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所以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壹,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等等這些都與小時候勤奮讀書緊密相連,也正所謂是“天才來自勤奮”。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壹些關於孔子的 故事 六年級,歡迎查閱。
孔子的故事六年級1
話說孔子年輕的時候,曾向魯國壹位叫師襄子的樂官學琴,這位樂官名襄,被人尊稱為襄子,師不是他的姓,而是周朝對樂官的稱呼。
孔子跟師襄子學琴以後,師襄子對孔子說:“這首曲子妳已經彈得不錯了,可以學新的曲子。”孔子回答:“不行啊,我還沒有掌握它的彈奏技巧呢。”
過了壹段時間,師襄子對孔子說:“妳現在已經掌握了這首曲子的彈奏技巧,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說:但我還沒有體會到這首曲子的意境啊。
又過了壹段時間,師襄子說:“妳已經體會到它的意境,這回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卻說:“我還不知道這首曲子是誰作的啊。”
就這樣,孔子始終在彈奏同壹首曲子。有壹天,孔子在彈奏中忽然心有所悟,他站起來眺望著遠方說:“我知道這首曲子是誰作的,這個人 皮膚黝黑,身材修長,胸懷開闊,誌向高遠,除了周文王還會是誰呢!”
師襄子聽後馬上站起來,壹邊向孔子行禮壹邊說道:“妳真是聖人啊,這首曲子就叫作《文王操》。”
從這個“孔子學琴”的故事可以看出:1.孔子學琴不是淺嘗輒止,而是端正心態,精益求精。2.孔子彈琴時心意專壹,人與曲合,從而豁然貫通,心有所得。3.孔子是通過學琴這種日常活動來砥礪意誌,鍛煉心性,是從事上練起。而這些恰恰就是儒家修身的特點。
孔子的故事六年級2
史書言,孔子的母親在他剛剛三歲的時候,就教他讀書識字,到四歲的時候,他已會念百余字了。
有壹天,他的媽媽說:“昨天我教妳的字會背了嗎?”
孔丘說:“都記住了。”
媽媽說:“那好,明天壹早我考考妳。”
孔丘睡覺,是和哥哥在壹起。這天晚上,他鉆入被窩後對哥哥說:“哥哥,媽媽教給妳的字都記住了嗎?”
哥哥道:“都記住了。妳呢?”
孔丘說:“壹我已經練了多遍,也許都記住了,可又沒有打握,明天壹早娘要考我,若有不會的,娘壹定非常傷心和難過。不行,我壹定要起來再多練幾遍。”
哥哥被他這種刻苦學習、孝順母親的精神所感動,心疼地說:“天氣涼了,別起來練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寫吧。我能覺出對錯,也好對妳寫的做個檢查!”
於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寫了起來。每寫壹字,就念出聲來。可這聲音越來越輕,當他寫完最後壹個字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到了。哥哥驗完他的最後壹個字,聽著他那均勻的呼吸,望著他甜中帶笑的睡容,既心疼又愛憐地笑了。
第二天壹早,在母親考核時,他壹遍通過。母親驚喜道:“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麽多字,只過了壹天,就如此滾瓜爛熟,將來準能幹大事啊!”
孔丘望著母親欣喜的面容,高興地笑了。然而在這微笑中,卻伴著兩行淚水。
站在旁邊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資背後,更多的則是弟弟那鍥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奮的汗水。
孔子的故事六年級3
這個 典故 出自《荀子·宥坐》,原文為:“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為弟子曰:‘註水焉!'弟子挹水而註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曰:‘籲!惡有滿而不覆者哉!'”《註》:“宥與右同。言人君可置於坐右以為戒也。”
譯文:孔子到魯桓公的廟參觀,看見有壹個欹器,設計得十分巧妙,就問守廟的人說:“這是什麽器皿?”
守廟的人回答說:“這是是置於座右以警戒自己的器皿。”
孔子說:“我聽說這種警器,空了就傾斜,不空不滿就端正,滿了就翻倒。”孔子接著回頭對他的學生子路說:“灌水進去試試看吧!”
於是,學生舀水往裏面灌。果然,空了就傾斜,滿了就翻倒,唯有不空不滿時器皿就端正。孔子很有感慨地說:“唉!哪裏有滿了而不翻倒的呢!”
