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牛郎織女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西周時期的《詩經·小雅·大東》。
譯文引自《詩經註析》:
有人進貢美酒,周人嫌它像水漿。有人進貢佩玉帶,周人嫌它不夠長。
天上銀河雖寬廣,用作鏡子空有光。織女星座三只角,壹天七次移位忙。
雖然來回移動忙,不能織出好花樣。牽牛星兒亮閃閃,不能用來駕車輛。
早上啟明出東方,傍晚長庚隨夕陽。畢星似網長柄彎,斜掛在天沒用場。
按照《詩經註析》的題解,“這是東方諸侯國的臣民諷刺周王室只知搜瓜財物、奴役人民,雖居高位,卻不能解除東方人民的苦難的詩”,此時牛郎織女還只是以兩顆星星的身份被借用來抒發情感。
西漢時,織女首先獲得了神位,身份是天帝的孫女。《史記?天官書》雲︰
譯文引自華語網相關註釋:
南鬥宿是天廟,它的北邊有建星。建星,如同天廟前的旗。牽牛宿就是廟前祭祀的犧牲。牽牛以北是河鼓宿,河鼓中的大星,代表上將;左右小星,代表左右將。又有婺女宿,它的北邊是織女星。織女,是天帝的孫女。
而且牛郎織女開始被人像化並出現在西漢墓室的壁畫和東漢畫像石上。同時有東漢時期班固介紹長安昔日之繁華的《西都賦》為證,“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 左牽牛而右織女 ,似雲漢之無涯。”
牛郎織女終於從天上的星星變成了人像化的壹男壹女。至於為什麽采用壹男壹女的人物形象,大概與先秦兩漢時期逐漸定型的男耕女織農業文化有關。成書於戰國時期的《管子·輕重甲》有雲,“ 農不耕,民或為之饑。壹女不織,民或為之寒。 ”另外西漢賈誼在《新書·無蓄》也提到,“管子曰:‘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民非足也,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人曰:‘ 壹夫不耕,或為之饑;壹婦不織,或為之寒。 ’生之有時,而用之無節,則物力必屈。”
雖然牛郎織女獲得了擬人的身份,但他們之間的關系和故事還有待補充。鑒於牽牛星和織女星被銀河所隔,這壹天文現象常常被文人借來表達戀人因分離而積郁的相思之苦。如成詩年代大致為東漢末年的《古詩十九首》之《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壹水間,脈脈不得語。”又如曹丕所寫的《燕歌行·其壹》:“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
七月七日牽牛星與織女星相會的天文現象也誕生了牛郎織女相會的傳說。東漢崔寔所作的《四民月令》詳細介紹了當時的七夕民間習俗,並且提到了牛郎織女相會的傳說。
而唐代韓鄂所撰《歲華紀麗·卷三》中《七夕》寫到,“鵲橋已成,織女將渡”,其註引的材料來自東漢應劭所撰《風俗通義》中“ 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更是形象地描繪了七夕相會時的場景。
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總得有個緣由吧。不可能是朋友相聚,畢竟男女有別,那就只可能是戀人或者夫婦相會。這壹說法在南北朝時南梁吳均所著《續齊諧記》中提到,
既然牛郎織女是作為戀人夫婦七夕相會,那為什麽他們壹年裏基本上處於分居狀態呢?對此有多種解釋。壹種說法是織女婚後貪戀小家庭的夫婦感情而懈怠了織纴的本職工作,因此被罰異地分居,見於明代馮應京在《月令廣義·七月令》中引南梁殷蕓的《小說》:“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 嫁後遂廢織纴。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壹年壹度相會 。”尚未查到古文原文,此處引自《七夕文化源流考論》
另壹種說法是牛郎結婚時下聘禮的錢是向天帝借的,婚後賴債不還因此被罰夫妻分居,見於隋代杜公瞻對南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文後的按語,
總而言之,南梁時期已經有了關於牛郎織女戀人夫婦身份關系的設定,以及他們之間嫁娶聯姻、天河分離和鵲橋再會的故事梗概。此後這壹傳說逐漸流傳開來,誕生了諸多相關的詩詞歌賦,最有名的當屬北宋秦觀《鵲橋仙》:“織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壹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在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雖然在明代之前有很多與牛郎織女相關的詩詞,但他們的戀愛故事並沒有得到更多細節化的補充,直到明朝萬歷年間朱名世所著的十二回小說《牛郎織女傳》問世。
