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李無未的學術成果

李無未的學術成果

(壹)漢語語音史、漢語音韻學史

1.日本大矢透《韻鏡考》“要說”尋繹。《古漢語研究》2008年3期。

2.近代日本漢語音韻學研究的特點。《廈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年第6期。

3.中日漢語音韻學研究的學術差異。《古漢語研究》2006年第4期。

4.日本學者越南漢字音研究。《延邊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5.日本學者的漢梵對音譯音研究。《延邊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6.日本漢字音時間層次及其確認的證據和方法。中國社科院《當代語言學》2005年第3 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6年第2期。

7.日本佛教“聲明”與漢字音聲調考訂。《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第2期。又見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5年第7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5年第3期。

8.日本學者滿(女真)漢對音譯音研究,《延邊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又見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5年第10期。

9.日本學者對日語漢字音與漢語近代音關系研究。《音韻文獻與音韻學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4月。

10.《詞韻》音系聲調。董琨、馮蒸主編《音史新論-慶祝邵榮芬先生八十壽辰學術文集》,學苑出版社,2005年5月。

11.日本《漢吳音圖》所見《中原雅音》。《音韻文獻與音韻學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4月。

12.日本學者對日語漢字音與漢語上古音關系研究。《延邊大學學報》2004年3期。

13.《中原雅音》的體例問題。《音韻論叢》,齊魯書社,2004年1月3日。第七屆漢語音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音韻學會編。

14.日本學者日本語漢字音與漢語中古音關系研究。《吉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3期。

15.清末日本學者北京官話“四聲之辨”(日文)。日本關西學院大學《日本文藝研究》第 56 卷第2號。2004年9月。

16.日本學者的《韻鏡》研究。《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4期。

17.《中原雅音》研究的起始時間問題。中國社科院《中國語文》2004年第3期,商務印書館。

18.日本學者對朝鮮漢字音的研究。中國社科院《民族語文》2004年3期。

19.日本學者對《中原音韻》及相關韻書的研究。北京大學《語言學論叢》第30輯,商務印書館2004年11月。

20.《辨音纂要》所傳《中原雅音》。中國語言學會主辦《中國語言學報》第11期,2003年9月。商務印書館。獲吉林省政府第五次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2004)。

21.明抄本《辨音纂要》初探。國家圖書館《文獻》2003年1期。

22.對外漢語教學課本編寫中的“變調”標記符號問題。(合作)《漢語學習》2003年6期。

23.新時期音韻古籍整理的簡要回顧與思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6期。

24.從幾組數據看南宋孫奕俗讀聲調的變化。《語言文字學論壇》(第壹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25.退溪次韻朱子《武夷棹歌》問題。東方詩話學會編《詩話學》第3、4輯合刊。韓國梨花社2002年1月。第二次東方詩話學國際學術會議(香港浸會大學)。大會報告。

26.南宋孫奕俗讀“平分陰陽”存在的基礎。臺灣《聲韻論叢》第10輯,臺灣中國聲韻學會與輔仁大學主辦,學生書局2001年5月。由本人在臺灣第十八屆聲韻年會的大會(臺灣臺北,2000年5月)上宣讀。

27.《中原音韻》與吉安方音。《第六屆漢語音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編。

28.釋“平中清濁,仄中抑揚”。東方詩話學會編,《詩話學》第2輯。韓國梨花社1999年10月。大會宣讀,韓國大田忠南大學1999年7月。

29.《醒世姻緣傳》“挺”字與今東北方言〔t‘iN〕音。《漢語學習》1998年第3期。

30.南宋孫奕俗讀“入註陰平”性質。《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論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31.《九經直音》“明本”兩種例說。《語苑擷英》,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32.南宋孫奕俗讀“清入作去”考。中國社科院《中國語文》1998年第4期,商務印書館。獲吉林省政府第四次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2001)。獲第五次教育部全國高校古委會“中國古文獻學”博士生二等獎(1999,壹等空缺)。

33.《九經直音》北圖藏本三種敘說。《語言研究》1998年6月刊,第五屆漢語音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編。

34.南宋已“平分陰陽”證。北京大學《語言學論叢》21輯,商務印書館1998年10月。在中國語言學會第八次會議上宣讀。《中國語文》1995年5期《會議紀要》。

35.南宋孫奕音註“濁上歸去”問題。《慶祝金景芳95壽辰論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4月。

