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也。父池,天章閣待制。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於庭,壹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仁宗寶元初,中進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華靡,聞喜宴獨不戴花,同列語之曰:“君賜不可違。”乃簪壹枝。
司馬光,字君實,是陜州夏縣人。他的父親司馬池,在天章閣等待錄用。司馬光七歲的時候,就像大人壹般,聽到講解《左氏春秋》,很喜歡,回到家裏向家裏人講,就能夠知道大概。從這以後就手不釋卷,達到不知饑飽冷熱的程度。壹群小孩在庭院玩耍,壹個小孩爬到缸上,不小心跌入水中,其他的小孩都跑了,司馬光拿著石頭把水缸砸破,水湧出來,小孩得以活命。之後,這件事在京城、洛陽被畫成了圖。仁宗寶元初,中進士甲科。長大後,不喜歡奢侈萎靡,只要是喜宴就不戴花,壹同的人對他說:“這是皇上賜的不能違背”,才別上了壹朵花。
2. 《宋史列傳第九十五》翻譯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既了其中指。自是手不釋卷,至不如饑渴寒暑。群兒戲於庭,壹兒登瓫,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瓫,破之,水迸,兒得活。
聽到講解《左氏春秋》,很喜歡,回到家裏向家裏人講,就能夠知道大概。從這以後就手不釋卷,達到不知饑飽冷熱的程度。壹群小孩在庭院玩耍,壹個小孩爬到缸上,不小心跌入水中,其他的小孩都跑了,司馬光拿著石頭把水缸砸破,水湧出來,小孩得以活命。
1.自是手不釋卷,至不如饑渴寒暑。
從這以後就手不釋卷,達到不知饑飽冷熱的程度。
2.光持石擊瓫,破之,水迸,兒得活。
司馬光拿著石頭把水缸砸破,水湧出來,小孩得以活命。
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是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可看出司馬光為人剛正不阿,不懼怕,隨機應變,活學活用的品質。
3. 文言文< >翻譯司馬光,字君實,是峽州夏縣人,父親司馬池,擔任天章閣特制。
司馬光七歲時,風度壹如成人,聽人講《左》,非常喜歡,請他為自己的家人講授,直到了解它的大意。從此手不離書,不知饑渴寒暑。
(壹天)壹群小孩子在庭院玩,壹個孩子登上水缸,足下打滑掉入水中,其他人都跑開了,(只有)司馬光搬起石頭砸缸使之破,水迸了出來,孩子得救了。馬光砸缸之後,長安、洛陽的人將這件事用圖畫記載下來,廣為流傳。
年齡剛剛滿20歲,生性不喜歡奢華浪費的生活,聽說到別人因為喜事而辦宴席,赴宴時只有他沒有戴花,身邊的人說:“(花是)君王賜戴的,不能違反聖意啊。”他才(在帽檐上)插上壹枝花。
4. 《宋史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列傳第九十五司馬光(子)康 呂公著(子)希哲 希純司馬光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
父親司馬池,為天章閣待制。司馬光長到七歲,氣勢凜然像成人壹樣,他聽講《左氏春秋》,很喜愛,退下來給家裏人講述,就明了其中大意。
從此手不離書,以致不知道饑渴和冷熱。壹群小孩子在庭院中遊戲,壹個孩子爬上水缸,失腳跌入水缸中,眾小孩都丟下他走了,司馬光拿石頭打破水缸,水流掉了,小孩得以活下來。
此後京城、洛陽間把此事畫成圖畫。仁宗實元初年,考中進士甲等。
年紀剛成人,性情不喜華麗奢侈,在慶賀考中進士的聞喜宴上獨不戴花,同時中舉的人對他說:“君主的賞賜不可違背。”才戴上壹枝。
