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後部到底還有多少回,以及所謂“真本”中寶玉與湘雲結為“白首”伉儷的問題,我在前邊已經談過,我們現在來談後四十回的有關其它問題。?
壹、高鶚補作的否定?
《紅樓夢》後四十回的作者,俞平伯在他的《辨原本回目只有八十》回裏寫道:?
《紅樓夢》原書只有八十回,是曹雪芹做的;後面的四十回,是高鶚續的。這已是確定了的判斷,無可動搖。讀者只要壹看胡適之先生底《紅樓夢考證》,便可了然。?
(見《俞平伯論紅樓夢》92頁)?
俞平伯的這壹斷語並不僅僅是他個人的看法,實際上也是紅學界幾乎公認的壹個事實。這壹觀點不僅散見於周汝昌和其它壹些人的文章中,而且《紅樓夢》百二十回版本所署作者之名為“曹雪芹、高鶚著”也是這壹方面的說明。?
《紅樓夢》後四十回是高鶚所補,這壹觀點來源於胡適,而且後來繼續論證後四十回的作者是高鶚的各種論據也幾乎源於胡適的論據,所區別的不過是略有修補而已。?
胡適認為後四十回為高鶚所補的第壹條依據的:“《紅樓夢》最初只有八十回,直至乾隆五十六年以後始有百二十回的《紅樓夢》。這是無疑義的”(見《石頭記索隱·紅樓夢考證》100頁)。這壹句話的意思,不外乎是,在所謂高鶚所補的後四十回的程本出現以前,根本就沒有百二十回的《紅樓夢》。?
胡適第二條證據是,胡適在引用了俞樾的《小浮梅閑話》裏的“《船山詩草》有《贈高蘭墅鶚同年》壹首雲:‘艷情人自說《紅樓夢》。’註雲:‘《紅樓夢》八十回以後,俱蘭墅所補。’然則此書非出壹手。按鄉會試增五言八韻詩,始乾隆朝。而書中敘科場事已有詩,則其為高君所補,可證矣”(見同書103頁)。由此認為“張問陶的詩及註,此為最明白的證據”(見同書104頁)。?
胡適的第三條證據是:“程序說先得二十卷後又在鼓擔上得十余卷。此話便是作偽的鐵證,因為世間沒有這樣奇巧的事”(見同書105頁)。?
胡適的第四條證據是:“高鶚自己序,說得很含糊,字裏行間都使人生疑。大概他不願完全埋沒補作的苦心,故引言第六條說:‘是書開卷略誌數語,非雲弁首,實因殘缺有年,壹旦顛末畢具,大快人心;欣然題名,聊以記成書之幸。’因為高鶚不諱他補作的事,故張船山贈詩直說他補作後四十回的事”(同上)。?
胡適的第五條證據是後四十回與前八十回的內容不符(同上)。?
對於胡適的第壹條證據,這個是胡適的誤會。因為胡適並沒有看到另壹個歷史資料。據周春記載,他在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年)秋天,就有楊畹耕告訴他以重金購得壹百二十回《紅樓夢》。其文字如下:?
乾隆庚戌秋,楊畹耕語余曰:“雁隅以重價購抄本兩部:壹為《石頭記》八十回;壹為《紅樓夢》壹百廿回。微有異同,愛不釋手。監臨省試,必攜帶入圍,閩中傳為佳話。”時聞《紅樓夢》之名,而未得見也!?
(見周春《閱紅樓夢隨筆》)?
從這壹條材料來看,《紅樓夢》百二十回本並非起自程本的乾隆五十六年(1791),而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就已有抄本。由此可見胡適的第壹條證據不能成立。?
對於胡適的第二條證據,也即胡適和俞樾皆依據的張問陶直陳的“《紅樓夢》八十回以後,俱蘭墅所補”。我未見《船山詩草》和此壹詩及註的全文,我在此不敢信口開河。?
胡適的第五條證據,即前八十回與後四十回的內容情節有矛盾。對於這壹問題,我準備留作後邊再談。我現在想來談談胡適的第三條和第四條證據。?
胡適的這兩條證據來源於程偉元與高鶚作的序和七條“引言”。既然如此,我們不妨還是來抄壹點序文和摘錄人們常用的幾條“引言”。?
程偉元的序寫道:?
