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有天上學遲到了,被老師訓斥。於是他用小刀在書桌右下角刻了個“早”字,來鞭策自己珍惜時間,發憤讀書。
魯迅壹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擴展資料: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貢獻最大的作家,魯迅逝世後被虛構了許多逸聞軼事,由於真假難辨,往往流傳甚廣無人知其真假。這些訛傳假聞中較為出名的有《魯迅理發的故事》,據考證實為嫁接清代獨逸窩退士編的《笑笑錄》壹書中的剃頭故事。
另外《魯迅丟棉褲》,《密友告密幫助魯迅避難》等皆已考證為假。另壹則魯迅反對某書局“不支付標點和空格稿費”的軼事真假仍未有定論。關於真假考證的問題,詳細資料可參看魯迅研究專家所著論文。
1成績優異
魯迅在礦路學堂時,學習成績很突出,學堂總辦錢德培曾誇他:“周樹人真是博學。”當時,每次考試都有獎金的。國文每周壹次,其他小考每月—次,優者都給以三等銀質獎章。依章程:凡四個三等章準許換壹個二等的,又幾個二等的換壹個頭等的,又幾個頭等的換壹個金的。而全班中,得到這種金領獎章的惟有魯迅壹個人。?
2幫助青年
魯迅在廣州時,壹個青年受他的感化,隨他到了上海。到上海後,魯迅熱情的留他在自己景雲裏的寓所住,後來那人又讓魯迅給他在上海找個工作。
魯迅很為難的情況下找到郁達夫說實在沒辦法,須請壹家書店報館名義上請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三四十元由魯迅自己拿出,由達夫轉交給書店報館作為月薪發給他。魯迅對青年的提攜幫助程度可見壹斑。?
3白紅小象
林語堂曾在壹篇文章中寫魯迅先生在中國的難能可貴,譽之為“白象”。因為象多是灰色,遇到壹只白的,就視為國家珍寶。許廣平在與魯迅分居兩地互通書信時也時常稱他為“小白象”,魯迅在與之信中偶爾也用以自稱。
在兒子周海嬰出生後,魯迅用來送予兒子稱其為“小紅象”,可謂“白象紅象壹父子”,魯迅在哄孩子高興時也常常自作小調“小紅,小象,小紅象,小象,紅紅,小象紅;小象,小紅,小紅象,小紅,小象,小紅紅。”丈夫的憐子溫情可見壹斑。?
4不重手稿
魯迅對手稿的保存並不在意,常常亂丟手稿,有時還分發給來訪的客人擦手,甚至當廢品賣掉。壹次作家蕭紅在上海拉都路買油條吃,無意之中卻發現那張包油條的紙居然是魯迅翻譯《死魂靈》的手稿紙,蕭紅大為吃驚並寫信告訴了魯迅,魯迅知道後卻不以為稀奇。蕭紅無奈只得把這壹見聞如實地告訴了許廣平,許廣平聽後為此狠狠地批評了魯迅壹頓。
魯迅的小說選材獨特,在題材的選擇上,魯迅對古典文學中只選取“勇將策士,俠盜贓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後來則有妓女嫖客,無賴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為人生”的啟蒙主義式的創作目的,開創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
魯迅在處理這些題材時又具有極其獨特的眼光。在觀察和表現自己的主人公時,他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即始終關註著“病態社會”裏知識分子和農民的精神“病苦”。因此,在《故鄉》中,最震動人心的不是閏土後來的貧苦,而是他壹聲“老爺”所顯示的心靈的麻木。
對知識分子題材的開掘,又著眼於他們的精神創傷和危機,如《在酒樓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獨戰多數的英雄擺脫不了孤獨的命運,在強大的封建傳統壓力下又回到原點,在頹唐中消耗著自己的生命。魯迅的這些改革在《吶喊》和《仿徨》中就演化為“看/與被看”與“歸鄉”兩大小說情節、結構模式。
小說《示眾》中所有人的動作只有“看”,關系也只有“看”與“被看”,由此形成了“看”與“被看”的二元對立,這種對立在《狂人日記》、《孔乙己》、《祝福》等小說中都有展現。而在“歸鄉”模式中魯迅不僅講述他人的故事也講述自己的故事。
兩者互相滲透,影響,構成壹個復調,如在《祝福》中,講“我”、“祥林嫂”與“魯鎮”的三重關系,這個關系中既包含“我”與“魯鎮”的故事,又包含祥林嫂與魯鎮的故事,然而讀者往往忽視前者,前者講壹個“永遠漂泊者”的故事,後者講壹個封建社會吃人的故事。
兩個故事相串聯,以祥林嫂的問題拷問“我”的靈魂,從而揭示“我”與魯鎮傳統精神的內在聯系。類似這種模式的小說還有《故鄉》、《孤獨者》和《在酒樓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