該小說基本沿用了織女婚後廢女工因而被罰分居的故事框架,其故事可以簡述為玉帝駕前金童調戲織女,被貶凡塵受罰成為牛郎十三年,期間受盡家嫂的欺淩,幸得金牛星投胎為牛保護才免遭壹死。刑期已滿後金童升仙回到天庭,趁織女洗澡偷衣,金童織女遂成夫妻。可是織女婚後貪戀新婚之樂而忘記天職,被罰永居天河東雲錦宮,不得與牛郎相會,後因太上老君和太白金星求情才獲準每年七月七相會。《牛郎織女傳》的情節基本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牛郎織女傳說,加入了牛郎被貶下凡為放牛娃的身份設定,受家嫂欺侮的吃苦受罰經歷,金牛投胎保護牛郎的情誼,趁織女洗澡偷衣的曖昧場景等等,將壹個簡短的民間傳說擴充為情節豐富的小說。
基於《牛郎織女傳》的牛郎織女故事廣為流傳,此後也被搬上了戲曲舞臺,其中代表作是清末民初的京劇《天河配》。故事大意為,“商人張有才兄弟同居,張妻嘎氏挑唆分居,其弟牛郎只分得老牛壹頭。而牛為金牛星下界,教牛郎往天河,竊取天孫織女衣裳,與之成婚,男耕女織,成立家業,生子女各壹。數年後王母召織女返回天上,牛郎攜子女追之,為天河所阻,王母許二人每年七夕相會,屆期百鳥搭成鵲橋,使二人敘別。”相較《牛郎織女傳》而言有兩處重大改動,壹是織女下凡後牛郎在老牛的教唆下偷衣,而不是《牛郎織女傳》中所寫的牛郎受罰期滿後回到天庭與織女的偶遇偷衣;二是婚後二人男耕女織家庭美滿,卻不料王母征召織女返回天庭並以銀河阻攔,雖然都是天帝/王母下令分隔牛郎織女,但懲罰緣由卻從織女婚後廢職變成了必須遵守人神不得相戀的天庭規矩。
建國後葉聖陶在綜合《天河配》和各版本的牛郎織女民間故事基礎上發表了《牛郎織女》,並入選小學教科書,另外1963年黃梅戲電影《牛郎織女》的上映,壹書壹片進壹步提升了該版本故事在廣大群眾中的認知度。
以上就是牛郎織女的戀愛史,他們在兩漢時從天上的星星化為人像神,被塑造成壹男壹女以契合男耕女織的農業文化;東漢時被民間傳言七夕相會,坐實了戀人夫婦的身份關系;南梁時期多位文人為他倆構建了嫁娶、分離和再會的基本故事框架;明代他們的戀愛故事在《牛郎織女傳》中得到細節化擴充,情節更加曲折婉轉,此後清、民國和新中國時期人們大體上沿用其故事梗概,隨時代變化修改部分細節,借助教科書和電影等形式被廣為人知。
牛郎織女的戀愛史在南梁時完成了故事框架的定型,在明代大幅擴充了故事細節,此後各個時代仍然對故事有細節上的修改,而這些修改細節的舉動背後體現了時代的因素。
南梁時牛郎織女的故事框架裏牛郎和織女地位平等,都是天上星宿,但到了明代的《牛郎織女傳》裏,牛郎雖然也有神仙身份——玉帝駕前金童,但畢竟被貶下凡做了十三年的牛郎,此後到了葉聖陶的版本裏則完全取消了他的神仙身份,生來就是個受家嫂欺侮的放牛娃。而織女則自始至終保持著天上仙女的高貴身份。
另外民間四大愛情故事,《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哭長城》另壹說認為不包括《牛郎織女》,而是七仙女和董永的《天仙配》,從這五個故事中男女角色身份的設定來看,男主基本都是文弱書生或放牛娃,家境壹般甚至是清貧,而女主的家庭身份明顯高於男主,不是《梁祝》和《孟姜女》裏大戶人家的小姐,就是《白蛇傳》、《牛郎織女》和《天仙配》裏的神仙精怪。如此的男卑女尊的身份設定,也見諸於其他朝代的愛情故事,如書生柳毅傳書救洞庭龍女的唐代傳奇《柳毅傳》、張君瑞越墻與崔鶯鶯私會的元雜劇《西廂記》,以及狐仙精怪愛書生的清小說《聊齋誌異》。
這壹卑壹尊的背後是否暗含著某些時代要素呢?個人認為與古代文學傳統中流行的書生小姐故事類型相關。大戶小姐愛上貧苦書生的故事類型之所以流行,很大程度上是滿足了男性讀書人的幻想,畢竟小說等文學作品的流傳範圍主要在男性讀書人圈子內,誰不曾幻想過在枯燥乏味的讀書生活中有佳人相伴紅袖添香呢?如同當下女性成為愛情連續劇的主要消費群體,霸道總裁愛上我的瑪麗蘇劇滿足了她們的心理需求和幻想,因此才能盛極壹時。
《牛郎織女傳》首次在故事中添加了牛郎趁織女洗澡偷衣的情節,而實際上類似的故事其實很早就出現了。東晉幹寶在《搜神記·卷十四》中寫到,
偷衣娶女的情節被人總結為“天鵝處女故事”,基本故事原型為“幾只飛鳥,壹般是天鵝、白鶴、孔雀,飛落湖畔,脫去羽毛變成美女在湖中洗澡,壹男子見而愛之,取其壹人得羽毛並與之成婚。美女生子女若幹年後,發現羽毛衣,披而飛去”。類似的故事情節也出現在傣族神話《孔雀公主》、日本的打吹節故事,以及改編自《壹千零壹夜》的德國剪紙動畫片《阿赫邁德王子歷險記》中。
既然天鵝處女故事在世界各地都有流傳,說明了該故事具有壹定的普遍性。中國神話研究專家袁珂說過,“我認為大部分神話並不都是憑空虛構的,從神話的五光十色的三棱鏡中,總會或多或少曲折地反映出壹些歷史的面影來”。世界各民族中大多有洪水肆虐的傳說記憶,天鵝處女的故事背後是否也有真實習俗的影子呢?
