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文參考骨髓炎[湘雅醫學詞典]
化膿性骨髓炎[中醫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附骨膿腫[中醫術語審查委員會。中藥術語(2013)]
化膿性骨髓炎[中醫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13)]
3.總結骨贅的病名【1】。見外科學大綱,第二卷。也就是骨的壞疽[1]。
骨附著膿腫(骨附著膿腫)又稱骨癰、骨壞疽、骨壞疽。是指毒邪深入侵襲,附著於骨的壹種化膿性疾病[2]。這是無頭壞疽。相當於化膿性骨髓炎[2]。
4《壞疽病因病機》卷三十二:“附骨癰,亦因體熱盛,受風涼所致。風寒於筋,與熱風爭,近於骨,成癰。其形無頭,但腫闊,皮薄有光澤,謂之骨癰。”它是由深入骨骼的致病因素引起的[3]。
《邪氣郁結論》(卷三十三):“附骨疽者,必風消,風熱相爭,又遇寒濕,或夏露秋臥寒折,風熱郁結,附骨生疽。大節我高興,老公和產婦高興老鼠的xx髂頭和xx膝,寶寶嫩,也別扭。”
《外科精要》卷上說:“夫生壞疽者,深於毒氣。附骨。”
5骨壞死癥狀骨壞死發病突然,全身不適乏力,繼而畏寒、高熱、出汗,但熱度不減,進食少,苔黃膩,脈滑,甚至惡心嘔吐,患處疼痛如錐,紅、腫、熱,拒按,活動受限[3]。類似於急性化膿性骨髓炎[3]。
6骨壞疽辨證6.1骨附失神兼濕熱瘀阻證是指濕熱瘀阻,表現為畏寒高熱,使患肢畏寒不能活動,繼而出現局部腫脹,皮膚顏色不變,灼熱,患肢有明顯的骨壓痛和叩擊痛,舌苔黃,脈沈。
6.2熱毒熾盛型附骨剝奪是指熱毒過盛,常見於發病後約1 ~ 2周,表現為持續高熱、四肢腫脹、劇烈疼痛、皮膚發紅、灼熱、流膿、舌苔黃膩、脈數。
6.3膿毒蝕骨型骨附著膿腫是指膿毒血癥引起的骨侵蝕,潰爛後急性癥狀逐漸減輕,膿水淋漓,患肢肌肉長期萎縮,可觸及粗骨。用探頭檢查時,常可觸及粗糙的死骨,可伴有乏力、精神疲勞、頭暈、心慌等。
6.4正氣虧虛、毒瘀互結型的骨附,是糾正虛損、毒瘀互結,使膿液自行爆裂或切開,膿液開始黏稠酸敗,清熱止痛,或膿液淋漓,久不愈合,形成死骨,難以脫出,伴有虛熱、盜汗、腰膝酸軟。
7.急性骨附著急性骨髓炎是這種疾病的名稱[4]。指急性起病,寒戰高熱,局部腫痛,或膿腫形成階段出現壞疽[2]。急性壞疽常發生於四肢長骨,局部腫脹,以筋粘骨,推之,痛徹骨髓,潰後滴膿,不易閉合,可成為竇道,損傷筋骨[4]。
7.1急性骨壞疽的病因及發病機制急性骨壞疽是由毒邪深部侵襲,附著於骨而形成的[4]。
7.2急性骨壞疽的癥狀急性骨壞疽多發生於四肢長骨,局部腫脹,筋與骨粘連,持續推擠,刺骨疼痛,塌陷後膿水淋漓,不易閉合,可形成竇道,損害筋骨[4]。
急性起病,寒戰和高熱,局部腫脹和疼痛,甚至驚厥、昏迷、頭痛、惡心和嘔吐[4]。
8.慢性骨附著慢性骨質減少是這種疾病的名稱[5]。是指因急性期延長或開放性骨折中毒引起的骨附壞疽,表現為竇道形成、膿液排出或死骨[2]。慢性壞疽多發生於四肢長骨,局部腫脹,以筋粘骨,推之,咬骨,潰後滴膿,不易閉口,可成竇,損傷筋骨[5]。
8.1慢性壞疽的癥狀慢性壞疽多發生於四肢長骨,局部腫脹,筋與骨粘連,持續推擠,刺骨疼痛,潰後膿水淋漓,難以閉合,可形成竇道,損傷筋骨[5]。
8.2慢性骨壞疽的病因及發病機制骨壞疽是壹種深受毒邪侵襲,附著於骨骼的化膿性疾病[5]。稱為慢性壞疽,由急性期延長或開放性骨折中毒引起,表現為形成竇道,排出膿液或死骨,長期不愈。
9壞疽的治療對壞疽早期未發膿者,應以消除為主,宜清熱解毒,活血通絡。處方應為仙方活生湯合黃連解毒湯或五味消毒飲,局部外用黃金散或雙柏散。如膿液已發展但未潰爛,應以支持為主,用托裏透膿。只能加減托裏消毒飲,部分切膿排出,或采用其他方法治療[3]。
若寒熱來去,宜清熱燥濕,化瘀通絡,可選擇仙方活生湯或和星消丸內服。
若膿成或已成,宜清熱燥濕,扶毒養胃,內服黃連解毒湯加味;如果患者看到氣血兩虛的癥狀,就要補血補氣,然後選擇八珍湯或者十全大補丸。如有膿液產生,應切開引流;如果看到瘡內有死骨形成,要用手術鉗將爛骨取出;若形成竇道,宜手術擴創,去除竇道硬壁,用藥撚引流;若傷口紅潤,膿液將盡,則改敷生肌散閉口。
10關於無頭壞疽(無頭壞疽;化膿性骨髓炎和關節炎)是這種疾病的名稱[6]。是指發生在骨骼和關節之間的化膿性疾病[2]。相當於化膿性骨髓炎和化膿性關節炎[2]。多為毒邪、寒凝、氣滯所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