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問中國十大古典歌曲的由來。

問中國十大古典歌曲的由來。

中國十大經典歌曲

中國古韻,談十首名曲。十大古代名曲分別是《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吹笛打鼓》、《漁父問答》、《喧囂十八拍》、《漢宮秋月》、《春雪》。據專家考證,這些古代名曲的原譜大部分已經失傳,今天流傳的音樂書籍很多都是後人弄虛作假的作品。這些樂曲被歷代音樂家戲稱為十大古樂名,以歷史典故為側襯,借古人往事,以壯聲勢。

壹、被善意無限誇大的友誼――山流水

早在公元前4世紀,春秋戰國時期,鄭的列禦口在《列子·唐雯》中就記載說:“善於擊鼓,善於傾聽。博雅敲鼓彈琴,誌在爬山,鐘子期說:‘好,我和泰山壹樣高。’決心運行水,鐘子期說,“這很好,它就像壹條河。' ……"

因此,這個佳話流傳的最直接原因是博雅和鐘子期之間的相互了解。當知音走後,博雅毅然斷了弦,失聲了。嶽飛《蕭中山》詞中的“知己寥寥,弦斷誰聽”正是博雅當時心境的準確寫照。博雅獨特的鋼琴和抱負,壹方面作為對死去朋友的紀念,另壹方面作為他獨特的學問已經不能被世界上任何人理解,表現出深深的苦悶和無奈。我想,博雅壹定也是壹個傲慢而傑出的人。他的音樂忽高忽低,壹般人自然很難理解他音樂的精妙。這就是為什麽博雅感到孤獨,並發出知己難求的感覺。

《山流水》之所以能被春秋戰國時期的各種古籍記載和轉載,與當時的“士文化”背景是分不開的。先秦時代,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很多士子國家觀念淡薄,對所屬諸侯國不忠誠。這些有才華的人經常在國家之間流動,他們都希望彼此了解。他們希望遇到像知己壹樣了解自己的王侯將相,以示所學。這是幾千年來幾乎所有學者的夢想。然而,只有少數人能達到這個目標。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壹生的才華,有的人在市場上隱身,有的人老在山中。可見《山流水》之所以在先秦時期廣為流傳,是因為這個故事背後的寓意是生命相遇的美好和生命失敗的遺憾。所以,千百年來引發無數人歌唱,也是情理之中。

所以,友誼是其次的。所以這篇文章把“山河”稱為千百年來被善意無限誇大的友誼。能引起人們無限向往的音樂和友情,未必是故事的本來味道。

二、刺客的崇高義,名人的獨特聲——《廣陵散》

廣陵散又稱廣陵停,是壹種曲調比較激昂的古琴曲。據劉東升《中國音樂簡史》記載,廣陵散產生於東漢末年。據說《廣陵散》這首名曲源於聶政刺死韓翔,因嵇康受到大君懲罰而絕世。因此,古代《宋廣陵散》背後實際上包含了聶政和嵇康兩個典故。

廣陵散各段在井(聶政故裏),取韓,死,含誌,殉國,沈淪功名,拋劍,莊嚴跡,微行,大致與聶政刺殺韓的全過程壹致。

據《史記》第八十六卷《刺客列傳》記載,聶政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武士。當時,朝鮮大臣嚴穗陵(字中子)和韓翔·韓晶(字夏磊)有過世仇。晏仲子花了很多錢試圖收買聶政暗殺夏磊。聶政原本是市場上的“打狗人”,因為要養活母親,所以拒絕了晏仲子的禮物。後來,聶政的母親去世了。埋葬母親後,聶政告訴晏仲子,自己本來就是壹個普通人,晏仲子作為“諸侯之臣”,驅車千裏,用大量的金錢邀請他。這份禮遇,聶政自然要回報,所以他“將用為知己”,來報答嚴仲子。顏仲子說他的敵人是韓。他壹直想邀請壹名刺客去殺夏磊。但夏磊是朝鮮國君的叔父,身邊宗族眾多,防守嚴密,不易成功。聶政立即同意了嚴仲子的請求。

