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本是指膠州灣海口北側的海中小島,面積僅零點零壹二平方公裏,海拔十七公尺有余,北側距陸地壹華裏多(約720公尺)。清朝同治年版《即墨縣誌》卷壹“島嶼”條目中記載,“青島,縣西南百裏”。是說青島位於即墨縣城西南百裏的海中。在“山川脈絡圖”和“七鄉村莊圖”中都標註有這個海中島嶼。《膠澳誌》還明確地說,“青島,在青島灣內不足壹海裏”,以“山巖聳秀,林木蓊清”,故名青島。
從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古籍來看,明朝中葉已有青島名稱的記載,嘉靖刊《鄭開陽雜著》中已載有“青島”壹名。明萬歷六年(1578年)任即墨縣知縣的許鋌在《地方事宜議·海防》壹文中記有:“本縣東南濱海,即中國東界,望之了無津涯,惟島嶼羅峙其間。島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按膠州灣自唐宋以來已成為北方重要港口,尤其是宋代“元?三年(公元1088年)……乃置密州板橋市舶司”(見《宋史?食貨誌》),板橋鎮即現在膠州灣畔的膠州市。“市舶司”類似現在的海關和港口管理機構,掌管檢查出入海港的船舶,征收商稅,收購政府專賣品和管理外商等。板橋市舶司的建立,使膠州灣成為當時中國北方唯壹設有市舶司的貿易口岸,海運頻繁,所有貨船必經膠州灣海口方可到達板橋鎮。而青島位於膠州灣入海口重要航道的壹側,不可能沒有“青島”或青島的其他名稱,只是我們沒有見到記載罷了。
在出現“青島”名稱的同時,也出現了“青島口”的名稱。膠州灣內女姑口所立《重整舊規》碑文中明確記載了:“我即邑自前明許公奏請青島、女姑等口準行海運,於是百物鱗集、千艘雲屯,南北之貨即通,農商之利益普……”。許公就是許鋌。從明朝開始,“青島”這個地名開始從海中間逐漸移向陸地。青島北面的海灣稱為青島灣;灣邊的村莊稱為青島村;村南的小河稱為青島河;村東南的山稱為青島山。
“青島口”泛指青島左右的海灣,範圍約從現魯迅公園至團島壹帶的海岬。是“青島”這個地名,從海中向陸地過渡的名稱,它的內涵既包括海口也包括海邊的陸地。清同治版《即墨縣誌》的“海口圖”中已將“青島口”標註在陸地上。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清朝駐德公使許景澄在其《條陳海軍應辦事宜折》中說:“青島壹帶在煙臺未開口岸時,航海商泊,湊集頗盛,本非散地荒陬可比。”許景澄在得知西方列強覬覦膠州灣後,建議清廷在膠澳設防。同年,清廷派道員劉含芳、總兵瑯威理蒞膠察勘。劉含芳在《查勘膠州灣條陳》中說:“……膠州澳口,口東青島,高四十七、八丈,有市有關,地屬即墨,山脈來自嶗山。”明確說明,此時的青島已有市、有關,“市”,應該是集市貿易,“關”,是指收稅的海關。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六月,清廷決定在青島設防,調派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移駐青島,建總兵衙門於青島村旁,青島成為設防的重鎮。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即德國侵占的前半年多,青島口的商貿店鋪已達60余家:“除新近由即墨、平度、金口、海陽來此賃屋暫營者六家外,計車馬、旅店九,洪爐壹,成衣、估衣、雉發三,油坊、磨坊、染坊六,雜貨、竹席、瓷器店鋪七,藥鋪二,當鋪壹,織網、麻草、油簍、木材八,肉魚鹽鋪六,鞋帽、皮貨各壹,紗布綢店、廣洋雜貨店三,酒館、飯鋪九,醬園、豆腐坊各壹,糕點茶食三,計六十五家,”並進行大宗進出口貿易。“出口以披豬、花生、生油、豆油、豆餅、白蠟、青梨為最;進口以廣洋雜貨、細白棉布、棉紗、綢緞、糖、桐油、竹木材為多。”(見胡存約《海雲堂隨記》)。德國侵占前,青島絕不是壹個小漁村,而是壹個繁華的海疆重鎮。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十壹月,德國派兵侵占了青島,當時青島地區稱為膠澳。1898年3月6日,德國脅迫清政府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據日文《膠州灣》壹書記載,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借用原有的青島名稱命名膠州保護地的新市區為青島。這個新市區又分為青島、鮑島和埠頭等區,範圍也只有現市南區和市北區的壹部分,青島也只是整個膠澳中的壹塊地方。
1922年,中國從日本人手中收回了膠澳租借地,定名為“膠澳商埠”,同年十壹月先後頒布《膠澳商埠章程及青島市施行自治制令》,這是稱為“青島市”的最早記載。在《青島市施行市自治制令》中的第二條規定“青島市之區域以青島市街臺東鎮及臺西鎮之界址為區域”,第四條規定“青島市由膠澳商埠局直接監督之“。這個青島市也只是膠澳商埠的壹部分,並受膠澳商埠的監督。直到1929年,膠澳商埠局撤銷,原膠澳商埠的轄區被命名為青島特別市,從這時起,青島這個地名才代表了全市區。此後,盡管所轄範圍時有變遷,但青島市這個名稱壹直沿用至今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