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姓氏--馬

姓氏--馬

馬姓系承趙奢 望出陜西扶風

馬,在歷史上壹直是壹個出人頭地的著名姓氏,尤其是中華民族中回族的大姓。

關於馬姓的姓源,《姓纂》上是樣記載的:“贏姓,伯益之後,趙王子趙奢,封馬服君,子孫氏焉。子孫氏焉。趙奢興,趙滅,徙鹹陽,望出扶風。”

由此看來,馬氏固然是顓頊之後的贏姓後裔,而使他們得以“馬”為姓的,則是2000多年以前戰國時代趙國的王子趙奢,所以,如果以趙奢為後世馬氏的始祖,也是理所當然的。

據說,趙奢的子孫,最初是以“馬服”兩個字為姓氏的,後來才逐漸改為單姓馬。這壹支馬氏,主要在古時的扶風壹帶繁衍,扶風就在現在的陜西省境內,所以後世姓馬的人,最早應該也是發源於陜西。

以始姐趙奢的輝煌事跡為開始,在秦漢天下壹統以後,馬氏很快地在歷史上出人頭地,成為壹個著名的姓氏,而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

伏波將軍馬援,就是光大馬氏門楣的最主要人物。據《後漢書》的記載,他在年高62歲的時候,有五溪蠻反叛,他就自請率兵前往討伐,但是皇帝以他年事已高而不準。於是,他就披甲上馬,據鞍顧盼,以示可用。他的這番老當益壯的豪氣,終於感到了皇帝,在“矍鑠哉!是翁也!”的贊美聲中,率師出征,最後死在軍中,終於以“馬革裹屍”而還。

馬援的另壹項不朽貢獻,是把馬姓帶到了南方,使南方很早就有了馬姓人家。馬援的這番功績,是建立在他征平交趾,立銅柱表功的威武不可壹世的時期,歷來的古籍,對於這壹段輝煌的史跡都有十分詳盡的記載。

如此看來,南方的馬氏,是早在2000年以前,就由馬援帶過去的,這些人雖然很少可能本來不姓馬,但是在壽冷縣定居以後卻統統改姓為馬,成為了馬氏南方的開基始祖。

壹、來源有三

1、出自嬴姓,為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後,其始祖為趙奢。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孕生子大業。大業之子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 ,帝舜賜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傳至季勝有個曾孫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駕車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被封在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趙城),稱為趙氏。後建立趙國。戰國時趙王有子叫趙奢,以善於用兵著稱。因功卓著被趙惠文王封在馬服,稱為馬服君,死後便葬於封邑,其子孫最初以"馬服"兩字為其姓氏,後省去"服"字,遂有馬氏。世居邯鄲。史稱馬姓正宗。 2、出自他姓改馬姓。如漢代有漢戚人馬宮,本姓馬矢,至馬宮以仕學顯,改姓馬。 3、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馬慶祥,人居臨洮狄道(今甘肅省境內),遂以馬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為鳳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馬氏,取名祖常。馬祖常之後亦為馬氏。金元以後,為回族大姓。

二、遷徙分布

趙奢之子牧,亦為趙將,居住在邯鄲。公元前222年,秦國滅趙國,將牧之子遷徙至陜西鹹陽。馬興後人馬何羅徙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從此,扶風茂陵成為馬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馬氏除在扶風茂陵成為望族外,還分布於今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甘肅、江蘇、浙江等省的壹些地方。唐朝末年,王潮、王審之入閩,有河南馬氏隨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戶。許州人馬殷,少為木工,應募從軍,隨秦宗權部將孫儒入揚州,轉從別將劉建峰攻取潭州。896年,劉建峰北部下所殺,馬殷被推為主,被唐任為潭州刺史,後進武安軍節度使,於907年被後梁封為楚王,建立楚國,歷時45年。宋代以後,閩、粵地區馬姓逐漸增多;至明代,馬姓族人遍布福建;至清代,有的移居臺灣,進而又遠徙東南亞及歐美。

