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書法,首先要看全局,對其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有個大概的印象。然後註意筆、結、作文、墨韻等部分是否法意兼備、生動活潑。
局部欣賞結束後,要站在遠處觀察全局,糾正第壹次觀賞所獲得的“總體印象”,再次從理性的高度去把握。註意藝術表現和藝術風格是否協調,作品哪裏精彩,哪裏還有不足,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充分欣賞。
2.將靜態圖像還原到運動的過程中,展開聯想。
書法作品作為創作的結果是相對靜止的。欣賞時,要跟隨作者的創作過程,采用“移動視線”的方法,根據作品的先後順序,想象創作過程中用筆的節奏和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變化,把靜止的形象還原為運動的過程。即模仿作者的創作過程,正確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情感變化。
3、從書法形象到具體形象,擴大聯想,正確理解作品意境。
在書法欣賞過程中,要充分展開聯想,將書法形象與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事物進行比較,使書法形象具體化。然後從與書法意象相似的事物的審美特征出發,進壹步聯想作品的審美價值,從而理解作品的意境。
欣賞顏真卿的楷書,可以將其書法形象與“景清按劍,樊噲執盾,金剛炫目,力士出拳”等具體形象聯系起來,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強健的體魄——陽剛——充滿英雄氣質——嚴整不可侵犯的特點,與顏真卿楷書凝重、威嚴的藝術風格聯系在壹起。
4.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訴求。
任何書法作品都是壹定文化歷史的積澱,是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產物。因此,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包括創作環境)、作品所蘊含的獨特文化氛圍、作者的人格修養、審美情趣、創作心境、創作目的等,大有裨益。為了正確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訴求。
清代王澍在《虛舟唐嫣真卿致濠州叔》的題詞和跋中寫道:“祭紀明稿撕不堪,其書失意而不可收拾。這個“高”心平氣和,很容易客串,沒有“祭侄”之類的怪升。所謂音樂相關黨笑,字已嘆。情況不壹樣,書法也不壹樣。應該是合理的。”
可見,無論是作者的人格修養、創作心境,還是創作環境,都對作品的心境有相當大的影響。另外,書法作品受到特定時代的書風和審美時尚的影響,使得書法作品體現出多元的文化氛圍。這無疑增加了書法欣賞的難度,同時也讓書法欣賞變得有趣。
擴展數據
書法欣賞的本土分析
1,字法。字法是對字的結構安排,即通過違和、正斜、疏密、增減、前後、松緊、平險、避便等處理,“畫點成字”,形成優美的漢字形體,是理想的漢字法。書法家壹直把字的結構列為書法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因為再美的作文,也只是形式問題,如果文字結構不好,很難稱之為好作品。
2.筆法。從字面上看,是壹種筆法。從書法欣賞的角度來說,應該是用正確的筆寫出標準的點畫。點畫自然隨著書的風格而變化。但古往今來的書評都認為“任何能給人美感的筆(線或點畫)都應該是有力的”。這種力量在傳統書法中被稱為“筆力”。
判斷點畫是否具有“筆力”——即書法線條的審美條件——主要依據是“圓”和“澀”。圓是壹個三維的概念,而不是平面。圓潤的線條飽滿有力,有浮雕感,能表現出充實圓潤力量的力量。圓線條是中心用筆的結果,即古人所寫的“使筆心在點畫中運動,使筆心從點畫中浮現”的筆畫。
再來說說“澀味”。澀的不滑不滑。寫字用的筆,是線條沖破紙的阻力,奮力奮進的藝術效果。筆鋒在紙面上遇到阻礙和阻力,但筆前進緩慢。障礙和反障礙表現得越充分,線條就越能顯示出自己的力量感。
“圓”和“澀”也是有內在聯系的。圓圈是中心用的筆,澀味也要求筆尖直立,人為制造出逆勢的澀味。古人說“橫鱗豎”,意思是寫橫鱗要像反過來刮魚鱗壹樣產生壹定的阻力;寫壹個騎著馬奮力前行,卻用韁繩控制的肖像,是壹種得勢。劉熙載說:“想做壹件事,如果拒絕了,就想盡辦法和它爭論,出其不意就會不順暢。”這樣的線條不滑不淡,反而有壹種沈穩、凝重、蒼勁、老氣的效果。
此外,書法線條的節奏也是評價和欣賞作品的重要條件之壹。書法線條的節奏,就像音樂中中音符的長短高低快慢,是無法直接描述的。體現在書法上,不僅體現在線條的長短粗細,還體現在筆畫的快慢。無論哪種寫作風格,提筆都不是壹個“勻速”的動作,而是隨著作家心情和作文的要求來調整提筆的速度,讓欣賞者從作品中受到作家心情的感染。
3.墨法。水墨畫是使用墨水的技巧。它是書法藝術形式中的壹個重要課題。“劇本和筆是墨做的”,“肉是墨做的,血是水做的”。沒有墨色的變化和協調,用筆的效果就很難達到。文字缺乏血肉,沒有生命。所以清代的包說:“書法以筆墨為基礎,墨是書法的壹把鑰匙。”。唐孫郭婷說,“如果它是幹的,它會幹涸。”他還指出了用墨的要點。幹、潤、厚、幹是矛盾的規律。
不要用太幹的墨水,幹筆太多就幹了;水分不要太多,濕度太大會讓妳變胖變渾。杜甫詩中說:“墨淋漓”是理想的墨。即使時隔多年,也仿佛剛剛寫就,生命力不可磨滅。“不擅用墨者,濃則易枯,淡則近稀。它們在幾年內已經被洪水淹沒,毫無生機。”
百度百科-書法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