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夏朝文字的史書記載

夏朝文字的史書記載

關於夏朝文字的記載呢,請看如下史書: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都提到了“倉頡造字”。尤其是漢代的緯書,也記載了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呂氏春秋·審分覽·君守》稱:“奚仲作車,蒼頡作書,後稷作稼,臯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西漢《淮南子·修務訓》記載:“史皇產而能書。”高誘註:“史皇倉頡,生而見鳥跡,知著書,故曰史皇,或曰頡皇。”許慎《說文解字·敘》也稱:“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在《春秋元命苞》壹書中,記載倉頡“龍顏侈侈,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

許慎《說文解字》:“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箸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等等,許多史書上已作記載,看來倉頡造字是無庸置疑的,也是今天的某些人所反對不了的,盡管他們提出了各種借口,也無濟於事,倉頡造字就是倉頡造字,中華民族的祖先倉頡早在五千年前,不僅造字,還整理了文字,還推廣了文字,流傳至今的[倉頡書],就是黃帝時代有文字的壹個確證,這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至於夏朝有文字,史書上同樣有記載。《淮南子·氾論訓》載:'夏之將亡,太史令終古,先奔於商,三年而桀乃亡’。《呂氏春秋·先識覽》:'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於商’。這裏的圖法指的是圖書,是法律文獻,是約束天子的法典。從以上的引文中,我們可知:夏朝有史官,夏朝有書籍,夏朝有文字,這是不容置疑的。另外[尚書。多士]篇記載周公對商朝遺民說的壹段話:'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從這裏可知,殷先人的冊、典是從夏朝那裏繼承並經過改造而後為商朝所用。[夏禹書]、[禹王碑]是夏朝文字,是夏篆。夏篆帖,正是夏朝的官方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