聶政獨自去了韓國首都。到達宜都後,韓在府中已是疲憊不堪。雖然夏磊有大批警衛保護,但聶政像行囊壹樣暗殺了夏磊。在史書記載中,只用簡短的語言來描述驚心動魄的刺殺場面。“直入,上層刺殺夏累,左右亂。”聶政大叫著,連殺了幾十個人。聶政最終將劍指向自己,割破了自己的臉,挖出了自己的眼睛,並進行了剖腹手術。聶政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任何人認出自己,給顏仲子帶來麻煩。聶政被發現死在城裏後,沒有人認識他。朝鮮君主懸賞100金提供線索。

後來,聶政的妹妹聶榮聽說有壹個刺客刺殺了韓翔,被發現死在街上。她懷疑是她的弟弟聶政幹的,於是聶榮立即動身去南韓查明真相。當聶榮趕到聶政暴屍地時,他認出了自己的哥哥,哭了起來。聶榮對圍觀的人說:“這是我哥哥聶政。他受晏仲子的委托去刺殺夏磊。為了避免牽連到我,我破了臉。我不能牽連聶政的名譽。”然後聶榮就悲痛而死。根據索隱對《史記》的註釋,聶榮顯然誤解了聶政的意圖。聶政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嚴仲子,而聶榮認為是為了避免連累自己。但聶榮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列名”,以免聶政成為壹個不為人知的刺客。

聶政刺殺夏磊在當時應該是壹個非常有影響力的政治事件。晉、楚、齊、魏等國人民聽說此事後,都贊賞聶政“為知己者死”的大無畏精神,稱贊聶榮是壹個勇敢的女子,壹個柔弱的女子,不惜代價“逃之千裏”,從而使聶政名揚天下。同時稱贊顏仲子“知人能得士”。偏偏沒有人對夏累的死表示遺憾和同情。

按照現代人的標準,暗殺壹個國家的政府是非常嚴重的罪行,而聶政也許是最兇殘的恐怖分子之壹。據《戰國策·韓策二》記載,聶政還刺死了在夏磊府的韓國君主韓哀侯。這件事在《史記》中被提及時,只有壹句話:“賊殺漢累”。沒有提到聶政的名字,只是簡單地稱為“小偷”,這顯然意味著貶損刺客的行為。但太史公對《刺客列傳》中聶政的事跡基本持肯定態度。此外,《戰國策·隋棠之職》中提到,隋棠稱贊聶政為“士之怒”,其精神不弱於秦王。隋棠還說:“聶刺,白洪透孫。”那時,天空晴朗,還有彩虹。言外之意是,聶政刺殺韓翔符合他的命運。可以看出,聶政的行為在當時被視為英雄的行為。

《廣陵散》中最早出現的秦樂大約是東漢末年。在東漢蔡邕的《曹勤》中,刺殺成了壹個民間故事。在這個故事中,聶政殺死的不是韓翔,而是汪涵。聶政沒有刺殺晏仲子,而是為父報仇。原來,聶政的父親是壹個鑄劍的朝鮮國王,因為沒能及時交付劍而被殺死。所以聶政成了遺腹子。長大後,聶政在山裏遇到了壹位仙女,並學會了古琴這門獨特的技藝。聶政還掌握了視覺,沒有人知道他自己。壹天,聶政在鬧市區打鼓,他說:“觀眾會走壹趟,但馬不會聽。”。汪涵立即召見聶政,命令聶政當眾打鼓。這時,聶政取出藏在琴中的寶劍,壹舉刺殺了朝鮮國王,為父報仇。後來,倒在聶政身上哭泣的不是聶榮,而是聶政的母親。這個故事被蔡邕命名為“聶政刺漢王”。

廣陵散雖有著無與倫比的調調,卻壹直被人詬病為“最不平和”、“易怒急躁”,有所謂“大臣淩俊形象”之說。嵇康壹定是在刑場上用這首歌表達了胸中的委屈。寫《聲無哀樂論》的嵇康,壹直主張聲出於自然,與情緒等主觀感受無關。嵇康被處死時的神情依舊。但歌是心。不知道嵇康在面對大君的懲罰時,是如何表現出“雷聲大雨點小”、“矛槍相向”的氣勢,以此曲作為對權力的最後抵抗。