36.南宋《示兒編》的俗讀音。《延邊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

37.南宋《示兒編》音註“俗讀”的“入註三聲”性質。《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6年第3期。

38.南宋《示兒編》“聲訛”的正音性質。《語言研究》1996年6月刊,中國音韻學會第9次學術年會論文集,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編。

39.南宋《示兒編》音註“濁音清化”問題。《古漢語研究》1996年第1期。

40.《九經直音》反切的來源及其相關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第1期

41.韋應物詩韻系。《延邊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

42.《山海經校註》“珂案”音釋獻疑。(合作)《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4年第2期。

43.《九經直音》反切與《經典釋文》正讀考異。《語言研究》1994年6月。中國音韻學會第8次學術會議論文集,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編。

44.“圖們”的口語讀音及其來源。《東疆學刊》1993年第3期。

45.《漢字古音手冊》訂誤舉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3年第1期。

46.《晉書音義》的“協韻音”。《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3年第1期。獲吉林大學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論文獎。

47.王昌齡詩用韻。《延邊大學學報》1993年第4期。

48.岑參高適詩韻系異同比較。《延邊大學學報》1990年第4期。在中國音韻學會第六次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上宣讀。

49.岑參詩韻譜。《語言文學論文集》,延邊大學出版社19990年12月。

50.《醒世姻緣傳》詩詞用韻考。《煙臺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

51.《<韻鏡>校箋》跋。楊軍《<韻鏡>校箋》,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52. 清末中日學者北京官話“變調”意識。日本早稻田大學《中國語學研究》(開篇)第26輯,2007年5月。

53. 十九世紀末葉北京官話聲調初探——以日本人編《官話指南》為依據。(合作)《近代官話

語音研究》,語文出版社,2007年2月。

54.日本傳統漢語音韻學研究的特點。《廈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年第6期。

55. 高本漢用“二手資料”構擬《廣韻》檢討. (合作)《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第1期。

56.日本明治時期北京官話教科書和工具書。《漢語學習》2007年第6期。

57.日本漢語音義書語音研究。《楊耐思先生80壽辰慶祝文集》,2011年1月,中華書局。

58.南宋《九經直音》“蕭豪韻”的構成。(合作)《繼往開來的語言發展之路》論文集,語文出版社,2008年2月。

59.《正音捃言》音系聲母的特點。(合作)《語苑擷英——唐作藩教授八十壽辰祝賀論文集》,2008年2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60.高畑彥次郎對高本漢《切韻》研究的修訂與補充。(合作)《當代語言學》2010年4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2011年2期全文摘編。

61.南宋《九經直音》“支思韻”問題。(合作)《中國語言學報》第14期,2010年10月。商務印書館。

62.清初韻書《五音通韻》構擬問題。(合作)《陜西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3期。

63.當代日本漢語音韻學研究的特點。《廈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1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2010年2期。

64.日本漢語上古音研究。《古漢語研究》2010年第2期。

65.現代日本漢語音韻學研究的特點。《廈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2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2010年2期。

66.日本漢藏對音譯音研究.《民族語文》,2010年第6期。

67.滿田新造對高本漢《切韻》研究的批評意識。《中國音韻學》第16次會議論文集,九州出版社,2012年3月.

68.《<韻鏡考>:日本江戶後期韻鏡學的構建》,《古漢語研究》2012年第2期。

69.《日本<東音譜>(1719)所記漢語方音問題》,韓國《中國東南方言與中韓文化》(6),韓國文化社,2013年2月。

70.《韻鏡》與日本明治人名命運預測。《中國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

71.賀知章《回鄉偶書》詩“衰”字音。《延邊教育學院學報》1992年第1-2期。

72.唐代古體詩的“葉韻”問題。《延邊大學函授教育》1992年第1期。

73.從用韻看《藥性賦》產生的時代。《延邊醫學院學報》(社科)1992年第1期。

74.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學點音韻知識。《吉林教育》1989年2-3輯。

75.重建清代東北方音史:向混沌求新知——評鄒德文教授《清代東北方言語音研究》。《長春師範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

76.《韻鏡》研究史上的四條“主線”。《中國音韻學》(廈門大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

