成為壯族最常見的民族稱謂。
1952統壹為“通”(強音)。
1965被改寫為“莊”。
擴展數據:
據《連山縣誌》17 (1928)版記載,多數壯族人是在明朝洪武年間從廣西遷入的。
《永豐鄉秦姓族譜》中有“吳鴻來成山古郡定居”的記載(連山在宋代稱為成山,郡治為宜山)。
從族譜調查來看,部分魏姓祖先來自桂北山區的南丹、清遠、都安等地。秦萬歷九年(1581)遷廣西和縣。莫姓分別從永樂、鄭德、萬歷周邊的封開遷入;仙姓是天順年間從廣西崇化(平樂)遷來的;梁,成化年間,廣西藤縣人。
可以推斷,壯族從廣西遷到連山至少已有500年至600年的歷史,與鄰近的漢族、瑤族在生產生活上有著密切的聯系。
從此形成了小聚居的局面,形成了獨特的語言圈和現在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