授為奉禮郎,當時司馬池在杭州,司馬光要求為簽蘇州判官事以便侍親,朝廷允準。他遭母親和父親的喪事,多年服喪,哀毀瘦瘠符合禮制。
服喪期滿後,簽書武成軍判官事,改為大理評事,補授國子直講。樞密副使龐籍推薦他為館閣校勘,同知禮院。
宦官麥允言去世,朝廷賞給儀仗隊。司馬光說:“大臣用馬飾,孔子尚且認為不可。
麥允言是宦官,並無元勛般功勞,而追贈他三公官職,給以壹品官的儀仗,這比起大臣用馬飾,豈不是更大了。”夏竦賜謐號為文正,司馬光說:“這謐號是最高的了,夏竦是什麽人,可以賜他?”改為文莊。
司馬光被加官集賢校理。聽從龐籍的征召,通判並州。
麟州屈野河以西有很多良田,西夏人蠶食這裏的土地,成為河東的禍患。龐籍命令司馬光去視察,司馬光建議:“修築二堡來制服西夏人,招募百姓去耕種,耕種的人多糧食的價格就賤,也可以緩解河東用高價收購糧食遠道運輸的困難。”
龐籍聽從他的計策;麟州將領郭恩勇悍而狂妄,領兵夜間渡河,又不作防備,被敵人消滅,龐籍因此得罪去官。司馬光三次上書說是自己的責任,朝廷不回答。
龐籍死後,司馬光拜見龐籍妻子像見母親,撫慰龐籍的兒子猶如兄弟,當時人都認為他賢良。改為直秘閣、開封府推官。
交趾進貢奇異的野獸,說是麒麟,司馬光說:“是真麒麟還是假的無法知道,即使是真,但非自己來到也不能算祥瑞,請還他們所獻之物。”又進獻壹篇賦來勸諫。
任修起居註,判禮部。有關部門奏稱將有El食,舊例日食不滿壹定分度,或京城看不見,群臣都上表祝賀。
司馬光說:“四方能見到、京城.見不到,這是君主被陰邪所蒙蔽;天下人都知道而單獨朝廷不知道,其災難應該更嚴重,不當祝賀。”朝廷聽從他的話。
同知諫院。蘇轍在策問考卷中言辭切直,考官胡宿想黜落他,司馬光說:“蘇轍有愛君憂國之心,不當黜落。”
皇帝下詔把蘇轍列在末等。仁宗開始有病,皇位繼承人還未立,天下人擔心而沒人敢說。
諫官範鎮首先提出這建議,司馬光在並州聽到了就接著提出,並且寫信給範鎮勸他死爭。到這時,。
又當面上奏:“臣從前在並州任通判,所上三個奏章,請陛下果斷地大力實行。”皇帝沈思很久,說:“莫非是想選擇宗室做繼嗣嗎?這是忠臣的話,但別人不敢說而已。”
司馬光說:“臣說這些,自己認為必得死罪,想不到陛下能接受。”皇帝說:“這有什麽害處,古今都有這種事。”
司馬光退朝後沒有聽到結果,又上疏說:“臣上次所進陳的說法,猜想即能實行,現在卻沈默而聽不到什麽,這必然是有小人說陛下現在年齡還不大,何必馬上做這不吉祥的事。小人沒有遠慮,不過想在倉促的時候,迎立他們所結交深厚的人而已。
過去‘定簽國老’、‘門生天子’的災禍,數得清嗎?”皇帝大為感動說:“把奏章送中書省。”司馬光見韓琦等人說:“諸公不及早決定,將來半夜裏宮禁中遞出壹寸長的紙,以某人為繼嗣,那天下人沒有敢違背的。”
韓琦等拱手說:“自當盡力。”不久,仁宗下詔英宗判宗正,英宗推辭不受,就立為皇子,又稱病不入宮。
司馬光說:“皇子推辭太子之位,到了壹個月,勝過別人很遠了。但父親召喚應遵命,君主召喚不等駕好車就應去,請求以臣子大義責備皇子,必須入宮。”
英宗才接受命令。兗國公主嫁給李璋,兩人感情不好,皇帝下詔調李璋到衛州,讓李璋的母親楊氏歸李璋的哥哥李璋侍養,而公主到宮中居住。
司馬光說:“陛下懷念章懿太後,所以叫李璋娶公主。現在母子分離,家事零落,難道沒有感念恩澤的想法嗎?李璋既然貶黜,公主豈能沒有罪呢?”皇帝感悟,降公主為沂國公主,待李氏的恩澤不減。
升知制誥,堅決辭謝,改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當時朝政寬容,小吏吵鬧就驅趕禦史中丞,給皇帝拉車的小官連禮傲慢就斥退宰相,衛士們逞兇而獄案不徹底查究,士兵罵三司使而以為不是侵犯等級。
司馬光說這都是綱紀廢弛的先兆,不可以不糾正。充媛董氏死去,追贈淑妃,皇帝停止上朝並下令穿喪服,百官奉命慰靈,定謐號,行冊封禮,下葬時給用儀仗隊。