77.清末民初東北官話語音系統——以新發現日本明治漢語課本為依據。中國社科院《方言》2013年第4期。

(二)對外漢語教科書、漢語史、東北方言、古書校勘

1.日本明治時期北京官話“會話”課本研究。《世界漢語教學》2006年第4期。

2.漢語史研究的基本理論範疇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第2期。

3.從中國語教科書“序”“跋”看朝鮮時期的語言教學意識(韓文)。韓國《韓華學報》總46期,2006年2月。

4.《醒世姻緣傳》與吉林方言詞語探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第2期。

5.校點嚴可均《全晉文》劄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8年第4期。

6.《周禮》“諸侯之邦交”斷句正誤。國家圖書館《文獻》1998年第4期。

7.《莊子》“v.o.以.o”句及其變式。《東疆學刊》1990年第1期。

8.走向系統研究東北方言的第壹步。(合作)《漢語學習》1989年第3期。

9.談唐詩中的“何事”。《東疆學刊》1988年3期。

10.日本明治時期北京官話教科書研究的基本問題。《吉林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1期。

11.中國學者與日本明治時期北京官話教科書的刊行。(合作)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漢語教學動態與研究》2007年第3期。

12.19世紀朝鮮漢語教科書語言的幹擾。(合作)中國社科院《民族語文》2007年5期。

13. 日本漢語口語語法研究的先聲——讀1877年刊行的《支那文典》。北京大學《語言學論叢》第37輯,商務印書館2008年6月。

14.《滿洲土語研究》與20年世紀30年代東北方言。《東疆學刊》2010年第2期。

15.日本明治後期北京官話語法理論——《清語文典》。廈門大學國學院《國學集刊》第三輯,2011年3月。

16.倉石五四郎對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翻譯的意義。刁宴斌主編《黎錦熙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暨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10年5月。

17.《日本“軍用”東北方言教學意識——讀1933年(增訂版)<日滿會話>》。韓國漢陽大學《漢語方言研究論文集》,2010年4月。

18.清末民初北京官話語氣詞例釋(合作),《漢語學習》2011年第1期.

19.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古今考,《中華讀者報》2008年6月27日。

20.《馬氏文通》與廣池《中國文法》——清末中日漢語文言語法理論體系的建立。《廈門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

21.《晚清東北方言詞語考訂》(合作),《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第3期。

22.《清末民初北京口語詞匯及其漢語史價值》(合作),《廈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年第2期。又見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12年第7期。

23.《試論漢語史研究史評理論範疇》,《東疆學刊》2012年第1期。

24.《日本明治後期<支那語學>月刊傳播北京官話的歷史意義》,《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3期。

25.《漢語史研究系統要素視角理論範疇》,韓國中國言語文化學會《中國言語文化》創刊號,2012年2月。

26《日據初期臺灣閩南話會話課本教學和漢語史價值》(合作),《臺灣研究集刊》2012年第4期。

27..《日本明治後期北京官話語法教學理論---讀1905年版<清語文典>》,《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集刊》(第三輯),中華書局,2012年7月。

28.《東亞語言學視閾的漢語史研究》,《東疆學刊》2013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14年第1期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3年第6期)

29.《岡氏之中國文典》(1887):日本漢語文言語法體系初次構建,《復旦學報》2014年。

30漢語現代語言學理論體系的最初構建——日本《現代中國語學》(1908)的意義(同李遜合作)。《廈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年第1期 。

31朝鮮朝漢語官話質正制度考論(同張輝合作), 《古漢語研究》2014年第1期 。

32. 14世紀末至20世紀初東亞國際通語——漢語之應用(第二作者,同張輝合作),《延邊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 。

(三)古代禮儀制度及其它

1.退溪不諱言“詩以隨俗”解。東方詩話學會編《詩話學》第5、6輯合刊。韓國梨花社2004年10月。第三次東方詩話學國際學術會議(上海大學)。大會報告。

2.西周覲禮初探。《遯亨集——呂紹剛教授古稀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3.春秋聘問的衰變。《金景芳百年誕辰紀念文集》,2002.9.吉林大學出版社.

