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雖然”就是古今典型的異議。古漢語中“雖然”和“然”是兩個詞,前者表示雖然,後者表示如此。如果用現代漢語理解,“雖然他也快樂”只能翻譯成:雖然他也快樂。顯然,這句話是不完整的,正確的翻譯是:盡管如此,他還是快樂的。這就是句子結構分析的問題所在。
2.熟記常用通假字和古今同義詞。常見的“反”其實是“回”,“只”其實是“停”...整個中學有近百個外來詞,要記的有近20個。翻譯通假字的機會不多,但是遇到的時候知道總是好的。
古今反對意見比較重要,比如上面說的“雖然”,而“假”在古代是“借”的意思,還有“能”、“很”。其實古今反對的詞多,都是因為古文壹般都是獨壹無二的,所以這個道理壹定要牢記。所以“能”在古代是“能”(能)“用”,“非常”在古代是“不”(不)“正常”(普通)。
3.熟悉詞類的靈活運用。名詞用法、形容詞用法、使役用法、故意用法等等。這是文言文的形式語法。
這些也可以通過句子結構來分析。比如名詞的使用,我給妳舉壹個眾所周知的例子,孔子說:“君君,臣,父,子。”至少妳知道,壹個完整的句子,主語和謂語是必不可少的(當然感嘆詞除外),“君君”好像是兩個名詞,顯然缺少壹個謂語,也就是壹個動詞或形容詞,否則只能翻譯成“君主”,那麽第二個君主顯然壹定是謂語,“君君”的意思就是“君主主要像君主壹樣”
這種文言文語法相對來說比較難,需要長期的知識積累和記憶,但是如果我按照我說的去做,掌握起來就會容易很多。
我再舉個例子,比如形容詞的使用,說壹個醫生是“活死人”。從字面上看,是否意味著醫生是“活死人”?先不管這個意思是否符合原意,先來分析壹下句子結構。“醫生”顯然是主語。謂語是什麽?如果按照表面意思翻譯,明顯缺少謂語。即使是“是”字,古漢語也需要動詞“乃”或感嘆詞“也”的表達。所以這句話壹定要拆解。根據構詞法原理,“死”就是死人,活字必須有單獨的意思。如果妳知道形容詞的用法,那麽妳就知道“活死人”應該翻譯成“讓死人活著”。即使不知道意動的用法,也能分析出有問題。
2.如何學習文言文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試題是高考的重頭戲。經常有同學問怎麽學好文言文才不會高考丟分。我覺得如果能註意以下幾點,學好文言文,提高高考命中率是沒問題的。
首先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正所謂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生活在壹個時代,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當然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只有了解這個人生活的時代,才能理解他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主張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對內被鄭袖所惑,對外被張儀所欺”,先疏遠了屈原,後又把他流放到汨羅江邊,使他的改革野心無法實現,葬身江中。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理解《離騷》就容易多了。
第二,有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很多內容都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的。如姓名爵位、官職科舉、地理知識、宗法禮俗、服飾器物、歷法刑法、古籍註釋體例等,古今差異極大。雖然學生不需要掌握所有這些內容,但也要把學習中遇到的東西積累起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解古人之腹”。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我們會團結壹心。面對醜陋,他們會攻擊,會鞭笞;我們將共同努力抵抗外來的羞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壹脈相承的。面對外辱,文天祥寫道:“自古誰無死於命,守丹之心以照青史。”面對民間疾苦,杜甫寫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代漢語的時候,要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感受進行對比和聯想,從而去揣摩古人的思想,準確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精髓。
第四,抓教材,打牢文言文基礎。學習文言文,壹定要掌握課本上出現的知識點:①音聲,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②意義,包括古今異義、壹詞多義、詞類活用。③文言文句式,包括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復句。
第五,學習壹篇文言文,要做到以下幾點:第壹,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把段落的理解落實到對文本的整體把握上;第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可以進壹步理解語境中的詞語;最後,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壹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總之,如果妳在平時的學習中能做到以上幾點,妳就為高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