司馬光說:“董氏的等級本來低微,病重才被授充媛。古代婦女沒有謐號,近代制度僅有皇後才有。
儀仗隊本來用以賞軍功,從未用於婦女。唐朝平陽公主有帶兵輔佐高祖平定天下的功勞,才得賜給。
到中宗廢後韋氏時才命令妃子公主下葬的日子都用鼓吹,不是好的法規,不足效法。”當時有關部門規定後宮封贈法。
5. 宋史.宋史列傳第九十五(12歲拜相)甘羅 主要是想出奇計,使秦國不費吹灰之力得到十幾座城池,受到秦始皇的封官賞地。
甘羅是秦國左丞相甘茂之孫。甘茂去世時,甘羅年僅十二歲,事奉秦國相國、文信侯呂不韋[1] ,擔任少庶子之職。
當時,掌握朝政的呂不韋想攻打趙國以擴張他在河間的封地,於是派剛成君蔡澤在燕國作大臣。蔡澤經過三年努力,使得燕國國君燕王喜派太子丹到秦國作人質。
呂不韋準備派張唐到燕國作相國,以聯合燕國攻打趙國、擴張他在河間的封地。張唐推辭說:“我曾經替秦昭襄王攻打過趙國,因此趙國怨恨我,曾揚言‘誰要逮住張唐,就賞他百裏方圓的土地’。
現在前往燕國必定要經過趙國,我不能前往。”呂不韋聽後很不高興,但沒有什麽辦法勉強讓張唐前往,於是令張唐退下。
甘羅說:“君侯為什麽這般不高興呢?”呂不韋說:“我讓剛成君蔡澤事奉燕國三年,燕太子丹已經來秦國作人質,現在我親自請張唐到燕國為相,他竟推辭不去!”甘羅說:“我有辦法讓他去。”呂不韋厲聲斥到說:“走開!我親自出馬他尚且無動於衷,妳還能有什麽辦法!”甘羅辯解說:“古時項橐七歲就作孔子的老師。
如今我已十二歲,君侯為何不讓我去試壹試,為何不由分說便呵斥於我呢!”[2-3] 於是呂不韋同意讓甘羅勸說張唐。甘羅前往拜見張唐說:“您的功勞與武安君白起相比,誰的功勞大?”張唐回答說:“白起在南面挫敗強大的楚國,北面施威震懾燕、趙兩國,戰則勝,攻必克,奪城取邑,不計其數,我的功勞比不上他。”
甘羅問:“您果真自知功不及白起嗎?”張唐回答說:“是的。”甘羅又問:“當年執掌秦政的應侯範雎與呂不韋相比,誰的權勢更大?”張唐說:“範雎不如呂不韋的權力大。”
甘羅說:“您確認範雎不如呂不韋的權力大嗎?”張唐回答說:“是的。”甘羅接著說:“當年範雎想攻打趙國,可白起阻攔他,結果範雎在離鹹陽七裏處絞死白起。
現在呂不韋親自請您前往燕國任相而您執意不肯,我不知您將身死何地啊!”張唐聽後便說:“那我就因您這個童子的意見前往燕國吧。”於是讓人準備車馬盤纏,擇日起程。
張唐的行期確定下來後,甘羅便對呂不韋說:“請君侯替我準備五輛馬車,讓我先去趙國替張唐打通關節。”呂不韋就進宮把甘羅的請求報告給秦始皇說:“過去的甘茂有個孫子名叫甘羅,年紀很輕,然是名門之後,所以諸侯都知道他。
最近張唐打算推病不去燕國,甘羅說服他,使他答應毅然前往。現在甘羅願意先到趙國為張唐清除障礙,請大王答應派他去。”
秦始皇召見甘羅,於是派他前往趙國。趙國國君趙悼襄王到郊外迎接甘羅,甘羅問趙悼襄王說:“甘羅十二為丞相大王聽說燕太子丹到秦國作人質的事嗎?”趙悼襄王回答說:“有所耳聞。”
甘羅接著問:“您聽說張唐要到燕國任相嗎?”趙悼襄王回答說:“也有所耳聞。”甘羅分析說:“燕太子丹到秦國來,說明燕國不敢背叛秦國。
張唐到燕國任相,說明秦國不會欺辱燕國。燕秦兩國互不相欺,沒有別的原因,就是想攻打趙國來擴大在河間壹帶的領地。
大王不如先送我五座城邑來擴大秦國在河間的領地,我請求秦王送回燕太子丹,再幫助強大的趙國攻打弱小的燕國。”趙悼襄王立即親自劃出五座城邑來擴大秦國在河間壹帶的領地。
秦國送回燕太子丹,趙國有恃無恐地進攻燕國,奪得上谷三十座城邑(壹作三十六座城邑),讓秦國得到其中的十壹座城邑。[8] [9] 甘羅回到秦國後,秦始皇封賞甘羅擔任上卿(相當於丞相)之職,並將甘茂原來的田地、房宅賜給甘羅。
[10] 其後事跡史籍無載。(孔子師..)項橐 據古籍記載,頗有相貌的項橐在與同伴在澤州玩築城墻。
他們把路上的土堆起來,築出了壹個小小的方形城,項橐往裏壹坐,儼然壹副“城裏人”的派頭,悠然自得。此時正巧孔子坐車路過此地,項橐他們築起的“城”擋住了孔子的道。
