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黃帝時代我國具有相當高的什麽水平

黃帝時代我國具有相當高的什麽水平

黃帝是傳說時代遊牧者首領,並且是帶領他們從遊牧生產和生活,轉為定居農耕的華夏先民首領。所以,黃帝也是傳說時代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融合的開創者。無論是古代華夏,還是今天的漢族和世界各地的華人,始終認為自己是黃帝的後代,認為自己是黃帝和另壹位創立農耕文明的始祖炎帝的子孫,從而自詡為“黃帝後裔”和“炎黃子孫”。同時,他們還將歷史上古代華夏文明的發生、起源和許多文化方面的肇啟,都追溯到開創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融合的黃帝或黃帝時代。

在歷史上的中國,以農耕文化為基礎的華夏文明,主導著多民族統壹的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然而,中國歷史上肇始於黃帝和黃帝時代、獨步壹時的華夏文明,實際上是由中原華夏農耕文化,與其周邊民族創造的遊牧文化、遊耕文化、漁獵文化,以及東南沿海和島嶼上的海洋文化融合匯成的。它是人類惟壹綿延至今的古代文明,並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中國古代,當中原華夏與周邊民族文化發生交往、沖突和矛盾之際,或者中原地區出現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出現非華夏族為主要統治者的政權之時,華夏先民顯赫的始祖黃帝,便在劇烈的民族文化沖突、碰撞和交融中,成為維系和鞏固華夏團結,傳承和弘揚華夏文化的壹種象征。黃帝在歷史上的中國,經常起著鞏固民族團結、弘揚民族精神,以及維系中華傳統、融合各民族優秀文化的紐帶作用。

黃帝是傳說時代華夏先民中遊牧者首領

據《史記·五帝本紀》所記:“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又說:“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這些記載既指出黃帝軒轅氏是少典之後代,又說明黃帝軒轅氏是在神農氏衰落的基礎上興盛起來,並且取代神農氏的。然而,從歷史唯物主義關於民族交往和文化的跨民族傳通觀點來看,《史記·五帝本紀》所描述的,則正是傳說時代發生在華夏先民中,充滿強勁活力的遊牧部族文化,與固土重遷的農耕部族文化之間,在彼此汲取、互相融合基礎上,匯成為新的農耕文化的形象化寫照。在漢文史冊中,有關以黃帝為首的華夏先民,從事遊牧生產和生活的記述比比多是。例如,《史記·五帝本紀》所記:黃帝率“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然而,成書較早的《國語·晉語》說:“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生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又據《水經註·渭水》的記稱:“軒轅之丘,在上郌。” 上郌指渭水上遊的今甘肅天水壹帶。學者們認為,姬與歧同音相通,所以,黃帝活動地區當在歧山下的歧水流域。因此說,黃帝軒轅氏最早是活動在西北地區,從事遊牧生產和生活的華夏先民首領。史學家徐旭生先生曾經指出過,黃帝軒轅氏是由西向東不斷遷徙,並在遷徙過程中發展自己遊牧文化的。其東遷的路線主要是順北洛水南下,抵達今大荔、朝邑壹帶,東渡黃河。再沿著中條山和太行山邊,逐漸向東方遷移,到達中原涿鹿的山灣裏。[1]這就印證了《史記·五帝本紀》說的黃帝:“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在這裏,我們可看出,黃帝軒轅氏抵達涿鹿之初,尚處於“逐水草”而居的遊牧階段,過著“遷徙”不定、居“無常處”生活。

不過,《史記·五帝本紀》同時又記述了抵達涿鹿之初的黃帝,也在率民“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的情景。這就反映出,以黃帝軒轅氏為首的華夏先民,抵達中原涿鹿之時,正在發生著由遷移不定的遊牧生產,向定居的農耕生產過渡的歷史性轉變。所以,這也就證實了,黃帝是傳說時代從遊牧生產轉為定居農耕的華夏先民首領。

阪泉大戰反映了傳說時代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融合

按照漢文古籍記載的傳說來看,黃帝率領從遊牧生產轉為定居農耕的華夏先民,開創了傳說時代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融合。在這個巨大的歷史性轉變過程中,曾先後與早已活動在中原地區的、以炎帝為首的農耕者,以及以蚩尤為首的狩獵者,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劇烈爭鬥。這就是傳說時代發生在華夏先民中的阪泉大戰和涿鹿大戰。

這兩次大戰實際上就發生在傳說時代,並引起了兩次大規模的部族文化沖突、碰撞和交融。經過這兩次傳說時代的部族文化交融,便在中原地區出現了以黃帝、炎帝和蚩尤為首的三支華夏先民之間的大融合,形成了崇奉黃帝為首領、以農耕經濟為社會基礎、註重禮儀傳統的古代華夏農耕文化。

先談黃帝軒轅氏與炎帝神農氏之間發生的爭鬥阪泉大戰。其時,剛剛遷至中原的黃帝軒轅氏,在由遊牧向農耕的轉化過程中,由於與早於自己定居於此、占有較好生產和生活條件的以炎帝神農氏為首的農耕者,發生矛盾和沖突,從而引發了阪泉大戰。

阪泉大戰爭鬥的結果是,黃帝軒轅氏繼“神農氏興起”。從而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大規模的、傳說時代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之間的大融合。

關於黃帝軒轅氏與炎帝神農氏之間的沖突和融合,《史記·五帝本紀》是這樣記述的:“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誌。”這裏所強調的“三戰”,則是折射出這場沖突和融合的曲折反復,以及兩大部族文化融合過程的歷時之久。關於這場沖突的發生地“阪泉”,有的說在今河北涿鹿東南,也有說在今山西運城附近。無論是在那裏,均反映出傳說時代中原地區,以炎帝神農氏為首的農耕文化,及其與遊牧文化發生交融的地域之遼闊。

《列子·黃帝》對此次爭鬥也有這樣的描述:“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由此可見,黃帝軒轅氏在與炎帝神農氏的爭鬥中,正是憑借著畜牧者擅長駕馭猛獸的力量,以及遊牧文化由生具來的剛勁和強勇,才得以戰勝炎帝神農氏的。

這樣,傳說時代的遊牧文化,不僅實現了和農耕文化的融合,並且還對較早進入中原地區的、以炎帝神農氏為首的農耕文化,註入了清新的活力,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之間,彼此汲取、互相註入的大融合,遂使中國古代華夏農耕文明,獲得了不斷發展壯大的活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