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不好之處在於難懂。
古人的用字比較簡短精幹,常有微言大義,而卻很註重語氣(之呼者也)。 學習文言文,最應該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實詞的詞義,只有掌握了壹定數量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對文言詞語方面的知識有了壹定的積澱,才有可能比較順利地閱讀文言文。
具體說來,要註意以下幾點: 壹、多讀。首先要多朗讀。
前人學習文言文,強調多讀、熟讀,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二、多背。
在朗讀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多背誦壹些課文,如果背誦的時候還能抑揚頓挫地體現出原文的韻味和情感,那就更好了。壹般說來,提出壹段或壹句,我們能立即知道出自哪篇課文中,是什麽意思,這是壹種基本功。
三、多記。文言文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詞語、文字、語法、音韻以及修辭表達、文體特點等方面,其中應首先強調的是詞語。
多記壹些文言常用詞,這是學好文言文的關鍵。 四、多練。
就是隨時運用所學的知識,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練習的主要方法就是翻譯。
怎樣做翻譯練習?口訣是這樣的: 壹針對壹線,不增也不減。 直譯是原則,意譯莫隨便。
文言單音多,可用雙音換。 專名照樣寫,成語不必變。
既要會句式,還要會標點。 原文有贅詞,譯文可以免。
原文有省略,括弧要貫穿。 是否信雅達,譯完讀三邊 五、多查。
即善於借助工具書,解決文言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除了以上五種方法外,學習文言文還要註意兩點。
第壹,要註意並抓住古今漢語之間的差異。 第二,要積極地積累壹些有關古代文化方面的常識。
我們為什麽要學習文言文呢? 文言文的各個方面把握都是建立在讀懂的基礎之上,因此壹是要培養文言文的閱讀語感,諸如學英語壹樣。 我國是壹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浩瀚的文化瑰寶, *** 主席曾說過,對於古代文化要采取“古為今用”的態度。
我們學習文言文,就是要掌握方法,繼承古代的文化遺產。我國古代有許多優秀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們寫了大量的作品,在各方面有較高的價值,閱讀這些作品可以激發我們的愛國情感,例如宋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陸遊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等詩句至今傳誦。
古人寫作時是非常講究謀篇布局,章法技巧的。為寫作可以說是嘔心瀝血,賈島就有“推敲”的典故之說。
因此,古人有些篇章不僅可以使我們受到文學熏陶,而且對我們的寫作也會有幫助的。因此,我們不但要學習文言文,而且還要學好文言文,才能繼承古代的文化遺產,真正做到“古為今用”。
2. 中學生該不該學習文言文1、該不該的問題,不是問題,尤其不是中學生能選擇的問題。這麽說的意思是,要接受現狀,往往有同學出於對文言文的抵觸情緒,找來找去,找不到文言文學習的意義所在,於是發問,該不該學,這是壹門知識,是學習的必備內容,因此這是沒有商量余地的。
2、明確說應該學。這首先是文化傳承的需要。文化盡管有的看不見,摸不到,卻是壹個民族的根,壹個民族的魂,文言文裏面蘊含的人生其實是中國先人認真思考的結晶,對我們現在也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其次文言文語言簡練、精煉、凝練,以壹當十,魯迅先生的文筆那麽犀利,那麽有味道,其中壹個功勞就應歸為他的文言文功底深厚。整體不說,直接引用古人的話,也可以增加言語的文采和厚度。
3. 求“要不要學好文言文”的反方觀點反方觀點
不學文言文!
理由:
文言文只是在研究古籍才用得著,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消失,象我們在這裏閑談,就不使用文言文,雖然有時出於愛好,偶爾“文”那麽壹下。
文言文是過去的語言,它與古代口語基本相合,只不過更精煉而已。現代人說的是白話,反映其口語的文字也只能是白話。
文言文只是在學習古文後才了解的。但絕大多數人不看或基本不看古文。別說中國,外國何嘗不是如此?現在誰還說拉丁文?現代英語和古代英語相比,發生了多大變化?這種死去的語言只能由少數人研究!
如果妳只想讓自己看,不想讓別人看,當然可以用“子乎也者”去寫。妳甚至還可以使用任何壹種死去的語言去寫,比如古希臘文、克爾特文、希伯來文或者說甲骨文。
如果妳想與別人交流,——語言原本是交流的工具——那妳當然應該使用通行的語言。
4. 中學生該不該學古文二樓嘉賓的回答過於顯擺,讓人不得不置疑妳回答這個問題的純潔性,妳是在做廣告還是在指導別的學校如何去教學生學古文?中國的教育體制已經很繁復了,也不差閣下這壹段“金玉良言”。
本人認為,中學生對古文的學習,是有必要的,但不要偏離了正確學習的方向,應該有壹個簡單直接的目的,如果目的正確了,那該學還是不該學,我看提問的主人,自己也應該有答案了。
以下是本人認為中學生應該學古文的三個目的:
壹、提高文學水平:了解文章從繁復的文言文到簡單直白的白話文的差距,掌握從簡到繁,從繁到簡的方法(僅舉壹例,古文中的詞語結構,手法,行文技巧太多,不壹壹例舉),進而達到化為己用的境界,揮筆起舞,亦繁亦簡,亦簡亦繁,在現實中使用,可以令人刮目相看。
二、借古例見今勢:古文的學習不僅是文學,他還有獨特的歷史背景,看文章不僅要看行文造句,還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要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進而在自己的文章和生活中加以應用,避免走錯路站錯隊。
三、益於心態培養:很多研究和喜歡古文的人多數都有壹個***性,處湯水如沐溪泉,立亂世而守情操,良好的心態不僅在現實的生活中經得起打壓,也耐得住磨練,精神的豐滿勝與表象的高大!
以上三點其實是適用於所有中國人,也就是說,不單是中學生有學古文的必要,只要是中國人,都有必要!再回到起點,來看看目的是否正確。
第壹個目的,在生活中,就算是壹份工人的工作,遞交壹份個人簡歷也是必須的(走後背拉關系的不做此想),如果可以在方寸之紙中表現出經緯之材,對個人的前途,不可謂沒有影響;
第二個目的,古人的思維是最好的學習教材,行其正而得,行其不正而失,要比列位去把鼻子“碰扁了”之後才知道原來前面是“墻壁”要好的多;
第三個目的,現今社會中太多急功好利的青年人被社會拉扯的人性變形,缺乏“內功”不可能成為高手,沒有“內涵”充其量也不過是壹付臭皮囊;
綜上所述,本人認為,中學生非常有必要學古文,而且學了要能用,否則,就要變成為了學而學,走得是形式主義,不如不學。
中國的教育體質不是壹天兩天就可以改變的,但我們的思想和目的卻是可以自己把握的,要不要學?要怎麽學?該不該學,該怎麽學?我想提問者應該已經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