壹千年後再聽這首歌,我們不禁想起了聶政,想起了嵇康。

第三,伊勢雄心勃勃——平沙大雁

據說《平沙雁》是近300年來流傳最廣的古琴曲,現存琴譜有50多首。與其他名曲不同的是,《平沙大雁》背後並沒有廣為人知的故事。

平沙大雁最早的版本是明代崇禎七年(1634)的《正宗古音》。正宗的古音是這樣解決平沙雁的問題的:

“取其秋脆,風平浪靜,雲程萬裏,滿天飛。用洪湖的眼光寫伊勢的心。.....三起三落的完美節奏。第壹部戲如鴻雁之客,天上極空靈,雁列相諧,隱而顯,若來。它想墜落,想環顧四周,想在空中盤旋;也會跌。呼吸聲傾斜,繞著大陸掃了三圈。它倒下了,這需要另壹個。三五成群,飛來飛去,睡來睡去,正合適:母子相讓,亦可嘗之。”

都說崇禎七年時代是明朝內憂外患的時代。朱明王朝快要結束了,全世界有識之士都很擔心。此時出版《正宗古音》,或許作者另有深意。上面的解題文字趣味性十足,沒有壹點悲愴的感覺。或許,“借鴻雁之誌,寫史燚之心”這句話才是中心點,來表現儒家所提倡的“窮則獨善其身,成則濟世”的思想。

伊勢是壹個隱士,指的是壹個隱居在山裏的學者。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易》曰:“天地合,聖賢隱。”從現實洪流中退下來的文人,在山野找到了最後的棲身之所。中國自古就有“大藏朝,中藏城,小藏野”的說法。中國文人及其作品深受中國隱逸文化的影響。雖然伊勢“遠離江湖”,但他的社會影響力有時並不弱於那些住在廟裏的人。

壹個真正的隱士,應該是“只抓棲木,不圖功名”,但漸漸地,自魏晉以來,隱逸趨於極端化、世俗化。有些隱士,他們不僅“沽名釣譽”,而且“沽名釣譽”。他們把隱居當作獲得名聲和功利的手段。有些當權的人,為了博取李習安下士的美名,刻意迎合隱居深山的文人,有的甚至不惜以“假隱居”來指控“高隱居”。

《晉書第六十九傳》記載,隆安二年(399年),東晉權臣桓玄(桓溫之子)發動叛亂,控制了東晉朝政。魏晉以來就有隱士,但當時壹個也沒有。桓玄感到非常丟臉。為了博取禮賢下士的美名,他趕緊派人去請西晉著名隱士皇甫謐的第六孫。讓皇甫羲之先隱居山林,由桓玄資助各種費用。然後桓玄稱皇甫謐之為文學家,卻指使皇甫謐之故意不服,然後桓玄稱皇甫謐之為“高適”。這個故事成了全世界的笑話。當時人們稱這種隱士為“隱居”。

很難做到完全與世隔絕。從古至今,像陶淵明、謝靈運這樣的純文人是很少的。在古代,隱士大多為世人所困,或因言獲罪,最後隱退山林幽處,或許只是為世人所做的壹種姿態。表面上他們超然物外,內心卻可能永遠不平靜。

從這個角度來說,《平沙大雁》的歌中之音、歌外之意,蘊含著對那些想揚名立萬的人的鼓舞,對那些因詞而退山的人的慰藉。

第四,桓伊在笛子上做了三條線――梅花三條線。

梅花,壯誌豪情,冰肌玉骨,淩寒余香,壹直是文人墨客傾慕的對象。《梅花三弄》是壹首笛子或笛子曲,後來被改編成鋼琴曲。“三農”就是把同壹個曲子反復彈三遍。這種反復的處理,旨在描寫梅花在寒風中的豪邁、不屈的性格和奮進的精神。

