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筆、墨、紙、硯簡介

筆、墨、紙、硯簡介

筆、墨、紙、硯是中國特有的工具,即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的名稱起源於南北朝。從歷史上看,“筆墨紙硯”所指之物變化頻繁。南唐時的“筆墨紙硯”特指宣城諸葛筆、徽州李廷貴墨、誠信堂紙和徽州婺源衛龍硯。

宋代以來的“筆墨紙硯”是指元代以後的徐安畢(安徽宣城)、徽墨(安徽歙縣、徽州)、佘艷(安徽歙縣、徽州)、閆濤(甘肅卓尼)、端硯(廣東肇慶,原名端州)、湖筆(浙江湖州)。

安徽省宣城市作為文房四寶之鄉,是中國最正宗的文房四寶產地,也是享譽世界的“中國文房四寶之鄉”。其生產的宣紙(敬賢)、宣筆(敬賢/敬德)、徽墨(績溪/敬德)、宣硯(敬德)享譽世界,為歷代文人所追捧。

擴展數據

1,畫筆的原點

相傳我們用的毛筆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將軍蒙恬發明的。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孟括率領兵馬在中山地區與楚國作戰。雙方激戰,戰事曠日持久。

為了讓秦王及時了解戰場上的情況,蒙恬要定期撰寫戰況報告,遞送給秦王。當時,人們通常將簡牘蘸上墨水,然後在絲綢上書寫,速度很慢。蒙恬雖然是武將,但文采十足。用上面提到的那支筆寫戰報,常常讓他覺得影響了心智。

那種筆又硬又硬。寫不出幾個字,就得停下來蘸壹蘸。如果妳蘸太多的墨水,它會直直地往下滴,而且會弄臟非常昂貴的絲綢。孟天前有過改筆的想法,這次又想寫很多情況報告,這種願望越來越強烈。

在戰爭期間,蒙恬喜歡去野外打獵。有壹天,他打了幾只野兔子,回到軍營。由於兔子撞的次數多,拿在手裏很重,地上夾著壹條兔子尾巴,血在地上拖著彎彎曲曲的痕跡。蒙恬壹見,心中不禁壹動:“用兔子尾巴代替普通筆寫字不是更好嗎?”

回到營房後,蒙恬馬上割下壹只兔子的尾巴,放在竹筒上,試著用它寫字,可是兔子的毛有光澤,不吸墨水,寫在絹上的字斷斷續續。蒙恬試了幾次都沒用,壹根絲都浪費了。壹怒之下,他把“兔子刷”扔進了門前的巖石坑裏。

蒙恬不甘心失敗,還是抓緊時間考慮其他的改進方法。幾天過去了,他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這壹天,他走出營房,想呼吸點新鮮空氣。走過巖石坑時,他看到了自己扔掉的“兔子刷”。蒙恬撿起來,用手指捏了捏兔毛,發現兔毛濕了,顏色變得更白更軟了。

蒙恬大受啟發,立刻跑回軍營蘸墨。這時,兔子的尾巴變得很“聽話”,吸足了墨水,寫字很流暢,字體也變得圓潤了。

原來,巖坑裏的水含有鈣質,兔毛被堿水浸泡後變軟了。因為這支筆是由竹筒和兔毛組成的,所以蒙恬在當時流行的筆名“興”上加了壹個“竹”字頭,並稱之為“笨”(今簡寫“筆”)。

2.墨水的起源

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壹般使用天然墨水或半天然墨水作為書寫材料。史前彩陶圖案、商周甲骨文、簡牘、帛畫等等到處都留下了原始墨跡的痕跡。據文獻記載,古代墨刑(畫臉)、墨繩(木匠用)、墨龜(占蔔)也用墨。

經過這個漫長的歷程,到了漢代,人工墨水終於開始出現。這種墨汁原料取自松煙,先用手工揉搓再成型,墨質紮實。

據東漢應劭《漢》記載,“尚書令、仆射、丞、郎,每月給壹大墨,給壹小墨。”白緯玲位於陜西省千陽縣,靠近鐘南山山。白緯玲有許多古松山脈,以用來制作墨水的煙草而聞名。

煙草從制作到最終成品,有註膠、勾兌、蒸烤等多道工序,還有壹個成型過程。墨模雕刻是壹個重要的過程,也是壹個藝術創作過程。

墨水的形狀壹般有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墨模壹般由前、後、上、下、左、右六塊組成,而圓形或偶像形的墨模只需要四兩塊板就可以合成。

內置墨水,合上錘子砸成品。筆尖大部分刻在側面,這樣墨水模具重復使用時可以輕松更換。墨的形態有多種,可分為天然墨、漆墨、金墨、漆墨。

3.紙的起源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壹些傳統手工紙仍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特的光彩。古代報紙仍能窺見他在古書畫的樣子。在紙發明之前的很長壹段時間裏,人們用什麽做筆記材料?

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最早的人是用繩結來記筆記的,有事就打個結,完了就解了。後來,他在龜甲的骨頭上刻字,即所謂的“甲骨文”。青銅器產生後,上面刻有銘文,即“青銅器銘文”或“鐘鼎文”。之後,把字寫在從竹木上剪下來的片上,這種片叫做“竹簡”。例如,較寬的竹片稱為“竹簡”。

同時,有些也寫在絲織品上。在先秦時期,除了上述材料外,還發現了刻在石頭上的文字,如著名的“石鼓文”。眾所周知,紙是東漢蔡倫發明的。然而,考古發掘對此提出了質疑。這些古代紙張是以它們出土的地方命名的。

按照古代紙的年代順序,可以排列如下:西漢初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玄圈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幹灘坡紙。這些紙張不僅早於蔡倫紙,而且壹些紙張上還有墨水字體,表明它們已被用於書寫文件。

西漢初年,政治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通訊工具的需求十分強烈。紙作為壹種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從目前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早期。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發現於1933年新疆羅布泊諾爾古烽火臺,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

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普及了書寫工具,為世界文化的傳播做出了突出貢獻。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進展,發現了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其中包括許多紙質文物。

4.硯的起源

考古學家曾經在陜西省臨潼縣姜寨的壹個原始社會遺址中發現了壹套原始人用來繪制陶器的工具。其中有壹個石硯,有蓋,表面略凹,凹處有石杵,硯旁留有幾塊黑色顏料。顯然,這是我們的祖先用杵研磨顏料的早期硯的形狀。

因為這個遺址屬於母系氏族時期的仰韶文化,所以這塊硯臺的實際壽命已經超過了5000年。杵磨或石磨硯的形狀是什麽時候開始變化的,也就是接近硯而不是杵磨或石磨的時候?直到漢朝。

由於漢代發明了人工制墨,可以直接在硯臺上磨墨,所以不需要用杵或石研磨天然或半天然的墨。由此看來,研磨杵或研磨石在史前和夏商周三千多年的漫長歷程中逐漸消失。雖然今天不再使用,但它對傳播文化的貢獻仍然不可或缺。

百度百科-筆墨紙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