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預為何成為晉滅吳之戰的統帥之壹?他到底有什麽本事?
(壹)杜預的身世和學識
杜預(222年-285年),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人。他從小博覽群書,勤於著述,對軍事、經濟、政治、歷法、法律、數學、史學和工程等都頗有研究。世人贊賞他博學多通,就像座武器庫裏面什麽都有,譽稱其為“杜武庫”。
他是西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歷任曹魏尚書郎,西晉河南尹、安西軍司、秦州刺史、度支尚書、鎮南大將軍等職,63歲逝世後,追贈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號成侯。
他是明代之前唯壹躋身“兩廟”(文廟和武廟)之人。
(二)杜預有運籌帷幄決戰千裏的軍事指揮才能
公元265年,西蜀被滅後,魏國皇帝曹奐禪讓帝位,大部分天下歸晉,司馬炎正式稱帝,國號大晉,年號泰始。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公元277年,司馬炎決定將20萬兵馬分五路攻伐吳國,任命杜預為鎮南大將軍,親率壹路,協調其余四路。
杜預壹到任,首先安排修繕軍中破損的鎧甲,士兵們穿上完好的鎧甲後,個個顯得十分威武,士氣迅速得到了提升。與此同時,他挑選精銳士兵組成別動隊,偷襲吳國西陵都督張政的軍營,抓獲了不少俘虜。
張政感到羞恥瞞報軍情。杜預偵查得知這情況,立即使用離間計,將俘虜全部釋放,俘虜回國將消息公開了,吳主孫皓知悉後十分惱怒,下令劉憲接替張政。臨陣換帥使吳軍人心渙散,戰鬥力銳減。
杜預抓住這有利時機,開始正式向吳國用兵。他明裏將壹些部隊布置在吳國的門戶江陵壹帶,暗地派周旨伍巢二將率軍突襲樂鄉,並在四周插旗幟放煙花,擾亂敵人軍心。吳軍都督孫歆出戰中埋伏被俘。不少晉軍士兵高興地叫道:以計代戰,以壹當萬。
杜預緊接著率主力部隊緊逼江陵,守城的吳國大將伍延詐降,杜預發現了伍延的詭計,不露聲色地將計就計,壹舉占領了江陵,然後勢如破竹壹路向南長驅直入,吳國的不少州郡紛紛望風投降。
這時其他四路的將領提出雨季就要來了,疾病也會流行,應該暫緩進攻,等到冬季再用兵。杜預力排眾議做好協調工作,率軍繼續進攻,三個月內將吳國滅亡。
《晉書》記載,杜預連騎馬都不會,十足壹個文人,但吳國人非常痛恨他,痛恨到哪種程度呢?杜預不是有大脖子病嗎?他們就給狗脖子上套上各水瓢,意思很明白,把杜預比喻成狗。
吳國人為何那麽痛恨他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指揮的軍隊或斬殺,或俘虜了很多吳國的高官。整個滅吳壹役,杜預所統***斬殺、俘虜吳國都督、監軍壹類的高級(省部級)官吏14人,郡守、將軍壹類的中級(廳級)官吏多達壹百二十人。
(三)杜預是發展經濟的行家裏手
司馬炎登基不久,匈奴右賢王劉猛叛晉,司馬炎準備討伐劉猛,令時任度支尚書(度支尚書相當於明清時期的戶部尚書,主管國家財政)的杜預起草壹份征討方案。
第二天,杜預交給司馬炎的卻是壹份盡快恢復生產建設的建議書。
由於連年征戰,國家的財力根本無力承擔壹場新的戰爭。司馬炎雖然有些不快,但還是單獨召見了杜預,準備說服他。杜預抓住時機詳細的分析利弊,司馬炎被他的深謀遠慮折服,同意了杜預提出的優先發展經濟的方案,同時也打消了馬上去討伐劉猛的念頭。
“以農為本”是中國傳統的基本國策,為了更進壹步表示對農業的重視,杜預建議司馬炎向漢文帝劉恒學習,每年春耕時節親自帶領皇族們耕種皇家的自留地“籍田”。
為了在戰爭時期運送軍需物資,當時朝廷及各地官府養了很多的牛。據晉書記載,當時大約養了四萬五千頭左右。杜預建議,在沒發生戰爭的農忙季節,可將這些閑置的牲畜以合適的價格租給無牛的農戶使用,這樣國家不僅可以取得租金增加收入,還可以節省大筆購買飼料的開支。
在中國的歷史上,治河治水是壹項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工作。杜預針對荊州、揚州、兗州、豫州等地常常發生水災的實際情況,向朝廷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治水建議,得到批準後,他親自去作具體安排。經過努力,這些地方後來都變成了旱澇保收的富庶之地。
杜預積極建議制造壹種由人力排風的鼓風機,這種鼓風機在當時算非常先進的,對煉鐵業有極大促進作用。經過多次試驗,終於取得了成功。
杜預建議朝廷增設常平倉,常平倉不僅用於儲備糧食,還可以用於平抑糧價。此外,杜預還建議把食鹽的生產、運輸和銷售的權力統統收歸國有。
杜預上述的壹系列建議實施後,均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四)杜預在治學方面卓有收獲,後世專家根據其強弱之“勢”的散見論述,整理編著出千古奇書《守弱學》
杜預博學多才,自稱為“左傳廦”,有《春秋經傳集解》,《春秋盟會圖》《春秋長歷》《女記贊》等著作傳世。
現代古籍整理專家馬樹全先生,根據杜預有關強弱之“勢”的散見論述,整理編著出《守弱學》壹書。
《守弱學》論述的主要道理是:強弱之分世之恒理。但弱與強不是壹成不變的。人的壹生有時會處於強勢,有時也會處於弱勢。守弱的作用就是“強者守弱,使強者恒強;弱者守弱,可由弱變強”。
全書分九卷,句句皆精典。
如說“智”:原文是:智以智取,智不及則乖。意思是:智者用其智慧作為取勝之道,若用智不當就會事與願違。
筆者試作分析:世上沒有萬全的智計,再高明的智者也有失算的時候。智者要明白,不少事無法勝算在握。智者如果背上沈重的必勝包袱,壹旦遭受挫折,就會直接導致其失敗。要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智者如果心態不正,心理脆弱,他的命運終究不妙。
如說“愚”:原文是:愚以愚勝,愚有余則逮。意思是:愚人用其愚拙作為勝利之法,愚拙十足也能達到目的。
人們最易忽視愚拙的正面作用。不少人做事只想取巧,結果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不管白貓黑貓,能逮住耗子就是好貓”。只要達到了目的,愚拙也就不愚拙了。
不少歷史上的成功者,他們不但不聰明,相反卻十分愚拙。正因為自知其愚拙,做事不投機取巧,韌勁實足,面對聰明人難以完成的事業,自拓壹條道路,取得了成功。從某種角度說,成功最需要壹種心無旁騖的“愚拙”。
杜預的“守弱”理論,與其壹生成功的踐行分不開。不言而喻,《守弱學》是壹門極具實用性的大學問。有人雲:《守弱學》系千古奇書,研讀壹遍,受益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