《梅花三弄》的歷史典故是東晉將軍桓伊為狂人王徽之演奏三首梅花的故事。這個典故在《晉書·列傳》五十壹、《世說·丹》二十三中有所記載。

王徽之奉召到東晉都城建康,所乘船只停泊在清溪碼頭。桓伊恰好在岸邊,王徽之和王徽之互不相識。這時,船上壹位客人說:“這是葉歡國王(桓伊葉紫)。”王徽之命人對桓伊說:“文君山吹笛子,試著吹給我聽聽。”桓伊此時已是高官,但他也久聞王徽之的大名,於是下了船,上了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吹著笛子,彈著梅花三弄的曲子,妙不可言。玩完後,浣衣立刻上車離開了。雙方壹句話也沒談。晉人心胸寬廣,不拘小節,光明磊落,由此可見壹斑。

據《晉書》介紹,桓伊為武將,封為右軍將軍,掌管豫州壹切軍務。也許是音樂陶冶了他的心靈。桓伊謙虛樸實,性格不張揚。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不回避。正是因為這種性格,他才能靜下心來研究音樂。《晉書》稱贊他在這方面才華出眾,“好樂為壹時,江左第壹。有壹支柯廷笛,我自己也經常吹。”

東晉太原八年(公元383年),秦朝末年的苻堅拋兵攻打東晉。時任中郎將的桓伊和狀元將軍謝玄、輔國將軍謝衍在水中擊敗了苻堅(即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宰相謝安也因保存金的功績而入仕到太保。後來晉孝武帝的弟弟司馬道子與謝安發生了權力之爭,多次詆毀謝安。晉孝帝對謝安產生了懷疑,逐漸開始冷落謝安。桓伊為此很不公平。在壹次宴會上,桓伊為晉孝帝演奏了壹首悲傷的歌曲《怨詩》。詩中他唱道:“君臣不易,獨好臣難。忠實不明顯,但有懷疑。周··《金微》未出版。推心助王政,二叔反對造謠。”其“音段寬厚,音準可觀”。這讓孝武帝和晉武帝非常慚愧。謝安也被它感動了。

“梅花三弄”典故中的另壹個主角王徽之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曾擔任黃門侍郎。王徽之行為怪異,故作超然,才華橫溢,放蕩不羈,當官不務正業。

王徽之曾經是大將軍桓沖手下的騎兵軍官。桓沖曾問他:“妳在哪個辦公室工作?”他回答說:“我不知道官署是什麽,但我經常看到有馬進來,好像是馬謖。”桓沖又問:“朝廷有多少兵馬?”他回答說:“妳不問馬的數目,怎麽知道呢?”桓沖又問:“最近死了多少馬?”他回答說:“妳不知道生,怎麽會知道死呢?”

王徽之的回答很幽默,但他們都來自不同的地方。西漢時丞相府有個馬謖,東晉時軍中沒有馬謖。為了顯示自己的超然,王徽之故意稱馬謖。後來到了宋代,陸遊曾經寫過壹首詩“文博士寫驢券,部從軍判馬謖”,就是王徽之的典故。上述對話中的“不要問馬”出自《論語》和勤勞的鄉鎮。原來說孔子的馬廄著火了,孔子“不問馬”,只問有沒有人受傷。“不知道生,怎麽會知道死?”有壹句話,出自《論語·先進》,原文是“陸機問鬼神,孔子曰:‘不能服人,何以服鬼?’敢問死神。說:‘妳不知道生,怎麽會知道死。”王徽之答非所問,令人捧腹,但每句話都有來歷。其足智多謀,學識淵博,令人欽佩。

桓伊溫文爾雅,而王徽之則大膽博學。雖然他們壹句話都不說,但這是壹個難得的機會。正是桓伊與王徽之的不期而遇,才導致了《梅花三弄》的誕生。

1972年,作曲家將古曲《梅花三弄》改編成鋼琴曲,其主題是的詞“蔔算子”,即“喬不爭春,只報春。山花盛開時,她在灌木叢中笑。”姜育恒曾經唱過壹首流行歌曲“梅花三弄”,這首歌也是從壹首古老的歌曲中摘取的。歌詞裏唱道,“紅塵自有癡情,莫笑癡情。要不是有些寒骨,就梅花香了。問世間如何,只教人生死相許,看世間有多少故事,才是最迷人的梅花三弄。”從流行歌曲的角度來看,也算是壹部佳作。

