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華胥陵的考古發現

華胥陵的考古發現

考古發現已經證明,陜西藍田地區有130多萬年人類活動的歷史,是人類生息繁衍的搖籃。在華胥鎮附近,發現舊石器遺址數十處之多,新石器人類遺址20多處,這些都證明華胥鎮壹直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區域。所以傳說中的華胥古國遺址就在2013年的華胥鎮這個說法是可信的。至於華胥古國的社會狀況是什麽樣子,由於那個時代沒有文字,今天的人已經很難說清楚了。學者顧實先生在《華夏考源》中說過胥、雅、夏等古字相通,華胥就是華夏,可見華胥文化和我們幾千年的華夏文明關系極其密切。

有關華胥傳說流傳至今最有名的有:女媧補天、女媧造人、伏羲畫卦、伏羲女媧兄妹結婚延續人類和黃帝夢遊華胥國等。其中在民間廣泛傳播,而少見於古籍記載的是伏羲女媧兄妹結婚這個傳說。傳說華胥氏族的成員在壹次大水災中,遭受了滅頂之災,只有伏羲女媧兩兄妹,因為坐在葫蘆裏,被漂到了藍田臨潼交接的壹座山上,才幸免遇難。當他們看到這個世界就剩下他們兩個人,為了人類延續,結為夫妻。在結婚前,他們對天發誓說:若蒼天允許我們兄妹結為夫妻,繁衍人類,四山之煙聚而滾磨合。發完誓,他們兩個人把磨石推下溝去。這時只見四山之煙果然聚合,再看磨扇也緊緊的合在壹起,於是兩人結為夫妻。後人為了紀念伏羲、女媧結合,繁衍人類的功勞,就把他們所在的山叫磨合山,滾磨盤的溝叫磨盤溝,並在磨合山上修建了人種廟,後來因人種廟名字不雅,改稱仁宗廟。而且據壹些專家考證在壹些少數民族地區,也有類似的傳說故事,這就可以說明華胥不僅是漢族的祖先,而且很可能也是我國壹些少數民族的祖先。 而在黃帝夢遊華胥國的傳說中,則透露了更多的關於母系氏族時代,人們社會生活的壹些基本情況。《列子》中說,黃帝夢遊華胥國,華胥之人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好。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所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所利害,表明在母系氏族原始***產社會的壹種社會形態,部落成員間人人平等,沒有私人占有的嗜好等壹些情況,傳說黃帝在吸收了華胥國的壹些治國經驗後,經過二十八年的治理,達到了天下大治。至今華胥鎮保留有壹塊關於記載三皇功績的碑石,其中壹通碑石上,中間有華胥國三個大字,左邊有伏羲肇娠右邊有黃帝夢遊的字樣。

經過近十年的調研論證和史料搜集,華胥陵的真實性得到了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認可。2013年3月份,世界華人聯合會、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促進會、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中國史前文化研究院、黃陵基金會、藍田縣人民政府等10多家單位***同主辦了首次全球華人恭祭華胥氏大典,4萬多人參加了恭祭儀式。此後,對於華胥氏的研究和華胥陵的考古保護工作也已全面展開,它標誌著被人們遺忘了近百年的華夏始祖母華胥氏,重新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從文史材料中走向真實生活。 據介紹,參祭地點位於華胥陵所在地——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孟巖村。組委會負責人說,經過廣泛征集社會各界的意見,最後推選王西京、李繼和、向炳偉、王漢智、任超等10人為大典主祭人。他們分別來自文化、教育、醫療、房地產等領域,不但在各自領域為社會做出貢獻,還大力支持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與發展。

據本市多位專家學者考證,大規模祭祀華胥陵的活動自古延續,到民國初年因戰亂中斷。2006年,經藍田縣人民政府同意,恢復在每年農歷二月二這壹天恭祭人文元祖華胥氏。專家學者認為,華胥氏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母,是華夏之根、民族之母。華胥氏在中華先祖中的位置是:華胥氏生伏羲、女媧,伏羲、女媧生少典,少典生炎、黃二帝。

女媧補天的故事誰都知道,但很少有人知道女媧與伏羲的生母華胥氏曾生活在西安附近。隨著這壹史前文化的發掘和進壹步考證,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中又將增添壹筆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