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魯齋集》·六卷(含書簡)
卷之壹—遺書,卷之二—奏議、上時務書二首、為君難六事、雜疏四首、對禦,卷之三—說書、直說大學要略、讀易私言、讀文獻公揲著說、論陰陽消長、小學大義、對小大學問、答丞相問論大學明德、論生來所稟、答或問不遷怒,卷之四—雜著、答仲叔二首、論子玉請復曹衛、辨說、高凝字說、王生名字說、吳氏傷寒辨疑論序、祭鄒國公文、祭李生文炳文、畱別譚彥清、呈丞相乞致仕狀、辭免京兆提學狀、書簡—與竇先生、與耶律惟重、與子師可、與子聲義之二執事、與仲晦仲壹二首、與友人、與孫謙甫、與孫伯玉二首、與張仲謙二首、與廉宣撫五首、代李和叔與兄子,卷之五—贈榮祿大夫司徒謚文正公制、大元敕賜故中書左丞集賢太學士國子祭酒贈正學垂憲佐運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追封、魏國文正公許先生神道碑,卷之六—元史本傳、國學事跡、古今儒先議論。
二、《魯齋心法》
《魯齋心法》七卷六冊,現存善本為清代日本刻本,其特點是在漢文每字旁邊加上“片假”文字,查有關古籍目錄,均不見此類書,屬國內罕見。該書卷首是明禮部尚書何塘於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八月寫的序言,卷內題“四川按察司副使河內郝綰(玉卿)編集,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何塘(粹夫)校正,河內知縣關西高傑(冠英)刊行”。卷內內容與其他版本《魯齋遺書》、《魯齋全書》,《許文正公遺書》不同的是,卷內目錄除列有總標題外,還列有每節每篇文章的標題。其中許氏宗派總圖和許氏族譜列在卷之壹,是最早的許衡族譜之壹。卷之三以“天文”、“日月”、“陰陽”、“四時”、“讀書法”、“學校”、“論史”、“論文”、“用人”、“論官”等五十個章節標題形式收錄了許衡的文章和語錄。該書每冊書前均加蓋有“安昌孫氏靜觀室藏書”印章,“安昌孫氏”為武陟縣著名藏書家,安昌居士孫甲榮,“靜觀室”為其室號。武陟縣圖書館現存古籍圖書八千多冊,許多珍貴善本書,多系孫甲榮之子孫永華所獻。 該書無疑對研究許衡生平和思想以及中日文化圖書交流史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和影響。
該書在日本、韓國、朝鮮等地影響深遠。日本國元祿四年(1691,清康熙三十年)伊藤維楨譯《刻魯齋心法敘》、《魯齋心法附錄》。現藏與日本東京大學、韓國高麗大學圖書館。
三、《授時歷經》(與郭守敬合著)
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實施的歷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賜而得名,原著及史書均稱其為《授時歷經》。其法以365.2425日為壹歲,距近代觀測值365.2422僅差26秒,精度與公歷(指1582年羅馬教皇格裏高利十三世頒布實行的歷法,稱《格裏高利歷》,在中國稱公歷或陽歷)相當,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命許衡“領太史院事”,全面負責這壹工作,並以王詢、郭守敬為副,***同研訂。
四、《讀易私言》
此書專論《易》卦六爻之“德位”,大旨多聞發《系辭傳》“同功異位”、“柔危剛勝”之義;且又類聚諸卦各爻居於六位者,分別評析之。《四庫全書提要》指出:“蓋健、順、動、止、入、說、陷、麗,其吉兇悔吝又視乎所值之時,而必以正且得中為上。孔子《象》、《象傳》每以當位、不當位、得中、行中為言。衡所發明,蓋本斯旨。此書本在衡《文集》中,元蘇天爵《文類》、明劉昌《中州文表》皆載之。國朝曹溶采入《學海類編》。
五、《魯齋遺書》(又名《魯齋全書》)
《魯齋遺書》是後人收集許衡著作而成書。按《四庫全書提要》記載:該書初由衡7世孫婿郝亞卿輯其遺文未竟,繼而由河內教諭宰廷俊編成,禮部尚書何塘為之作序。明嘉靖四年(1525)山陰肖鳴風校刊於汴,並自為之序。其時適逢應內翰元忠奉使過汴,認為舊本次第似有未當,乃加以重編,增入《內法》及《大學直解》、《中庸直解》等,名曰:《魯齋全書》。肖鳴風認為,先生著作尚多散佚,未敢謂全也,故更名《遺書》。故此本為應良所編,而鳴鳳更名者也。全書14卷。前12卷按語錄、小學四書直解、奏疏、雜著、書狀、詩詞等分類輯成,後2卷附錄像贊誥敕之類及後人書識之文。內容繁雜,包括其學術、教育、政治等方面的思想。反映其教育觀點的主要篇目有:《語錄上》、《語錄下》、《小學大義》、《大學要略》、《小大學或問》、《明明德》、《大學直解》、《中庸直解》、《讀易私言》、《時務五事》、《與子師可》等。
六、《許文正公遺書》
***八冊十二卷,本書中的《時務五事》、《汰冗官疏》等奏疏,對研究元初政治情況很有價值。通常有清 乾隆 五十五年懷慶堂刻本。北京圖書館藏有明萬歷二十四年江學詩刻本《許文正公遺書》14卷,收入館藏古籍珍本叢刊第91冊。
以上並收入《四庫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