而現代人玩古俗,無論是表現政治品格,還是表現男女之情,畢竟缺少古人的清高優雅,品味高低就不用說了。

五、拉山,虞姬無奈――《十面埋伏》

《山海經》第七卷《海外西洋經》中提到了壹個神話中的神。“興田與天帝鬥,帝破頭,以乳為旨,做事小心翼翼,手舞足蹈。”後人說:“團結的舞蹈總是激烈的。胸腹部第壹,蒼天對我的懲罰是什麽?”陶淵明也有“興田共舞,兇誌常在”這樣的詩句。每當看到這些文字,總會讓我想起歷史上壹個驚天動地的人物。此人也“常懷大誌”,有“拔山勵誌”的過人精神。雖然最後失敗了,但他在歷史上留下了耀眼的身影。這個人就是項羽。如果中國有戰神般的人物,項羽無疑應該是首選。

項羽有著無與倫比的勇氣和氣勢,古今少有。他是壹個不屈不撓的英雄,秦朝的終結者。

項羽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建立強大的政治聯盟。秦死後,天下紛爭。項羽曾經自稱西楚霸王,以裂土稱王分封天下。然而這次分封之後,諸侯們並沒有忠於自己。由於他的殘暴和不明確的獎懲,他在王子中缺乏可信度。我回到徐州不到幾個月,就已經在造反了。正如賈誼所說,仁義,攻守不同。這裏的仁當然是政治手段。項羽顯然不是壹個有政治智慧的人物。

公元前202年前,楚漢之爭告壹段落,雙方在垓下(今安徽靈璧以南)交戰,三十萬漢軍包圍了十萬楚軍。為了打擊對方的士氣,漢方要求士兵唱楚歌。大多數楚國士兵已經離家很長時間,厭倦了多年的戰鬥。楚軍有人開始唱衰,軍心徹底動搖。眼看大勢已去,項羽也是黔驢技窮,對於吉唱道:“拔山則怒,不利則不死。”不死能怎麽辦?這是什麽?虞姬道:“漢兵已急,四面有歌。陛下都累死了,壹個妃子怎麽過日子?”唱完之後,他拔劍自殺了。項羽後來逃到了烏江。面對洶湧的河水,他仰望天空,嘆息道:“今日殺我,非罪也。”於是他拔劍自殺了。

後人根據這場戰鬥,制作了兩套著名的琵琶,武曲的《十面埋伏》和《霸王別姬》。《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的前身是明代琵琶音樂楚漢。這首曲子在明代王有鼎為明代琵琶演奏家唐應增所作的《唐琵琶傳》中有生動的描述。此曲壹開頭,便是兩軍決戰,壹時“天地之音,瓦房飛。”“金聲、鼓聲、劍聲、馬易聲”此起彼伏,然後是壹片寂靜。勝負可知,壹聲淒婉的《楚歌》響起,英雄末路的項羽發出了“悲歌慷慨之聲”“霸王別姬之聲”,接著是“大澤追馬之聲”“烏江王自刎之聲”“我騎著馬去爭壹個王聲”等等。

在《十面埋伏》的高音裏,既是勝利者歡快的號角,也是失敗者超凡脫俗的精神。

6.江月什麽時候拍的年初人物照——《夕陽笛鼓》

《晚霞笛鼓》是琵琶文曲,又稱《晚霞笛之歌》。此外,還有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等不同版本。有人認為“夕陽笛鼓”的構思來源於白居易的《琵琶行》。例如,潯陽琵琶的名稱取自《琵琶行》中的第壹句“我在潯陽河上送客,夜晚楓葉和成熟的燈心草在秋天沙沙作響”。其實夕陽笛鼓的意境和琵琶大相徑庭。在歷史上,更多的人認為《夕陽笛鼓》的音樂內容和意境來自張的詩《春江花月夜》。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改編自《夕陽笛鼓》的管弦樂,直接命名為《春江花月夜》。

