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行書字帖該選誰?

行書字帖該選誰?

世界上有三種文字:《蘭亭序》、《祭侄手抄本》、《黃州寒食詩》。

《蘭亭集序》王羲之(321-379)生於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他從官員到右軍將領,被世人稱為“王右軍”。他出身於東晉政治地位顯赫的王家,文學修養很高。早年師從女書法家魏碩(世稱魏夫人)學習書法,後又展出李斯、曹、梁胡、蔡邕、鐘繇等書,兼取他法,故善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開創了壹種新的書法風格。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聚集在殷珊蘭亭(今浙江紹興)“修水”這壹古老的習俗。每年的這壹天,人們都去水邊遊泳,以示用水來消滅未知,這就是所謂的修水。那壹天,大家坐在水邊,隨意飲酒,吟詩作賦。這幾首詩合在壹起叫做《蘭亭序》,奚之寫了壹篇序,就是著名的書法巨著《蘭亭序》,又名《鐵鐵》。帖子是用行書寫的,有幾處塗改的痕跡,極其自然自然。《蘭亭序》28行324字,層次布局不均,點筆對應,壹脈相承。比如14行的“趣、不寧、異”四個字,斜斜的,顫顫的,活靈活現的,就像清代的包說的那樣:“《蘭亭序》反正在精神上是奇幻的。從結構上來說,變化很大。唐在《蘭亭序》中指出:“重者皆構異式,在‘之’字至二十字中間者,知無雷同。“比如《晚春初》中的“之”字較長,所以“之”字寫成扁形,相得益彰。再比如第十行的“不”字,提得清清楚楚,放得恰到好處,壹絲不茍,壹絲不茍。總之,《蘭亭序》全章自然,結構精巧,別致典雅,壹氣呵成。它體現了王羲之創造的書法新面貌,代表了他在行書方面的最高造詣。

顏真卿(709-785),字陳清,京兆萬年(今陜西Xi)人。任平原(今山東)太守,故又稱“燕平原”,官至“魯公”,故又稱“魯公”。顏真卿是中唐時期最具創新精神的書法家。據說他小時候家裏紙窮,用黃土掃墻學書。後來他向張旭學習,得到了“用錐畫沙”的技法。這本書是壹個很大的進步,他的楷書氣勢磅礴,樸實無華,與王羲之所追求的飄逸之美完全不同。他的大部分運行腳本是手稿。當時,原平原太守顏真卿和他的部下兄弟顏杲卿分別在山東和河北與叛軍作戰。顏杲卿的小兒子紀明負責平原和常山之間的聯系。不久常山被叛軍攻陷,高青父子相繼被俘被殺。唐肅宗甘源元年(758年),顏真卿命人去拜訪高清家在河北的遊子,結果常山帶回了紀明的第壹根骨頭,於是顏真卿為文誌做了犧牲。在這份手稿中,他在磅礴、疾速的筆墨中傾吐了自己難以抑制的感情,所以他能夠毫不猶豫地充分揮灑出長期積累的精湛書法技藝,筆墨壹氣呵成,所以幹筆多,越做越多。將《蘭亭序》與《紀明手抄本》進行比較,可以發現這兩種行書的不同風格。壹本書用筆露鋒,壹本書用筆得勢,嫵媚俊朗,有逸氣,而顏姝用筆藏鋒於內,正面入筆,用筆沈重,舒展寬廣,用筆延伸。蘇頌東坡評雲:“蘭亭繭紙入昭陵,留世猶長。龔燕改革創新,骨瘦如秋鷹。”(蘇軾詩《孫新老秋墨妙亭》)。

蘇軾(1037-1101),本名子瞻,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時期偉大的文學家和畫家。蘇軾是文人畫的倡導者。他寫了壹首詩說:“這本書我不會用心做,求之不得。”主張不必拘泥於古,主張適可而止,是所謂“宋人意在意”的開端。如果把唐宋書法作為壹個整體來比較,唐人重法,法嚴;宋人崇意,書言心聲,故宋人為先。蘇軾推崇顏真卿和楊凝式的書法。他的書法飄逸迷人,但風格還是很深邃的。他的筆畫粗壯,字體扁平而豐富,用筆多橫,字結緊密。與晉代行書相比,“尤不合時宜。”當時引起了壹些人的議論,認為不符合古意,但認識蘇軾的人應該是朋友,是朋友。黃在評論當時的書法家時,指出:“本朝首推(蘇軾),”並補充說:“東坡先生常以顏(真卿)自比,博采眾長,取長補短,兩人都是偉人。”

《黃州寒食詩》貼於元豐五年,是蘇軾反抗王安石變法失敗,被貶湖北黃州後的代表作。這時,蘇軾“與老人從溪中同行”。第二年(元豐四年),老友馬正卿向蘇軾要城東幾十畝荒地,蘇軾填海造地。書法和詩歌相得益彰。紙上愁雲滿布,家國不寧,文字催人淚下,令人感慨深刻。這種糊筆自然沈穩,筆畫厚實飽滿,字體真的壹模壹樣。從壹個字到壹行,從壹行到整篇,上下左右富有彈性,錯落有致,渾然壹體,字體有大有小,極其隨意,姿勢各異,用筆。既有“石壓蛤蟆”,也有“蛇掛樹梢”,如“年、中、葦、紙”等。,而且布局密密麻麻,不時透露出稀疏的氣息。

這三個字帖是新手必備。希望對妳有幫助,希望被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