4.春秋朝覲的衰變。《東疆學刊》2002年第3期。

5.周代朝聘制度簡論。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年鑒》,2001年創刊號,商務印書館,2001年10月。

6.戰國時期朝聘制度的破壞。《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第4期。

7.退溪家禮“循俗”問題(韓文)。韓國《退溪學報》第107期,2000年12月。又收入(韓國)柳寧夏編選《退溪先生禮學論文集》(僅6篇),《退溪學報》別刷本。陶雲會社2001年7月發行。

8.略談西周會盟制度。《延邊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9.商代朝聘及其相關問題。《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1期。

10.晚清文人對朝鮮使臣“中華意識”的感知。日本創價大學《創大中國論集》第14輯,2011年3月。

11.《清客新話》:日本對馬藩尉探問清初“新知”——福建“漂海唐船”日記的意義。《廈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1期。又見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明清史》2013年第5期。

這其中包括少部分與他人合寫論文。還有其它已發表論文近20篇。論文發表後,或被轉載、論點摘編、引用、評述多次。 (壹) 專著

1.《音韻文獻與音韻學史》,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6月。被列為日本廣島大學文學部中國語史教科書,授課教授狩野充徳。

2.《周代朝聘制度研究》,專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書評《揭示周代朝聘制度》,見《光明日報》2006-07-04 。2006年9月獲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圖書獎(太原)。2007年11月獲福建省政府第7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歷史學3等獎. 2007年11月廈門市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臺灣《經學論叢》專門介紹。《清代朝覲制度研究》等幾十種著作引述.

3.《宋元吉安方音研究》,專著(與李紅合作),2008年6月,中華書局出版。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05年1月完成,2005年2月通過專家鑒定。日本《日本中國學會報》2009年介紹。2009年11月獲福建省政府第7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歷史學3等獎。劉曉南《宋代四川語音研究》等論著引述。

4.《中國歷代賓禮》,專著。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9月。幾十種著作引述。

5.《日本漢語音韻學史》,專著,商務印書館,2011年12月。日本語學會《日本語研究》、《古漢語研究》、《中華讀者報》、《中國社會科學報》、《辭書研究》、日本中國學研究會《日本中國學會報》(2012)等報刊均有述評。2013年10月12日獲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2等,中國語言學最高獎項,又獲福建省第10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2等獎。2013年12月。同時,獲廈門市第9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2等獎。張玉來、潘鈞、陳東輝、陳寧、耿軍等引用。

6.《漢語史研究理論範疇綱要》,專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列為博士生教科書。

7.《東亞視閾漢語史論》,專著,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

8.《日本明治時期北京官話課本語音研究》,專著,合作,商務印書館,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12年完成。鑒定等級為優秀.

9.《日本近現代漢語語法學史綱》,專著,商務印書館,2014年。

(二)編著

1.《漢語音韻學通論》,教材,編著,主編,列入國家級“十五”教材出版規劃(2002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被國內外多所大學列為研究生教科書或參考書。

2.《古代神童考錄》,編著(與陳家禎合作),延邊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

(三)編\校

1. 《音韻學論著指要與總目》(上、下,140萬字),主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月。日本權威的《日本中國學會報》2009年介紹,是國內外漢語音韻學論著目錄收羅最為全面的工具書。馮蒸列為學習漢語音韻學必讀書。

2. 《語言文字學論壇》(第壹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3.《古代漢語》,教材。合作編寫,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曾被吉林省八所大學中文系采用。

4.《對外漢語教學論著總目》(80萬字),主編(合作),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人民日報》海外版、》、《中華讀者報》等均有書評。

5. 《對外漢語教學論著指要》(70萬字),主編(合作),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人民日報》海外版、《中華讀者報》等均有書評。

6.《黌門鐘呂》,主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7.《韓非子》(譯註、校勘,3人合作),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3。

8.《後漢書》(譯註、校勘,3人合作),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6。

9.《全晉文》(點校,2人合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10.《日本漢語教科書匯刊(1912年前)》,主編,四十冊,中華書局,2013年。

11.朱熹口語文獻語言通考(四種,語音、詞匯、語法、修辭。合作),合作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

12.《中國歷代禮儀制度文化叢書》(五種,《中國歷代婚禮》、《中國歷代葬禮》、《中國歷代家禮》、《中國歷代賓禮》、《中國歷代祭禮》),第壹主編(與張黎明合作),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9月。臺灣義守大學列為通識課程教科書。幾十種著述引用。

13.《新編古代漢語》,國家級教材。合作編寫,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14.《大壹中文課堂》,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

15.《海洋文明與漢語語言文字書寫》,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16.《東亞漢語史書系》,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6月。

17.《黃典誠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主編(與葉寶奎教授合作),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10月。

18.《中國音韻學》(廈門大學與中國音韻學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

另有其它4種編著。這其中包括少部分與他人合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