三、郡望堂號

堂號 "銅柱堂":漢伏波將軍馬援征阯,勝利後,在交阯立銅柱表功。到了唐朝,馬援的後裔馬總做安南都護,在原漢立銅柱的地方又立了兩根銅柱,鑄上了唐朝的威、德,說明自己是伏波將軍的後裔。到了五代時馬希範也立了銅柱。 "絳紗堂":漢校書郎中馬融,才高博洽,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余人。他在教室裏設絳紗帳,前授生徒,後設女樂。弟子都專心聽講,沒有人顧盼女樂。 馬姓堂號還有"扶風"。

郡望 扶風郡:漢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壹。三國時改扶風郡,治所在槐裏(今光平東北)。 四、家乘譜牒 河北:豐潤馬氏家譜不分卷、安次得勝口馬氏家譜不分卷、東安馬氏家譜稿不分卷、馬譜壹幅、馬氏族譜不分卷 江蘇:京江馬氏宗譜二卷圖壹卷、馬氏宗譜七卷首壹卷、錫山馬氏宗譜不分卷、常州馬氏宗譜六卷首壹卷、利城馬氏宗譜六卷 浙江:光溪馬氏宗譜六卷首壹卷末壹卷、會稽馬氏宗譜五卷、山陰朱鹹馬氏宗譜四卷、吳寧安恬馬氏宗譜二十三卷 馬氏家乘不分卷、馬氏族譜不分卷、馬氏宗祠族譜不分卷、馬氏宗譜不分卷、三官馬氏宗譜十四卷首壹卷、繁陽馬氏宗譜十九卷、遠陽馬氏家譜不分卷

