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介紹柏拉圖,聯系古希臘城邦政治文明的特征與精神,以及古希臘的理性特征

介紹柏拉圖,聯系古希臘城邦政治文明的特征與精神,以及古希臘的理性特征

柏拉圖

也譯為帕拉圖

拼音:Bó lā tú

英譯:Plato

希臘語:∏λ?των

(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

古希臘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壹,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裏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大哲學家。

年表

壹、 成長時期28年:

公元前427年 柏拉圖出生(奧林匹克88屆第壹年),家世顯赫,此年即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後4年,伯裏克利死後第二年,蘇格拉底42歲(是年西西裏萊翁蒂尼(Leontini)邦人高爾吉亞來雅典求援,告敘拉古入侵其邦)。

公元前423年 4歲,阿裏斯托芬《雲》上演,蘇格拉底在場觀賞,當場現身示眾,態度自若。

公元前421年 6歲,據說是《理想國》發生時間(或所托時間)。

公元前420年 7歲,進狄奧尼索斯學校,識字,聽荷馬等詩作。

公元前411年 16歲,普羅塔哥拉被400人大會中人指控使人不信神,逃出雅典,在往西西裏途中遇難(前此哲學家受迫害或驅逐、處死、或自願放逐的還有阿那克薩哥拉,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

公元前409-404年 估計到過騎兵執勤,據說參加過3次戰役。

公元前408年 高爾吉亞在第93屆奧林匹亞運動會上發表演說,呼籲雅典和斯巴達團結起來對付波斯。

公元前407年 20歲跟隨蘇格拉底學習,此前曾向克拉底魯學習赫拉克利特哲學;向赫莫根尼學習巴門尼德哲學。據說曾想寫戲劇,給蘇格拉底看,被否定。

公元前405年 敘拉古狄奧尼索斯推翻民主,建立僭主政權。

公元前404年 23歲,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雅典30僭主,柏拉圖壹度想從政,後失望。

公元前399年 28歲,蘇格拉底受審(柏拉圖在場)並被處死,就死時因病不在(太傷心?)。

二、遊學12年

公元前398年 柏拉圖與其他蘇格拉底的弟子紛紛離開雅典到外地避風,到過西西裏、意大利、埃及。

公元前392年 35歲,在這前後,撰寫早期對話:《申辯》、《克力同》、《遊敘弗倫》、《拉齊斯》、《呂西斯》、《查米迪斯篇》。

伊索克拉底在雅典辦學園,教演講術。

公元前390年 出訪:畢達哥拉斯學派掌握的政權等。

公元前388年 訪敘拉古狄奧尼索斯壹世,結識其小舅子(女婿)狄翁(時狄翁20歲),成為至交,(此其間據說曾得罪僭主被賣作奴隸,由安尼舍裏斯贖身)。

三、講學20年

公元前387年 40歲,回到雅典,開始個人講學,或說此年建立學園,此前後撰寫對話:《普羅塔哥拉》、《美諾》、《尤息德謨斯篇》。

又中期著作:《理想國》、《會飲》、《斐得若》、《費多》等最具戲劇性的對話。

公元前385年 (見陳表:蘇格拉底案的平反:控告人的死,立蘇格拉底雕像,但不壹定真實。又陶行知1938到雅典參觀石牢,坐5分鐘以示敬仰,又寫詩“這位老人家,為何也坐牢?歡喜說真話,假人都煩惱”,又杜汝輯、葉秀山文章談及此)。

公元前384年 43歲,亞裏士多德生,德謨斯提尼生。

公元前380年 大約在這些年,在雅典西北郊外的陶器區建立學園。“不懂幾何學者勿入此門。

公元前376年 高爾吉亞死。

公元前371年 底比斯軍在伊巴密濃達指揮下,大敗斯巴達。

公元前370年 德謨克利特死,據說柏拉圖曾想購其書付之壹炬。

四、晚年最後的政治嘗試及講學、著述:20年(或可再分兩段:政治、著述)

