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唐朝初年,書的價格已經沒有那麽離譜。但是窮人還是消費不起的。唐太宗時,朝廷為了鼓勵民間廣泛獻書,規定:“三管所少書,有進納者,全給千錢。”這裏的壹卷是指抄寫壹卷書(大概兩三千字)的價格是壹千文,大概是現在的2000多塊錢,真正的壹字壹金。道德經大概四五千字,得花人民幣四千多塊錢。
唐朝中後期隨著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和造紙術的普及,書本的價格也在急劇下降,唐開成三年,日本和尚圓仁在揚州書肆購買了壹部刻本《觀中疏》,***四卷,450文,每卷約合壹百文,相比唐初價格跌了9成。
所以古代確實是有賣書的地方的,然而書在早期是屬於奢侈品來著。交易量很少,鮮少有流通。書籍開始普及得是唐中後期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