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醜等著。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
孟子認為現實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後的標準,便是天。天表現於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夠修養,便能知天,達致天人合壹。孟子的“性善說”,主要發揮孔子“仁”的觀念。
擴展資料《孟子》壹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壹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
孟子簡介: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魯國鄒人(今山東鄒縣東南部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孫子)的門人(門人指學習於某人的弟子)。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
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武力的手段實現統壹。而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
百度百科-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