公元前367年 60歲,將學園交歐多克索主持,自己帶弟子和友人第二次往敘拉古,當年老狄奧尼索斯死,狄翁攝政,此時柏拉圖已聲名遠播希臘及以外

亞裏士多德來雅典學習(據說講善,僅剩亞裏士多德壹人聽)

公元前366年 狄奧尼索斯二世繼位,狄翁逃離,柏拉圖悵然離開敘拉古。

公元前363年 64歲,第三次往敘拉古,被扣留,被逐。

公元前357年 70歲,放棄政治活動,全力著述,晚期著作有:智者、政治家、斐裏布、蒂邁歐篇。

公元前356年 亞歷山大大帝出生。

公元前348年 晚年最後的著作是:法律篇,伊璧諾米篇續篇,剛開篇即去世。

公元前347年 春季(三月?)去世,遺囑對用於校舍的房產,不許出售、轉讓。留下四家奴,釋放壹奴隸,財產很少。

公元前344-343年 狄奧尼索斯二世最後被推翻,亞裏士多德任亞歷山大教師。

比較孔子(前551-479):

15-30歲,初仕魯,做小官,“工讀”時期:15年

30-50歲,專壹講學期,34歲授徒講學: 20年

51-54歲,再仕魯,任司寇,從政期: 4年

55-68歲,周遊列國時期: 14年

69-73歲,晚年整理古籍: 5年

思想概述

柏拉圖認為任何壹種哲學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須包括壹個關於自然和宇宙的學說在內。柏拉圖試圖掌握有關個人和大自然永恒不變的真理,因此發展壹種適合並從屬於他的政治見解和神學見解的自然哲學。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但是構成這些有形物質的“形式”或“理念”卻是永恒不變的。柏拉圖指出,當我們說到“馬”時,我們沒有指任何壹匹馬,而是稱任何壹種馬。而“馬”的含義本身獨立於各種馬(“有形的”),它不存在於空間和時間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壹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於感官世界的馬,卻是“流動”的,會死亡,會腐爛。這可以作為柏拉圖的“理念論”的壹個初步的解說。

柏拉圖認為,我們對那些變換的、流動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認識,我們對它們只有意見或看法,我們唯壹能夠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們能夠運用我們的理智來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圖認為,知識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錯誤的知識。但是意見是有可能錯誤的。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有壹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理念論:有壹群囚犯在壹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身體也無法轉身,只能背對著洞口。他們面前有壹堵白墻,他們身後燃燒著壹堆火。在那面白墻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後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於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群囚犯會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最後,壹個人掙脫了枷鎖,並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壹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並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並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對於那些囚犯來說,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並向他宣稱,除了墻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

柏拉圖利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我們,“形式”其實就是那陽光照耀下的實物,而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過是那白墻上的影子而已。我們的大自然比起鮮明的理型世界來說,是黑暗而單調的。不懂哲學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圖的《理想國》還向我們描繪出了壹幅理想的烏托邦的畫面,柏拉圖認為,國家應當由哲學家來統治。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的公民劃分為衛國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個階級。衛國者是少部分管理國家的精英。他們可以被繼承,但是其他階級的優秀兒童也可以被培養成衛國者,而衛國者中的後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階級。衛國者的任務是監督法典的制定和執行情況。為達到該目的柏拉圖有壹整套完整的理論。他的理想國要求每壹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滿足社會的整體需要。但是在這個國家中,女人和男人有著同樣的權利,存在著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為了公眾利益時撒謊。每壹個人應該去做自己份內的事而不應該打擾到別人。在今天看來,柏拉圖描繪的理想國是壹個可怕的極權主義國家。但是“理想國其實是用正確的方式管理國家的科學家的觀點”,柏拉圖本人並沒有試圖實現理想國中的國家機器。