個人猜測洗澡偷衣的故事可能與古代社會搶婚的習俗有關。在天鵝處女故事裏男子偷衣後強取女子為妻,生子後女子才找到機會離開,這說明婚姻並非女子本願,實為搶婚。搶婚作為古代社會的壹種習俗並不少見,例如蒙古族成吉思汗的母親就是他父親搶來的,而最直接體現搶婚習俗的神話就是宙斯變成金牛強搶腓尼基公主歐羅巴。
3. 牛郎織女分離原因——時代改變處罰理由
牛郎織女婚後被天帝/王母分離的事實在歷代故事中都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玉帝/王母出具的判罰理由。南梁奠定了牛郎織女故事框架後,後人大多接受了織女婚後廢職而受罰的情節設定,如北宋張耒在《七夕歌》中寫道,
明代朱名世是以勸世良言為目的而撰寫的《牛郎織女傳》,因此以家嫂欺侮牛郎後被現世報的情節來“勸世人,須以忠厚待人為佳,自然天相吉人,萬不可效尤馬氏”,以牛郎織女婚後廢職來勸人不要貪戀小家庭的歡愛,“無如金童、天孫本無閱歷之人,況新婚之樂,彼固貪戀不舍,取締之旨,乃明君之教誨”。此時牛郎織女分離的處罰理由還是小夫妻貪歡而忘記了本職工作,違背了傳統農業家庭道德。
但到了清末民初京劇《天河配》裏王母分離牛郎織女的理由則是要求織女遵守人神不得相戀的天庭規矩,這壹方面是愛情悲劇的流行橋段,另壹方面也暗合了反封建家長制,追求婚姻自由的愛情觀。而1963年電影《牛郎織女》則對比人間生活的紅火與仙界生活的冷清,以此強調勞動人民的偉大幸福,牛郎織女的愛情成為次要。其中,牛郎追趕被抓回天庭的織女時二人之間有如此唱段,
改革開放後,愛情重新受到追捧,尤其是當西方情人節被人們所熟知後,以愛情為主題的七夕在傳統節日地位中獲得提升。正如研究中國神話傳說的日本學者小南壹郎所言,“壹部作品在某壹時代環境中必定具有特定的位置和作用等等,這也可以說是該作品的壹種客觀‘意義’。”牛郎織女故事所標榜的主題逐漸從傳統社會時對新婚夫婦的教誨轉為新時代下對自由追求愛情的肯定。
為了本文而查閱相關神話資料時,接觸了很多陌生的中國神話人物和名稱,例如有誰知道金(蓐收)木(句芒)水(***工/玄冥)火(祝融)土(後土)神的名字。即使提到玄冥神掌,女媧補天和皇天後土,也基本不知道這些名字所代表的中國神話傳統吧。
遺忘是把最鋒利的刀,能抹去壹切存在的痕跡,《夏目友人帳》裏露神隨著最後壹個信奉他的人去世而消失,《頭腦特工隊》裏Bing Bong落入遺忘深淵後灰飛煙滅,《尋夢環遊記》裏亡靈的真正死亡是沒有活人再記得。來自歷史深處的神話也是如此,無人問津時就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來自傳統的神話要想獲得持續的生命力,不可能依靠壹成不變而被各個時代的人所傳誦,唯有與時俱進,不斷融合新時代因素才能常新,就像正在熱映的《哪咤之魔童降世》加入了現代父子關系的主題,哪咤才重獲了新生。
參考文獻:
1. 如無特別說明,古文原文都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newsDetail_forward_1777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