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夾帶的基本概念

夾帶的基本概念

夾帶是我國古代科舉考試中的壹種作弊手段。古代科舉考試,考生將四書五經等八股文考卷帶入考場作弊,文字被壓縮,縫入衣服、鞋底、藏於頭發等。如果作弊成功,通過考試的概率增加了壹半。同時也需要各個朝代的政府嚴查夾帶,有殘酷的懲罰措施。然而,即便如此,考試作弊還是屢禁不止。

科舉考試是古代學生進入仕途的主要途徑,所以歷代科舉考場都有作弊現象。其中,常見的作弊方式有三種。壹種是賄賂考官取得好成績。二是通過將考試文本帶入考場作弊;三是請人考試。唐朝時,科舉的考場裏有守衛,防止考生作弊。武則天時代就設置了“貼名字”的方法,把考生的名字蓋住,以減少考官認出回答者的機會。

自從考試誕生以來,作弊就壹直存在,最常見的作弊方法就是夾帶。歷屆政府都嚴禁科舉作弊。科舉是古代學生進入仕途的主要途徑,歷代科舉考場都有作弊現象。

夾帶信息是壹種由來已久且應用廣泛的作弊方式,幾乎所有作弊的人都嘗試過這種方式。但最簡單的方法往往是最難的,就像武俠小說裏說的,能壹拳打出毛龍的,絕對是精英中的精英。中國古代人把這門功夫當藝術來玩,科舉在古玩市場的拍賣價格壹年比壹年好。八股文講究“承上啟下”,有壹套特殊的格式和寫法。不讀經典,不背四書五經的每壹章,就考不上科舉。為了防止考生作弊,朝廷特別規定,衣服、袍、褲,甚至帽子、襪子都必須單層。但很快,這位考生想到了壹個新的“獨特的想法”:如果書能小壹點,把字壓縮壹下,帶進考場不是更方便嗎?有需求,既然有人為了賺錢而迎合這種需求,於是這種火柴盒大小的五經筆記就出來了。可以放在靴子下面,藏在袖子裏,藏在硯臺底部,以供入場。

這種作弊專用的微刻,僅見於清代中後期,應該是中國古籍中字體最小、版面密度最高的私家刻版之壹。書的封面是黃褐色的紙,正文印在宣紙上。墨色純正,校對準確,印刷精細。完全是手工臨摹再印刷,很神奇。微縮版《五經全註》,標榜攜帶方便,實際上為考生作弊提供了方便。朝廷對發現這本書的懲罰極其嚴厲。壹旦被發現,將牽連九個家庭。

唐朝的科舉考試已經配備了警衛來防止作弊。自宋代以來,考試都在貢院內進行,貢院內的考生用墻隔開,稱為宿舍。考生不得喧嘩或離開會場,防止傳紙或留言。但是,夾帶經文的作弊方式壹直以來都是屢禁不止,層出不窮。常見的方法有把經文藏在衣服鞋襪裏,或者幹脆寫在衣服和身上。其他各種個人物品,包括文具、食物、蠟燭等等,都被用作夾帶。到了宋代,發明了“抄寫”的方式。考生試卷由專人抄錄後,考官對謄本內容進行評分。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的安保措施更加嚴格,甚至對考生的穿著和考場使用的各種工具都做了嚴格的規定,防止私藏和夾帶。

明清科舉的安保非常嚴格,要求“壹張紙不得帶入考場”。除了吉貝在進入會場前的仔細搜查,乾隆甚至發文詳細限定考生帶入會場的各類物品規格。比如:硯、炭、餅的大小和厚度;水壺和燭臺的材料;甚至連刷子和籃子的款式都有限制。另外,舉報夾帶者有獎勵,被發現者不僅要取消資格,還要當眾示眾。然而,考場舞弊從未得到徹底有效的打擊。

到了清朝,出軌越來越猖獗。為了防止作弊,清政府不僅對考生的衣著和用具做了非常細致的規定,還頒布了壹系列如何嚴格搜刮的法令。所有參加考試的同學都被徹底搜身,連考生頭上的辮子都要解開檢查,連肛門都要檢查,簡直是溫柔的掃蕩。為了給別人樹立榜樣,清政府也對考場進行了打擊。壹旦發現作弊,按照清朝的法律戴上三個月的枷,杖壹百,最後送去邊疆放逐軍隊。盡管如此,壹到高中,榮耀祖先的誘惑太大,作弊之風屢禁不止。公元11年(公元1743年)進行順天府鄉試,很多考生很快拋棄了隨身攜帶的夾帶。根據文獻記載,在考場外發現了數千份,堆積如山。2800多名考生當場逃課,無法點名。可見夾帶作弊已經普遍到了什麽程度。用書抄寫書需要壹些特殊的工具,普通毛筆是不能勝任的。抄寫員喜歡用老鼠尾巴上的硬毛做的刷子,因為老鼠的毛比較硬,彈性比壹般的羊毛或者兔毛好。所以妳可以寫很小的字。當然也有人用黃鼠狼尾巴上的毛來臨摹(其實毛筆中所謂的狼刷並不是狼的毛,而是黃鼠狼的毛)。黃鼠狼毛的彈性和硬度更適合寫小字,但成本要高很多。除了鋼筆,墨水也必須是特制的。經常使用油性墨水,因為普通墨水寫在絲綢上會漏,所以很難寫得很小。而且這種夾帶往往需要隨身攜帶,如果是水溶性的,墨水可能會被汗水劃傷。所以要用印刷業用的墨水,而不是毛筆字用的墨水。

除了手稿,後來還發展了印刷本的夾帶。雖然中國很早就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由於材料的問題,雕版印刷壹直作為主要的印刷方式。古代雕版印刷的雕版材料是木板,但小字不能印在木板上,所以印刷中夾帶的大多是硬度較高的版材,如石板或銅版,印出的四書五經價格比官印高出幾十倍。

除了書的體積小,夾帶的東西也要足夠隱蔽。當年,考生們想盡辦法把任何可能帶進考場的東西都修改好,把夾帶放進去。文房四寶是考生應試的必備之物,所以空心硯、、毛是常見的夾帶物品。此外,縫紉夾帶到衣服,鞋底,隱藏在頭發等。都是古代考生常用的手段,有的甚至藏在饅頭裏帶進考場。因為攜帶這種“口袋書”有風險,所以數量少,流傳下來的書就更少了。收藏界仍不時發現印刷書籍的夾帶,壹般壹寸見方40 ~ 60頁,滿滿四書五經。找到了七八本。開封之後,在南京江南、宮媛和浙江東陽發現了《五經全註》的縮微版本。南京江南宮媛歷史陳列館裏的五經微型筆記很小,壹粒米能蓋八個字,但每壹筆、每壹幅畫都很清晰。這本書使用了壹種叫做油水分離的特殊平版印刷技術。這種技術是鴉片戰爭前後從德國傳入的,這種微印刷技術已經失傳於世界各地。

浙江省東陽市唯壹的石刻《五經全註》比南京江南宮媛的“口袋書”還小,每個字不到1 mm,但看起來非常清晰。這本書是光緒己醜年間(1889)印的,還寫了文風常識,禁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