柏拉圖在《律法》(The Laws)則指出,“憲法國家”是僅次於理想國的最好的國家。他在該書中同樣指出,婦女和男人應該得到同樣的尊重和訓練。

柏拉圖企圖使天文學成為數學的壹個部門。他認為:“天文學和幾何學壹樣,可以靠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來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圖認為宇宙開頭是沒有區別的壹片混沌。這片混沌的開辟是壹個超自然的神的活動的結果。依照柏拉圖的說法,宇宙由混沌變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為世界制定了壹個理性方案;關於這個方案付諸實施的機械過程,則是壹種想當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圖的宇宙觀基本上是壹種數學的宇宙觀。他設想宇宙開頭有兩種直角三角形,壹種是正方形的壹半,另壹種是等邊三角形的壹半。從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產生出四種正多面體,這就組成四種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體,氣微粒是正八面體,水微粒是正二十面體,土微粒是立方體。第五種正多面體是由正五邊形形成的十二面體,這是組成天上物質的第五種元素,叫做以太。整個宇宙是壹個圓球,因為圓球是對稱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壹點都是壹樣。宇宙也是活的,運動的,有壹個靈魂充溢全部空間。宇宙的運動是壹種環行運動,因為圓周運動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腳來推動。四大元素中每壹種元素在宇宙內的數量是這樣的:火對氣的比例等於氣對水的比例和水對土的比例。萬物都可以用壹個數目來定名,這個數目就是表現它們所含元素的比例。

編輯本段政治思想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設計了壹幅正義之邦的圖景:國家規模適中,以站在城中高處能將全國盡收眼底,國人彼此面識為度。柏拉圖認為國家起源於勞動分工,因而他將理想國中的公民分為治國者、武士、勞動者3個等級,分別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種品性。治國者依靠自己的哲學智慧和道德力量統治國家;武士們輔助治國,用忠誠和勇敢保衛國家的安全;勞動者則為全國提供物質生活資料。3個等級各司其職,各安其位。在這樣的國家中,治國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學家,只有哲學家才能認識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義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國家。治國者和武士沒有私產和家庭,因為私產和家庭是壹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勞動者也絕不允許擁有奢華的物品。理想國還很重視教育,因為國民素質與品德的優劣決定國家的好壞。柏拉圖甚至設想在建國之初就把所有10歲以上的人遣送出國,因為他們已受到舊文化的熏染,難以改變。全體公民從兒童時代開始就要接受音樂、體育、數學到哲學的終身教育。教育內容要經嚴格選擇,荷馬、赫西俄德的史詩以及悲劇詩人們的作品,壹律不準傳入國境,因為它們會毒害青年的心靈。 柏拉圖自稱這是“第壹等好”的理想國,其他的政體都是這壹理想政體的蛻變。理想政體由於婚配的不善引起3個等級的混雜,導致爭鬥,軍人政體(Timocracy)隨之興起。軍人政體中, 少數握有權勢者聚斂財富, 形成寡頭政體(Oligarchy)。貧富矛盾的尖銳化導致民眾的革命,產生民主政體(Democracy)。民主政體發展到極端時又會被僭主政體(Tyranny)所取代。

《政治家篇》約作於柏拉圖後兩次去敘拉古之間(公元前367~前361),這是他在敘拉古的政治實踐受到挫折,思想發生變化的時期。《政治家篇》主旨是討論真政治家及政治的定義。柏拉圖在這篇對話中提出了政治中道、混合的概念;首次明確論述了法律的作用並以法律作為劃分政體的標準。他認為,真政治家(哲學王)無需用法律統治,但現實中真政治家極為罕見,即使有真政治家,法律也還有壹定的作用。因為政治不僅是壹種藝術,亦是壹門科學。法律對於政治家,猶如教練和醫生的訓練方案和處方壹樣,法律雖然在理論上是荒謬的,在實踐中卻是必要的。

