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厭學和惡作劇,白紙黑字記錄在《史記》和《韓曙列傳》。做任何完全不合適的事情都是可恥的。劉邦為什麽不喜歡讀書?對於這壹點,日後繼承王位成為天子的劉邦有著冠冕堂皇的解釋。《文王手跡》年,劉邦對兒子劉嬰說:“我身處亂世,秦禁讀書。我沾沾自喜,說讀書無用。”妳什麽意思?也就是說,妳父親和我年輕的時候都是亂世,都快趕上秦朝了。努力學習,獲取更多的知識對我們來說是壹件壞事,所以我特別慶幸我不用努力學習。讀書不僅無用,而且是致命的。
真的是這樣嗎?
劉生於公元前256年,秦始皇嬴政生於公元前259年。後者只比前者大三歲。秦始皇於公元前247年繼位,當時他十三歲,劉邦十歲;公元前238年,皇帝在位,20歲,劉邦17歲。公元前221年,秦統壹六國,秦始皇三十九歲,劉邦三十六歲。按照這種觀點,劉邦所說的“與時俱進”應該是指秦國吞並六國的戰爭,十年的聯***戰爭影響了他的研究。但眾所周知,這壹時期很多人只是為了博取諸侯賞識,光宗耀祖而加緊讀書,更何況孔子那句名言:十五而立誌學,三十而立;秦丞相李斯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為什麽讀書沒用?
《當秦禁校》更是離譜。司馬遷《史記儒生列傳》說:“秦時焚書坑儒,軍閥混戰,六藝俱失。”韓晶時代的儒家學者孔安國說:“秦始皇毀了第壹代古籍,燒了它們,埋葬了儒學。天下士皆逃而散。”結合李斯和秦始皇的傳記,史學界壹致認為,秦的“焚書”發生在秦始皇統壹中國的公元前213年,“焚書”推遲了壹年,也就是公元前212年。
此時劉邦423歲。也就是說,即使秦朝的暴政傷害了文化和人民,也遠非劉邦所能及。劉邦年輕的時候應該是求知的,他逃不掉。20多年前,他虛度的美好時光早已成為過去。為什麽我不愛讀書,因為“秦禁讀書”?
我們就以與劉邦同齡的漢朝丞相蕭何為例,看看是怎麽回事。蕭何,生於公元前257年,只比劉邦大壹歲。他和劉邦是沛縣鳳儀的老鄉,生活在同壹個社會政治環境中。歷史上,蕭何勤奮好學,精通法律文書,曾長期擔任秦朝的文官。因為學識淵博,工作細致,壹度被秦中央派往泗水的巡視組看中,提拔到縣裏工作。後來被推薦到鹹陽中院做官,只是因為蕭何堅持放棄。如果真的像劉邦的《亂世佳人》《秦禁學》《讀書無用論》那樣,蕭何的同齡知識從何而來?公職從何而來?
很明顯,劉邦這個天子和尊敬他的父親撒了壹個彌天大謊。在兒子面前,他羞於提及自己年少輕狂、不值壹提的劣跡,從而為劉漢江山做了長遠打算。他也希望兒子能好好讀聖賢,但又怕兒子問起他的學生時代,只好拿“亂世”和“不上學”說事
其實,當壹個人有了足夠的資本政治或經濟資本,大多數人都不會為自己年輕時的固執而感到羞恥,反而會以此為榮。劉邦雖然在兒子面前撒了謊,但他並不覺得不愛讀書很尷尬。漢高祖九年,宏偉的未央宮在達汗新首都長安正式落成。宴會在未央宮的大廳舉行。伴著音樂,劉邦首先拿起壹個玉酒杯,為老父親祝壽。是的,他問,“晚輩大人往往是流氓。他們無法統治行業,所以不如中立者;壹個行業和壹個時鐘有什麽區別?”師傅,妳老說我無賴,還誇我二哥劉忠。告訴我,有什麽行業比我二哥的更大更強?萬歲寺裏的大臣們,壹直在笑。朝臣都知道這是高祖在和父親開玩笑。
就事業論,劉邦當然是大贏家。但就壹個人學習而言,他渴望學習,厭倦學習,主要是因為他活潑好動的氣質。可以肯定的是,他不喜歡學習,客觀環境是次要因素。孟子不學,他媽搬十次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