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áng láng zǐ
2 註解螳螂子 ①病證名。出《幼科金針》。又名妨乳、頰脂墊。小兒生後壹月左右,口腔內兩側近牙齦處,出現腫硬隆起的脂肪墊,剖視之頗似螳螂子,故名。小兒患此,吮乳困難,甚至啼哭不能出聲,日久則面呈黃色,以鼻準部為顯。宜暫停吮乳68小時,將乳汁擠出,用滴管或小湯匙餵兒,即可自愈。如硬塊不易消退,可用冰硼散塗齒齦,每日二三次,切忌割治。 ②即桑螵蛸的別名。
治療螳螂子的方劑 中分散)。功效:定搐。主治:小兒急驚。用法用量:右治女子,左治男子。有患急驚抽搐者,每用1剜耳,吹入鼻內...
雙劍金īn《衛生總微》卷五:組成:赤足蜈蚣1條,紫色大螳螂1個。主治:驚癇偏搐。用法用量:遇其患者,每用1...
螳螂散
十七:方名:螳螂散組成:螳螂3分(炒令黃),蝸牛子7枚(炒令微黃),蟬殼7枚(微炒),丁香1分,蟾...
螳螂丸濟總錄》卷壹七四:方名:螳螂丸組成:螳螂1枚(大者,去翅足,炒幹),棘剛子(去皮)30枚,烏頭(炮...
搐鼻散。制備方法:用溫湯浸軟,竹刀縱切分左右兩邊;次用螳螂1個,亦分左右,將螳螂、蜈蚣左右各焙幹,研為細末...
更多治療螳螂子的方劑古籍中的螳螂子 《兒科要略》:[第三章·兒科特征]第三節·口癥
、牙疳、重齦、重、重舌、木舌、弄舌、腮、滯頤、螳螂子等。雪口又名鵝口白屑,小兒患之最為普遍,嬰孩初...
《外科全生集》:[卷壹陽癥門]赤遊螳螂子二次痊愈。或小孩口內生疳,或腮內生壹紅塊,名曰螳螂子,亦皆胎毒也。用生地五錢,生軍壹錢,陳酒浸透,...
《針灸逢源》:[卷六論治補遺]小兒熱病痘疹謬治辨理至此而極無奈呼天搶地以告人而人不信也又有造為螳螂子之說者割開頤內取出血痰此法起於明末海濱妖婦騙財...
《證類本草》:[卷第二十上品]桑螵蛸,遺溺。久服益氣養神。壹名蝕(音尤)生桑枝上,螳螂子也。二月、三月采蒸之,當火炙。不爾,令人泄。(...
《馮氏錦囊秘錄》:[雜癥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四十七蟲魚部]桑螵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