古人將欹器放在座位右邊為替戒之物。所謂“座右銘”,就是放在座右來使自己警覺的銘文(格言等)。“欹器”並不叫人無所作為,因為空了就會傾斜;但更提醒人不要自滿,因為,灌滿水之後就翻倒,所謂“滿招損,謙受益。”清朝皇帝讓人在紫禁城裏擺設欹器,是借欹器“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欹”的特點喻示“滿招損,謙受益,戒盈持滿”的道理。
孔子的故事六年級4
無違,即不違背“禮”。怎麽樣才叫不違背禮呢?
孟懿子在魯國權勢很大,根本不把魯國王沒有放在眼裏,在祭祀時經常有越禮的行為。身為大夫,有庭院多處,孔子54歲時,是魯國大司寇,就要把他家多建的庭院給拆掉,但因其權勢大,沒有實行得了。他家祭祀常常演奏帝王、諸侯才能演奏的歌曲,曾使孔子很生氣。據《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載:魯昭公聯合郈氏、臧氏囚季平子,叔孫氏家臣救季氏。孟懿子見勢不好,倒戈壹擊,三家合夥把昭公趕到齊國,從此昭公客居齊國、晉國長達七年之久,最後客死異鄉。這麽長時間,魯國國內壹直處在沒有國君的狀態下。其間,孟懿子還率兵攻打過昭公。在齊國的幹預下,魯昭公幾次有機會回到國內,都被季氏用卑劣的手段所阻止。昭公的靈柩運回魯國後,季氏甚至不讓葬在魯國國君的寢陵裏面。直到若幹年之後,孔子擔任魯國的大司寇,昭公的寢陵才得以遷葬。整個事件,孟懿子都負有不可推禦的責任。由此看來,孟懿子可謂不忠矣,他又有什麽資格問“孝”?!
在春秋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對於以三家為代表的卿大夫的違禮現象非常不滿。另外,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臨終時曾感嘆:“禮,人之幹也。無禮,無以立。”希望兩個兒子向禮學大家孔子學習。孟懿子作為權臣,他問孝時,已經溢出了“孝”之家庭範疇,而成了“忠”之國家範疇,因為,有國才有家。孔子在這裏的回答亦忠亦孝,忠孝兼顧。只有守禮,才不至於犯上作亂,流離失所,才能保全家庭,故忠孝之事在守禮時得到了統壹。
孔子的故事六年級5
這句話出自《孔子世家》:“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即是說孔子小時候就不像壹般的 兒童 那樣好玩耍,而是經常把祭祀時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圓形俎豆等祭器擺列出來,練習磕頭行禮。
孔子三歲時,父親叔梁紇就病逝了,母親顏征在帶著哥哥伯尼和孔子克勤克儉,在其父親的接濟下,溫飽才得以保障。
孔子六歲時的某天,街道上突然傳來壹陣鼓樂之聲,很是熱鬧,正在院中玩耍的孔子覺得好奇,打開大門,站在臺級上朝遠處張望。只見壹只郊祭的隊伍從前方走來,浩浩蕩蕩,很是壯觀。主祭官壹個程序壹個程序的唱:“上香……獻爵……奠酒……行禮……讀祝……燔柴……”
顏征在沒想到,這次觀看郊祭對孔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孔子經常把家裏的盆盆罐罐收集起來,學著主祭人的摸樣逐節戲演。
顏征在覺得好笑,說:“傻子,妳小孩子怎能學做得了。”
“我這是在學習呢?”孔子爭辯道。
顏征在說:“妳這麽認真學習,難道學會了禮制,長大了去做管廟的官嗎?”
“我不做管廟的官。”孔子仰起臉說:“我要象父親那樣做個人人敬仰的大夫。”
母親問道:“妳不準備做管廟的官,為什麽這麽認真地陳俎豆、設禮容呢?
孔子回答:“母親整天只管哥哥學習,不問我的事,我只能做陳俎豆的遊戲了。
顏征在突然覺得兒子長大了,盡管才六歲,可講的話,做的事已遠遠不是六歲的兒童所能達到的深度了。問他,“妳也想讀書嗎?”
“當然想了,母親肯教我嗎?”孔子顯得很興奮。
“好,明天就教妳認字,開始學習讀書就是學生了,不能象從前那樣貪玩了,記住了嗎?”孔子高興地壹個勁點頭。
孔子的故事六年級6
壹天。孔子帶領著子路、子貢、顏淵等幾個門生外出講學。師生們來到海州,天空忽然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大作。當地的壹個老漁翁把他們領進壹個山洞避雨。
這山洞面對著大海,是老漁翁平常歇腳的地方。孔子覺得洞裏有點悶熱,便走到洞口,觀看雨中的海景,看著看著,不覺詩興大發,吟成壹聯:風吹海水千層浪;雨打沙灘萬點坑。
老漁翁聽了忙道:“先生,妳說的不對呀!難道海浪整頭整腦只有千層,沙坑不多不少正好萬點?先生妳數過嗎?”