五、歷史名人

馬端臨:(1254-1323),字貴輿。饒州樂平(今江西省景德鎮市樂平縣)人。宋末宰相馬廷鸞之子,宋、元之際著名的史學家。著有《文獻通考》、《大學集註》、《多識錄》等。 關於馬端臨的生平,《宋史》、《元史》無傳,僅見《新元史》、《元史類編》,語亦不詳。他曾從休寧(今安徽休寧縣)曹涇習朱子之學。其父廷鸞自登進士第後,在館閣供職,曾任秘書少監,對歷史文獻資料的收羅和整理有豐富的學識,故端臨家學亦有所承。鹹淳九年(1273),端臨中進士。其父在任右丞相樞密使期間,因與權*賈似道不合,辭官,端臨即隨父歸隱。宋亡乃絕意仕進,深居簡出,在父親的指導下,從事歷史資料的整理和研究。雖曾被元統治者強起任慈湖、柯山二書院山長,教授臺州,也只不過三個月左右就告老辭歸,從此著書以終。 《文獻通考》是馬端臨以畢生精力完成的壹部記載上古到宋寧宗時的典章制度沿革的文化通史。他從鹹淳九年(1273)開始準備,至元二十七年(1290)開始纂寫,直至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始告竣。全書包括二十四門,三百四十八卷。其中田賦、錢幣、戶口、職役、征榷、市糴、土貢、國用、選舉、學校、職官、郊社、宗廟、王禮、樂、兵、刑、輿地、四裔,凡十九門。因唐代杜佑編纂的《通典》,迄於天寶。天寶以前的內容,端臨就《通典》已有的材料加以補充;天寶以後至宋嘉定之末,則另行續寫。其余經籍、帝系、封建、象緯、物異等五門,為《通典》所無,全部是端臨搜集新材料寫成的。端臨編纂《文獻通考》的目的,是為了彌補《通典》的不足。他認為“杜書綱領宏大,考訂該洽,固無以議為”。但“時有今古,述有詳略,則夫節目之間,未為明備,而去取之際,頗欠精審,不無遺憾”。因此,他以嚴肅的態度另行撰寫。“凡敘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以歷代會要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征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錄,凡壹語壹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如果“載之史傳之紀錄而可疑,稽諸先儒之論辯而未當者”,他就“研精覃思”,“竊以己意而附其後”,這樣,他就完成了壹部既有翔實豐富的史料又有深思獨到的觀點的史學名著。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詳於政治而略於文物典章制度,端臨的《文獻通考》可與《通鑒》相配合;使我們對上下數千年的政治情況和社會制度有個全面的認識。《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條分縷析,使稽古可以案類而考。又其所載宋制特詳,多《宋史》各誌所未備。案語亦多能貫串古今,折衷至當,雖稍遜《通典》之簡嚴,而詳贍實為過之。”近代學者治史,大多取材於此書。 《文獻通考》是壹部煌煌巨制,部門廣,內容多,竟成於馬端臨壹人之手,其學問之廣,功夫之深,令人贊嘆。 《通考》以後,出現了不少續作,有明王圻的《續文獻通考》二百五十四卷;清朱奇齡《續文獻通考補》十冊四十八卷;清乾隆時敕撰《續文獻通考》二百五十二卷;近人劉錦藻《清續文獻通考》等,可見《文獻通考》影響之大。(來源:江西熱線) 馬寅初:1882年6月24日,馬寅初出生在浙江省紹興壹個開酒作坊的家庭。20歲的時候他到美國留學,潛心攻讀經濟學,是我國第壹個到國外學習經濟,並獲得博士學位的學者。回國以後,他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央大學、交通大學、重慶大學、浙江大學擔任教授,還曾經擔任過北京大學經濟系主任和教務長。 在舊中國,馬寅初不僅是享有盛譽的經濟學家,而且是壹位英勇不屈的民主戰士。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在民族危機的緊急關頭,他挺身而出,寫文章,作演講,反對官僚資本主義和通貨膨脹,反對出賣民族利益和獨裁統治。因為這些愛國行為,馬寅初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被囚禁於集中營達數年之久。但他沒有屈服,始終堅持愛國愛民的鬥爭。 馬寅初是中國***產黨的老朋友,正如他自己說過的,自1939年開始“無時無刻不與***產黨在壹起”。建國後,他以壹個學者的專長,以主人翁的態度進言獻策。 50年代中期,由於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人民生活有了顯著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長率激增。就在大多數人還沒有註意到人口問題時,馬寅初先生就首先在1957年7月召開的第壹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提出了壹個關於節制人口問題的提案,這就是所謂的“新人口論”。 馬寅初先生主張我們有計劃經濟,也應該有計劃生育,並且提出三點非常具體的建議,建議確定我國的人口政策,宣傳節制生育和晚婚的好處,控制人口增長。“新人口論”的基本觀點就是要通過控制人口發展,進壹步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經過30多年的社會實踐,馬寅初“新人口論”的觀點被證明是正確的,許多主張是可行的,直到今天,它對於我們研究人口理論、推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促進四個現代化建設,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馬寅初先生還是壹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教育園地辛勤耕耘了60多年,桃李滿天下。解放後,他熱心於教育事業,壹再強調辦教育要“學習新思想,確立為人民服務的立場”,“全體師生只有在***同的政治思想基礎上,才能團結無間,精誠互助,培養出切合實際要求的專門技術人才。”他維護中國***產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對那種不要黨領導的錯誤思潮曾據理批駁。當他再任北京大學名譽校長時,他笑著說:“具有光榮傳統的北京大學,今後要在中國***產黨的領導下,為實現四化做出新貢獻。” 馬 鈺:宋代進士。傳說,大定年間他遇重陽子王嘉,授以道術,與妻孫氏同時出家,孫先仙去。鈺後遊萊陽,入仙宮羽化,賜號丹陽順化真人。 馬 援:東漢名將,建武十七年(41年)任伏波將軍。年六十余仍征戰沙場。嘗謂賓客曰:"丈夫立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又言:"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 馬師皇:黃帝時代著名獸醫,善醫馬,又喜醫龍,據說"乘龍仙去"。他被後世尊為獸醫始祖。 馬致遠:元代著名的雜劇和散曲作家,他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被譽為"元曲四大家",其作品大都清麗高雅,意境高遠。 馬 均:魏時機械制造家,因改革綾機,提高功效四五倍而聞名;後又創造翻車(即龍骨水車)、指南車等。翻車、指南車所使用的機械原理比國外早1780年。 馬 遠:南宋時著名畫家,擅畫山水。初師李唐,能獨辟蹊徑,自成壹家。多作"壹角"、"半邊"之景,構圖別具壹格,有"馬壹角"之稱。與夏圭、李唐、劉松年合稱"南宋四家"。 馬超:三國大將,名將馬援之後。作戰勇猛,有神威將軍美名。拜驃騎將軍,領涼州牧,封?鄉侯。追謚為五虎上將之壹。 馬遠;畫家 馬鈞;發明家 馬占山:革命人士 馬本齋:革命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