柏拉圖在其最後的作品《法律篇》中進壹步發揮了關於法律的作用的思想。從理想出發,他推崇哲學王的統治,“沒有任何法律或條例比知識更有威力”;從現實出發,他強調人類必須有法律並且遵守法律,否則他們的生活將如同最野蠻的獸類。在這壹思想指導下,他在12卷的《法律篇》中,設計了他的“第二等好”的城邦,包括地理環境、疆域大小、人口規模與來源、國家經濟生活、階級結構、政治制度、法律等細則。由於指導思想的變化,第二等好的城邦與《理想國》中的正義之邦相比,在具體措施上有很大區別。主要有:政治制度由哲學王執政的賢人政體轉為混合政體,以防止個人專權。《理想國》主張統治者實行公產、公妻、公餐、公育制,《法律篇》則恢復了私有財產和家庭。《理想國》中劃分公民等級是依照其先天稟賦的優劣,而《法律篇》則是按照後天財產的多寡。

柏拉圖主義

柏拉圖主義(Platonism)是數學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數學哲學觀點,它起源於古希臘的柏拉圖,此後在西方數學界壹直有著或明或暗的柏拉圖主義觀念,19世紀,它在數學界幾乎占了統治地。20世紀初,數學基礎三大學派的爭議剛趨平息,柏拉圖主義觀點又成為討論的熱點之壹。

柏拉圖主義的基本觀點:數學的對象就是數、量、函數等數學概念,而數學概念作為抽象壹般或“***相”是客觀存在著的。柏拉圖認為它們存在於壹個特殊的理念世界裏,後世的柏拉圖主義者並不接受“理念論”,但也認為數學概念是壹種特殊的獨立於現實世界之外的客觀存在,它們是不依賴於時間、空間和人的思維的永恒的存在。數學家得到新的概念不是創造,而是對這種客觀存在的描述;數學新成果不是發明,而是發現。與之相應的,柏拉圖主義認為數學理論的真理性就是客觀的由那種獨立於現實世界之外的存在決定的,而這種真理性是要靠“心智”經驗來理解,靠某種“數學直覺”來認識的,人們只有通過直覺才能達到獨立於現實世界之外的“數學世界”。

由於認為數學概念是壹種真實的存在,所以現代柏拉圖主義也被稱為“實在主義”。柏拉圖主義在西方近現代數學界有相當大的影響,壹些數學巨匠如G.康托爾、羅素、哥德爾、布爾巴基學派基本上都持這種觀點。壹般認為,所以如此不是偶然的,這是數學反映客觀世界,數學具有客觀真理性這壹素樸信念在哲學上的反映。而正因為如此,柏拉圖主義對數學的歷史發展就具有壹定的積極作用:它促使數學家們在自己的研究中采取客觀的科學的立場,而且,當某些高度抽象的數學理論因找不到現實原型而為人們所懷疑時,它也有可能給人們以壹定的信念。盡管這種信念是盲目的,從而就有可能導致錯誤。

柏拉圖主義的錯誤是顯然的:把反映形式當作了認識對象;把抽象當作具體的客觀存在;認為壹種思維形式本身是客觀的當然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離開人的實踐來考察真理性必將導致謬誤。柏拉圖主義在哲學上是壹種客觀唯心主義。”

宣稱信仰柏拉圖主義並非意味著接受柏拉圖的所有見解,而往往只是對如下特定思想的認同,即理念形式是存在的、永恒的,並比世界中的現象更實在、更完美,甚至是唯壹真正實在和完美的實體。這個體系還包括認為理念形式只能由靈魂所認識等。

對柏拉圖主義的辯護有:語言對象的抽象描述的壹般性和其所描述對象的特殊性的對比;數學對象的抽象和毫無疑問的精確性等。

柏拉圖主義中的理念形式在不同的情形下往往具有不同的意義。如:壹類事物的名稱;數學對象;自然定律等。

它以理念論為中心,包括宇宙論方面的宇宙生成說,認識論方面的回憶說,倫理觀與社會政治觀方面的四主德與理想國的學說,美學方面的“摹本”說,探求理念體系的概念辯證法以及教育學說等。是歐洲哲學史上第壹個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對後世西方哲學的影響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