孔子覺得老漁翁的活有幾分道理,便問道:“既然不妥,怎樣才合適呢?”
老漁翁不慌不忙地說,“咱生在水邊,長在海上,時常唱些漁歌。歌也罷,詩也罷,雖說不必真魚真蝦,字字實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傳神。依我看,妳那兩句應當改成這樣:‘風吹海水層層浪,雨打沙灘點點坑。’ 浪層層,坑點點,數也數不清,這才合乎情理。”
子路在壹旁火了,沖著老漁翁說:“哎哎,聖人作詩,妳怎能亂改!”
孔子喝道:“子路!休得無禮!”
老漁翁拍著子路的肩膀說:“聖人有聖人的見識,但也不見得樣樣都比別人高明。比方說,這魚怎麽打法,妳們會嗎?”壹句話,把子路問了個啞口無言。
老漁翁瞧著子路的窘態,也不答活,飛身奔下山去,跳上漁船,撒開漁網,打起魚來。
孔子看著老漁翁熟練的打魚動作,想著他談海水、改詩句、議“聖人”、責子路的情形,猛然間發覺自己犯了個大錯誤,於是把門生招攏在壹起,嚴肅地說:為師以前對妳們講過‘生而知之’,這句話錯啦!大家要記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說罷,順口吟出小詩壹首:登山望滄海,茅塞豁然開,聖賢若有錯,即改莫徘徊!
孔子的故事六年級7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征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
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裏出來壹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壹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遊;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遊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孔子的故事六年級8
談到儒家的君子,人們往往會聯想到溫文爾雅、謙恭禮讓、文弱書生形象。對作為儒家祖師的孔子,我們也容易印象成壹位,和藹可親的老先生。然而,查看古籍對孔子天資與外貌的描述,卻令人,大跌眼鏡。
據《孔子家語》和《淮南子》的有關記載說,孔子長得寬額、獅鼻、闊口,大顱頂部微陷。身長(周制)九尺六寸。周制壹尺,約現代二十到二十三厘米。也就是說,孔子當時的身高,至少在壹米九二以上,可謂壹標準的山東大漢。記載還說,孔子的智慧,超過周朝的萇弘,壹位通曉天文、地理、人事的仕大夫。孔子的膽氣,壓倒當時的勇士孟賁。孔子挪步輕追,可足踩亡命竄逃中的野兔。孔子力擎雙臂,能托起城關落下的城門。然而,盡管孔子勇力過人,伎藝超群,卻深藏不露,很少有人知道。他只是壹心內修本來仁德,外宣先王仁道,終成壹代素王,萬世聖師。所謂素王,古稱有帝王之德,無帝王之位的人,為素王。
孔子所處的時代,當時只有幾百萬人。但跟從孔子學習的弟子,卻有三千之多。他們都是各國來的精英人物,什麽樣的人才都有。以孔子本身的智慧與人格魅力,加上眾弟子的輔佐,在當時,如想謀取壹國權位,是不難做到的。然而,孔子深知,社會的安定,大眾的幸福,如果沒有純正的道德思想作基礎, 文化 教育 沒有跟上,僅靠權謀勢力的支撐,是不會長久的。而且,在這種狀況下的安定與幸福,也是不究竟的。
所以,孔子寧可自己壹生窮苦受累,寂寞淒涼,被人誤解不識時務,也要擔當起繼承發揚,傳統的優秀文化、優秀政治智慧的大任,為萬世開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礎。孔子這種在任何環境下,不計個人得失,始終註重世人的德性培養,註重社會純正思想的引導,從根本上,拯救世道人心的行徑,這在當時,也是很少有人理解的。甚至,壹些個人道德修養較好的道家隱士,對此也頗有微詞。然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正是孔子,也是後來真正儒者們,過人之處。
禪宗祖師達摩,來中土前,定中觀察到中土有大乘氣象,這與中土有儒家精神的存在,不無關系。所以,有禪師說,孔子如按佛家的標準衡量,當屬八地以上的大菩薩轉世。
孔子的故事六年級相關 文章 :
★ 文明的作文六年級
★ 關於小學壹到六年級的基礎知識大全
★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計劃
★ 六年級原點作文600字
★ 100道小升初必考詩歌文學常識
★ 六年級上學期語文教學工作計劃
★ 六年級語文下學期教學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