孔子見狀,即問坐在城內的項橐:“小孩,妳怎麽不避讓車子?”小項橐毫不驚慌,從容應對:“從昔至今,只聽說車避城,哪裏聽說過城避車呀?”孔子聞之,無言而對,只好繞城而過。
6. 宋史列傳第九十五翻譯司馬光,字君實,是陜州夏縣人。
他的父親司馬池,在天章閣等待錄用。司馬光七歲的時候,就像大人壹般,聽到講解《左氏春秋》,很喜歡,回到家裏向家裏人講,就能夠知道大概。
從這以後就手不釋卷,達到不知饑飽冷熱的程度。壹群小孩在庭院玩耍,壹個小孩爬到缸上,不小心跌入水中,其他的小孩都跑了,司馬光拿著石頭把水缸砸破,水湧出來,小孩得以活命。
之後,這件事在京城、洛陽被畫成了圖。仁宗寶元初,中進士甲科。
長大後,不喜歡奢侈萎靡,只要是喜宴就不戴花,壹同的人對他說:“這是皇上賜的不能違背”,才別上了壹朵花。
7. 宋史、列傳第九十五 解析司馬光字君實(字和如今的小名差不多)父親名字叫司馬池,任天章閣待制(宋代官名)司馬光7歲時,已經像成年壹樣(古代成年指弱冠,並非如今的18歲)聽人講《左氏春秋》特別喜歡,了解其大意後回來以後講給家人聽。
從那以後,對於《左氏春秋》喜歡的愛不釋手,甚至忘記饑渴和寒暑。壹群小孩子在庭院裏面玩,壹個小孩站在大缸(甕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沒,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馬光拿石頭砸開了缸,水從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長安、洛陽的人將這件事用圖畫記載下來,廣為流傳。仁宗寶元初,中進士甲科。
剛滿二十歲時,生性不喜歡豪華奢侈,(參加)聞喜宴(時),只有(我)不戴花,身旁的人說:“(花是)君王賜戴的,不能違反(不戴)。”(我)才(在帽檐上)插上壹枝花。
8. 宋史壹百四十二·列傳第九十五(1)元豐五年,司馬光忽然得了說話困難的病,他懷疑自己將死;預先寫了遺表放在臥室裏,如果有緊急情況,準備交給和他友好的人上奏。
新定官制實行時,皇帝指著禦史大夫職位蛻:“非司馬光不可。”又想用他為太子的師傅。
蔡確說:“國家的大政方針剛確定,‘請求稍緩。”《資治通鑒》還未完成,皇帝尤其重視此書,以為比荀悅《漢紀》寫得好,多次催他寫完,賞賜他穎王府舊書二千四百卷。
到書寫成後,加資政殿學士。他壹***在洛陽住了十五年,天下人以為他是真宰相,農夫和村野老人都稱他司馬相公,婦女小孩也都知道司馬君實。
(2)神宗去世,司馬光到朝廷哭拜,衛士們看見他,都把手放在額上說:“這是司馬相公。”所到之處,百姓攔路聚集看他,甚至馬都不能走,百姓們說:“公不要回洛陽,留下輔佐皇帝,救活百姓。”
(3)任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免去朝見,允許坐轎子,三天到壹次中書省辦事。司馬光不敢接受,說:“不見皇帝,不能夠處理事情。”
皇帝下韶叫他兒子司馬康扶著他進見皇帝,而且說:“不要行拜禮。”於是廢除了青苗錢,恢復常平糶糴法。
太後和皇帝虛心聽他的話。遼國、夏國的使者到,必然問到司馬光的身體,兩國告誡他們的邊境官吏說:“中原大國用司區光做宰相了,不要輕易引起事端,開啟邊境沖突。”
司馬光自以為朝廷對自己言聽計從,親自處理許多事務,不分白天黑夜操勞。賓客見他身體瘦弱,提出諸葛亮食少事繁作為鑒戒,司馬光說:“死生,是由命決定的。”
辦事更為努力。病重,神誌已不大清楚,還像說夢話壹樣諄諄議論事情,但都是有關朝廷天下的大事。
這年九月死去,享年六十八歲。(4)司馬光對於物質享受很淡泊沒有什麼嗜好,對學問無所不通,就是不喜歡佛教、道教,說:“其精微之言不能超出儒家的書,其荒誕我是不相信的。”
他在洛陽有田三頃,喪妻時,出售田產來安葬,終身都是惡衣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