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同義復指

文言文同義復指

1. 文言文裏面的同義連用和同義復指有什麽區別

不見復關,泣涕漣漣。(詩經·衛風·氓)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梁惠王上)

這兩個句子中的“泣涕”是“眼淚”的意思,“庖廚”是“廚房”的意思,都屬於同義連用。

“復指”是說用壹詞語(通常是代詞)指代話語中已出現過的另壹詞語,例如:

李老栓他是妳的什麽人?(“他”復指“李老栓”)

美洲豹飛奔起來,汽車都很難把它追上。(“它”復指“美洲豹”)

替妳找份工作?這不難。(“這”復指“替妳找份工作”)

唯命是從(“是”“命”)

何陋之有?("之"復指“何陋”)

2. 初中文言文同義復用

“占人用助語問,有兩字同義而復用者。”(俞枷《古書疑義舉例》)這種情況,前人秒為“宜言”、“復語”或“連文”。例如《左傳·禧公蔔年》:“壹蔗壹洗,壹蔔年尚優有臭。”廖炎武《日知錄》往;“尚即猶也。”刊淇《助字彭略說:“尚猶、猶尚,並重言也。”嗯詞同義復用,是為了加強語氣,或者調整音節,使文句整齊流暢,便於誦讀。我們閱讀古文時遇到這種情況,如果硬把它們拆開米分別解釋,就可能,“因辭害義”,造成誤解。筆者從中學文言教材中摘決了若幹虛詞同義復用的例句,略作說明,以補課水註釋之不足。

(壹)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 避之。(《謀玫刃高中第二冊)

說明:“能,'.通“乃”,王引之《經傳釋詞》說:“能,猶乃也,亦聲相近也。”所以工氏認為《謀玫》篇中的“則能”就是“則乃”。“則乃”又如何解釋呢?楊伯峻《古漢語虛詞》“則”字條下說:“‘則’作連詞,壹般用於復合句,上句表原因或情況,下句表結果。·”如·偶爾也有‘則乃’同義詞

壹,連用的。”

3. 同義復詞的示例

①夫差將欲聽與之成(高壹冊《勾踐滅吳》)

這裏,“將”和“欲”都是副詞“將要”的意思。又如李白《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

②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初三冊《鄒忌諷齊王納諫》)

“謗”和“譏”連用,都是指責別人的過錯或短處的意思。

③老臣病足……故願望見太後(高壹冊《觸龍說趙太後》)

“願”和“望”都是“希望”的意思。如《觸龍說趙太後》:“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又如《孟子·寡人之於國也》:“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④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高壹冊《觸龍說趙太後》)

這裏,“愛”和“憐”都是“愛、疼愛”的意思。

⑤斧斤以時入山林(高壹冊《寡人之於國也》)

這裏的“斧”和“斤”指的都是“斧子,伐木的工具”。

⑥反歸取之(《鄭人買履》

這裏的“反”和“歸”指的是“返回”

4. 什麽叫互文,偏義復詞,同義復詞

互文,也叫互辭 ,是古詩文中常采用的壹種修辭方法 。

古文中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壹種互辭形式:上下兩句或壹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壹件事。

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壹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兩個意義相關或相反的詞連起來,當作壹個詞使用,在特定語境中,實際只取其中壹個詞的意義,另壹個只起作陪襯音節的作用,這類詞就叫偏義復詞。

同義復詞指的是意思相同的兩個(或兩個以上)詞連用,表示同壹個意思的復合詞。

5. 什麽叫互文,偏義復詞,同義復詞

互文,也叫互辭 ,是古詩文中常采用的壹種修辭方法 。古文中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壹種互辭形式:上下兩句或壹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壹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壹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

兩個意義相關或相反的詞連起來,當作壹個詞使用,在特定語境中,實際只取其中壹個詞的意義,另壹個只起作陪襯音節的作用,這類詞就叫偏義復詞。

同義復詞指的是意思相同的兩個(或兩個以上)詞連用,表示同壹個意思的復合詞。

6. 什麽是偏義復詞和同義復詞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龍源期刊網 復詞,自清代以來為訓詁學家、語言學家所矚目,在他們的著述中時有涉及。

可是在這方面的理論文章迄今不多,而古籍的註釋校勘又往往牽扯到這個問題。筆者不揣淺陋,拋磚引玉,以就正於方家。

壹.同義復詞在古代漢語中,特別是先秦作品,同義復詞的廣泛應用形成了壹種值得註意的語言現象。所謂“同義復詞”,是指古代漢語中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同義詞復用,並列構成復合詞語。

它的內部結構關系是並列關系,其中作為構成成分的同義詞,義同義近是相對的,他們往往既有相同的壹面又有相異的壹面。這就是所謂“對文則別,散文則通”。

意思是說,某些同義詞當分別使用在對偶句中的時候,它們的意義或用法有細微的差別;當分別使用時,常常各自保留了他們原來的詞義或用法;當連用於散文句中的時候,它們的意義又有相通之處,我們在閱讀時常常是取其***同之處。同義復詞,少則兩個音節,多則有三四個音節,以兩個音節的居多。

但在功能上卻只能是壹個詞。由於有些同義詞經常連用在壹起,後來發展成為壹個復音詞。

現代漢語中相當壹部分的雙音詞就是由古代兩個單音同義詞(近義詞)作為語素構成的。例如“恐懼”等。

著名語言學家王力說過:“漢語大部分的雙音詞都是經過同義詞臨時組合的階段的。這就是說,在最初的時候,只是兩個同義詞的並列,還沒有凝。

7. 古文中什麽是偏義復詞

古文中,兩個意義相關或相反的詞連起來,當作壹個詞使用,在特定語境中,實際只取其中壹個詞的意義,另壹個只起作陪襯音節的作用,這類詞就叫偏義復詞。

文言實詞絕大多部分具有多義性,有些實詞古今意義已發生變化,古字通假,與現代漢語最大的不同是現代漢語雙音詞占優勢,再有的就是復詞偏義現象。偏義復詞由兩個字組成,只有壹個字表示意義,另壹個字只作陪襯。

狹義的古文是指古代散文,壹般不包括駢文。

在1954年以前的古代文言文的統稱(壹般不包括“駢文”)。

與駢文相對而言的,奇句單行、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魏晉以後的駢儷文已經盛行於世,其文講究對偶,句法整齊而文詞華麗。北朝後周蘇綽反對駢體浮華,仿《尚書》文體作《大誥》,以作為文章的標準體裁,時稱“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語言寫作文章。其後,至唐代韓愈﹑柳宗元等人,主張恢復先秦和漢代散文內容充實、長短自由、樸質流暢的傳統﹐即稱這樣的散體文為古文。韓愈《題歐陽生哀辭後》說:“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師說》說:“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稱,並為後世所沿用。唐代優秀的古文家﹐雖以復古為號召﹐卻富有革新精神。明代倡導“文必秦漢”的何景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