《夕陽笛鼓》的旋律基本來源於《春江花月夜》的詩意。奇怪的是,從唐宋到明初,各種詩評家對這首詩關註甚少,自然也沒有人認可它是壹部傑作。這首詩是明代以來才收入《唐詩選本》的。明代鐘惺在《唐詩歸來》中評論說:“淺談使人心酸,多愁善感。他們讀不下去,也讀不膩。他們把‘春江花月夜’這幾個字提煉成了壹種奇異的光,不可分離,不可組合。真的是化學手。”清代王夫之《唐詩選》(卷壹)說,這首詩“句句翻新,以動古今人之心誌,使其感愚。”它的性質是獨特的,但是很容易積累。"清末在《唐詩源流論》中這樣評價這首詩:"張的《春江花月夜》用的是"西州"的體式,為大家所絕。"

《春江花月夜》只有壹首,唐代也只有壹首。《夕陽笛鼓》的琴聲陣陣傳來,畫聲畫影,《春江花月夜》中描寫的詩情畫意出現在眼前,讓人仿佛夢回唐朝,繼而對唐朝的萬千氣象無限折服。

七、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話――《玉橋問答》

《三國演義》開篇幾句:“白毛魚柴在江上,看慣了秋月春風,壹壺濁酒歡相逢。古今多少事講過?”可妙解古歌《玉橋問答》。

玉橋問答是壹首古琴曲。保存下來的譜最早見於明代蕭鸞(1560)的《行莊太陰續譜》。蕭鸞是這樣解決問題的:“古今繁華廢如壹掌,青山綠水固若無垠。經過壹千年的得失,這只是壹個詞。"現代秦雪·晉楚說這首歌:"歌意深沈悠長,神態灑脫,但巍峨的山,壯闊的水,斧的丁丁,聲的嘆息,在指間若隱若現,問答期使人想起山。"

漁民作為“聖人”和“道”的化身,由來已久。在《莊子·雜篇·漁夫》中,有壹段孔子和壹個漁夫的詳細對話。在交談中,漁夫向孔子解釋了道家無為的境界,孔子驚嘆不已,稱漁夫為“聖人”。

歷史上“薪”的代表是漢武帝的大臣朱買臣。朱買臣早年出身貧寒。他經常上山拾柴,靠賣工資為生。他的妻子離開了他,因為她受不了貧窮。

《玉橋問答》這首歌,是幾千年文化的沈澱。“青山依舊在,夕陽幾度紅”,就這樣停滯在人間,消失在“魚柴問答”優雅別致的旋律裏。這種境界很神奇,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雖然很向往,但是做不到。

八、胡笳脫胎於胡,聲聲不息――胡笳十八拍

從文采和武功來看,曹操應該是歷史上最傑出的皇帝之壹。壹個連吳偉都欣賞的人,雖然是個女人,也應該是個頂級人物。這個人就是蔡琰。

作為壹個熟悉音律的天才,她把鋼琴曲《胡佳十八拍》留給了後人,位列古曲十強。在文學上,她留下了《東方頌》、《胡笳十八拍》、《悲憤詩》等名篇。郭沫若這樣稱贊《胡笳十八拍》。“這就像壹個無盡的海浪,這就像壹座活火山噴發熔巖,這是整個靈魂發出的呼喊。”郭沫若還把《胡笳十八拍》稱為“自屈原《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壹首抒情長詩。”至於悲憤詩,人們認為這部作品的文學價值可以和建安七子相提並論。

蔡琰生於亂世,早年家境不幸。再加上他壹生中的三次婚姻,他的命運非常坎坷。或許苦難才是偉大藝術作品的源泉,也正是這些別人不曾有過的經歷,才讓蔡琰為後人留下了傑作。她的成就和才華不亞於建安七子。由於幾千年來男尊女卑的壞規矩,蔡琰在《後漢書》中沒有被單獨列出,使她無法與同時期的其他歷史人物並列。她的事跡沒有載入《儒林外史》和《文遠列傳》,而是以“董思之妻”為題列入《後漢書·女傳》。《後漢書·女傳》中關於蔡琰的文字不多,但評價極高,說她“有壹絲運動閑適。”區光明強,給我看關童。"

