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安士全書》都包括哪幾本?

《安士全書》都包括哪幾本?

《安士全書》為清朝周安士居士所著,包括“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萬善先資”、“欲海回狂”、“西歸直指”四部。被號稱中國凈土宗十三祖的民國高僧印光大師稱為“善世第壹奇書”,並列入他在蘇州弘化社常備流通書籍。原書全部為古文,不便今人閱讀,所以在社會上已經很少有人看到。 本書由曾琦雲先生譯註,包括譯文、註解和補充。全書***分四部,約60萬字。本書被印光法師稱為“善世第壹奇書”,在佛教界被認為是準佛經。全書以佛教思想為主線,匯集了許多歷史故事,深刻地詮釋了中國儒釋道三教文化,雅俗***賞,啟迪智慧,有益於勸人為善、濟世救人、凈化心靈。本書沒有空洞的說教,融知識性、趣味性、哲理性為壹體,會使您消除煩惱、大徹大悟,讓您愛不釋手! 本書分為四部,即《文昌帝群陰騭文廣義節錄》白話解、《萬善先資》白話解、《欲海回狂》白話解、《西歸直指》白話解。

[編輯本段]思想內涵分析

書摘精華

人唯知道有來春,所以留著來春谷。 人若知道有來生,自然修取來生福。 “我”可為“身”,“身”不能為“我”。 “我”是主人,長劫不變,無生無死;“身”是客人,改頭換面,忽來忽去。 如遠行人或乘舟、乘車、乘馬等,遠行人是“我”,舟、車、馬是“身”。 又如演戲,演帝王、乞丐,種種變化。變化為“身”,演戲的為“我”。 “我”能指揮聽、看;“身”能聽、看。故老了,“身”耳聾眼花,“我”則無生死,即指揮的人不耳聾眼花。 認為“身”是“我”的壹部分,是認賊作子。 大人隨大體——“身”被“我”用;小人隨小體——“我”反被“身”用。 真理存在著。前世,後世。非佛創造。 比如五臟六腹在病人自己腹中,自己卻看不見,但借醫生之口,知病在何部位,知用藥之地。 不受輪回,事無公平。 知有輪回,壹切都曾經歷,把豪貴、貧賤看得淡薄;壹切都是業力所招,不再怨天尤人;縱遇逆境,也能安然忍受,轉忿為和平。 不知禍福原因,會無惡不作;現知道了,就明了:損人即損自己,行善即庇護自己。那麽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也能戰戰兢兢,警惕自己別動惡念。化殘貪為良善,知種善得善,種惡得惡之因果。這樣,轉愚癡為智慧。 以慈悲為主導,以方便為法門,以整潔身心為入手,以離壹切相,滅貪嗔癡,入於本體寂靜,不生不滅最高境界為法樂。 把生死看成朝暮,恩仇看成做夢,夢醒全無。 不因外境幹擾而生憂喜悲憤之情,因知人生短促而求無生無滅。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罪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見人不是,諸惡之門;見己不是,諸善之門。 孔子:抨擊過錯,但別抨擊某人的過錯。責備自己要重,責備別人要輕。 聖賢千言萬語,無非想要人自己尋找自己的過錯罷了。自找自己的過錯,這樣才能時時反省,無時間指責別人。 人有無心、有心的過失。五心過錯容易受寬恕原諒。有心的就難以容忍。但有道德修養的,偏要從有心的下手去容納別人的過錯。有心的尚且能忍,何況無心的? 事情到無可容忍的地方,還要強迫自己去忍是難事,但壹定要強迫。方法:壹、原諒對方無知。人無完人,又非聖賢,不能以此標準;況自己不明智,原因在自己。 二、悲憫別人壽短。人命無常。 三、作為自己的良藥。自己的過錯產生自己不易發現。如今看見不好,才反省自己。別人不好如自己良師,怎能與老師計較呢? 事事如此,就能容忍別人壹切。 因此,不能忍之前,心急躁;忍後,平靜了。 不能忍時,荊棘滿地,蟲蟻也可擋路;氣平則胸無城府,即使吳越為敵也可同舟***濟。若不能容忍,壹定與別人相鬥,要求別人無過錯,但對方過錯則更多。能容忍,則使自己慚愧反省,不求別人無過,則對方過錯自然少了。 深信因果。 信因果者,心中常有畏懼,有畏懼就不敢作惡; 不信因果者,心中常常放蕩,常放蕩就無所忌憚。 壹人怕因果就有壹人行善;萬人怕因果就有萬人行善。 壹人不怕因果就有壹人造惡;萬人不怕因果就有萬人造惡。 故人人信因果,天下就太平;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就會大亂。 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人遇順境,應當想:我家富足,壹定是前生行布施的結果,今生更應救濟他人。我身無病,壹定是前生行慈悲的結果,今生更應當戒殺放生。好象燈光正旺的時候,就應當添上燈油。 如遇逆境,應當想:我的困苦是前世罪業所招,如果逆來順受,正好償還宿債。不僅如此,如果我貧窮,就願天下人都富饒;如果我多病,就常願天下人都康健;如果我遇鬥爭,就常願天下人都和諧;如果我昏愚,願天下人都有智慧;如果我六根不具,願天下人都有好相;每逢壹種患難,就發願未來之世,救助這種患難的人。這就是把煩惱轉為菩提,把毒藥變成甘露。 不知種福的人,與此相反。 他人作善,我能受福。 別人的善事沒做成,我從旁加以勸勉,是勸導生福; 別人的善事已成功,我跟著高興,是隨喜生福; 稱贊別人的美德,讓大家都來模仿,這就是贊嘆生福。 由此廣推,天上天下,古今往來的善事,沒有不能為我造福的。 所以“普賢十願”第五願‘隨喜功德’,上到諸佛菩薩多生多劫的福,下到六道眾生所修的壹絲壹毫的善,無不贊嘆隨喜,即把盡虛空的福德都變成自己的福,自己就是普賢大士了。 他人作惡,我亦受福。 惡事沒做成,我盡力勸止,我就有福了; 惡事已經做了,我愁憂不樂,我就有福了; 惡還沒傳揚,我設法隱諱,我就有福了; 惡已傳揚開了,我就勸人引以為戒,我就有福了; 惡事降臨到我頭上,我能忍受,我就有福了; 惡事降臨到別人頭上,我勸別人忍受,我就有福了。 富貴之家,如果有窮親戚來往,那就是忠厚有福氣的氣象。今天的人反以窮親戚為恥,討厭他們,多麽荒謬吶! 勿唆人之爭訟。 範文正:心中憤怒不如休,何必告縣又告州?縱然費盡千般計,贏了貓來輸了牛。 量小之人與鄰為三寸地相爭,請做官的親戚幫忙,該親戚寫信道:千裏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尤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財物生死不隨,何必爭得妳死我活呢! 常須陰惡揚善。 聽說那有過錯人的名字,就好象聽到了父母的名字,可從別人口中得知,再也不從自己口裏說出去。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