蔡琰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所以她熟悉中國和胡樂。《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根據匈奴樂器胡笳的特點而創作的壹首樂曲。在這首歌中,她將中國音樂和胡音樂完美地融合在壹起,從而使《胡花劍十八拍》成為古代少有的中外合奏曲。

九、離家千裏,壹位宮女在此住了二十年——《漢宮秋月》

《漢宮秋月》原為琵琶曲,後被改編為二胡曲。《漢宮秋月》雖然被列為十大古曲之壹,但它的歷史並不長。音樂的主題不是很明確。很多相關文章都隱約說過,這首歌旨在表達古代被壓迫的宮女們的辛酸與悲傷。有文章稱,這首歌詳細描繪了宮女們在壹個秋夜,面對明月,心中無限悲傷,對愛情有著強烈的渴望。

漢宮秋月大概和漢宮的秋天有關。《漢宮秋》是元末戲劇,作者馬致遠。《漢宮秋色》講述了王昭君和他的親人的故事。

宮女住在深宮,不自由。時間長了,自然會產生反感。另壹方面,西漢詞人鄒楊曾在《致獄中梁王書》中感嘆:“女子無美無惡,入宮吃醋。”三千嬪妃宮女,滿腦子想的都是跟皇上爭寵,怎麽可能不吃醋?然而,漢宮秋月的苦澀並不是我心中永遠的脆弱。漢代的宮娥身體強壯,可以陪皇帝騎馬打獵,在宮中的活動也比後來的宮女少受限制。所以,他們抱怨,也不平淡細膩。

漢朝也有不抱怨的宮女。有個有趣的民間傳說,漢朝有個宮女叫元宵,餃子做得很好。她每天都非常想念家裏的父母和姐妹。她的真誠感動了皇帝。之後,每年正月十五,漢武帝批準家家戶戶做湯圓,點燈籠,讓皇後宮女出宮與百姓同樂。那壹天,元宵在燈籠上寫下“元宵”二字,帶著自己包的餃子出宮與家人團聚。

讓我們拋開遙遠歲月的辛酸,聽漢宮秋月,賞十五宵遠。不是很快嗎?

十、它的音樂是崇高的,它的和聲是稀疏的―《春雪》

古琴十大名曲之壹。相傳為春秋時期晉國音樂家或齊國的劉所作。現存鋼琴譜中的《陽春》和《白雪公主》是兩部器樂作品。魔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以萬物為春,風無動於衷;《白雪公主》凜然清凈,雪竹之聲美矣。”

陽春白雪的典故出自《楚辭》中宋玉答楚王壹文。楚襄王問宋玉,楚先生身上有沒有隱藏的美德?為什麽人民不這麽稱贊妳?宋玉說,楚國有歌手,最早唱的是《下裏巴人》,全國有千千萬萬的和事佬。歌手唱《楊阿斜路》的時候,只有幾百個中學和事佬。歌手唱《春雪》的時候,只有幾十個中學和事佬。當宋中加入壹些高難度的技藝,即“招商雕羽,雜以征”時,中院只有三人。宋玉的結論是,“是其曲高和寡。”越是《春雪》這樣高雅復雜的歌,能唱的人越來越少,也就是歌高唱少。

“春雪”這個典故說明不同的欣賞者在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上有很大的差異。音樂的藝術性越高,欣賞的人就越少。不得不承認,這種差異和觀眾的主觀口味有很大關系,有時候很難得到客觀公正的評價。正如西晉葛洪在《廣皮》壹書中所指出的:“觀之,聽之,甚好,而愛恨難合。”對於聽慣了桑堅普尚的歌和下裏巴人的聲音的人來說,當然無法體會陽春白雪和湟中大路的優雅。從這個角度來看,古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現在的人欣賞音樂,大多是“越好聽越好,舒服點越快。”

“雪與誰歌唱,有許多習俗。”多元化的世界,離不開“雪歌”和“俗情”。任何音樂越受歡迎,支持它的人就越多。這和今天票房收入最好的往往是流行歌曲演唱會是壹個道理。當然,高雅藝術有其自身的價值,時間越長,就越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