《石頭記》是此書原名,……好事者每傳抄壹部置廟市中,昂其值得數十金,可謂不脛而走者矣。然原本目錄壹百二十卷,今所藏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間有稱全部者,及檢閱仍只八十卷,讀者頗以為憾。不佞以是書既有百二十卷之目,豈無全壁?爰為竭力搜羅,自藏書家甚止故紙堆中,無不留心。數年以來,僅積二十余卷。壹日,偶於鼓擔上得十余卷,遂重價購之,欣然翻閱,見其前後起伏尚屬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細加厘揚,截長補短,抄成全部,復為鐫板,以公同好。《石頭記》全書至是始告成矣。……小泉程偉元識。?
高鶚的序寫道:?
予聞《紅樓夢》膾炙人口者,幾廿余年,然無全壁,無定本。向曾從友人借觀,竊以染指嘗鼎為憾。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過予,以其所購全書見示且曰:“此仆數年銖積寸累之苦心,將付剞劂,公同好。子閑且憊矣,盍分任之?”予以是書雖稗官野史之流,然而不謬於名教,欣然拜諾,正以波斯奴見寶為幸,遂襄其役。工即竣,並識端末,以告閱者。時乾隆辛亥冬至後五日鐵嶺高鶚敘,並書。?
“程乙本”“引言”中寫道:?
壹、是書前八十回,藏書家抄錄傳閱,幾三十年矣;今得後四十回,合成全壁。緣友人借抄爭睹者甚夥,抄錄固難,刊板亦需時日,姑集活字板刷印。因急欲公諸同好,故初印時不及細校,間有紕繆。今復聚集各原本,詳加校閱,改訂無訛。惟閱者諒之。?
壹、書中前八十回,抄本各家互異。今廣集校勘,準情酌理,補遺訂訛。其間或有增損數字處,意在便於披閱,非敢爭勝前人也。?
壹、書後四十回系就歷年所得,集腋成裘,更無他本可考,惟按其前後關照者略為修輯,使其有應接而無矛盾。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為厘定,且不欲盡掩其本來面目也。?
對於胡適認為程偉元序言中說的“先得二十余卷,後又在鼓擔上得十余卷。此話便是作偽的鐵證,因為世間沒有這樣奇巧的事”,我認為胡適的此話未免說得太絕了壹點,其所謂“鐵證”恐怕也無所謂“鐵”“不鐵”了。遠的例子我們不舉,我們就以胡適的又壹同人,也即認為後四十回為高鶚所補“無可動搖”的俞平伯為例為說明這壹問題。?
俞平伯在他的《紅樓夢辨》中“附”了這麽壹文,題為《<紅樓夢辨>稿之失而復得》,文中記述的是其內弟寫的文章。?
想起壹段往事,當年平伯以三個月的努力寫完他的《紅樓夢辨》,精神上壹輕松,興興頭頭地抱著壹捆紅格紙上謄寫清楚的稿子出門去看朋友,大概就是到出版商家去交稿。傍晚回家時,卻見他神情發愕,廢然若有所失,稿子丟了!原來是雇乘黃包車,把紙卷放在座上,下車時忘記拿,及至想起去追時車已揚長而去,有如斷線風箏無法尋找了。這可真夠別扭的。他夫妻倆木然相對,我姊懊惱欲涕;當時情景至今歷歷在目。無巧不成書,過了幾天,顧頡剛先生(記不很準了)來信了,報道他壹日在馬路上看見壹個收買舊貨的鼓兒擔上,赫然放著壹疊文稿,不免走進去瞧,原來卻是“大作”。他警喜之下,當然花了些小錢收買回來,於是失而復得,“完壁歸趙”了。看來,凡是《紅樓夢》有關的各著總要和鼓兒擔打壹番交道——高鶚的續書不是也說偶然從鼓兒擔上買得壹部殘稿嗎?我於是深有感焉。嗟夫!萬物得失之間,往往出於偶然;而偶然之壹得壹失,又往往牽系著人之命運。平伯及我姊之壹生,在很大程度上實與其《紅樓夢研究》密切相關;至於為禍為福,則殊難衡量,也不必深論。要之,平伯其人不待此書而傳,而此書本身則為必傳之作,是則可得而言者也。?
事隔六十余年,傾以此稿示平伯,得復書雲:“所述《紅辨》失稿往跡,不勝感慨;且已全然忘卻,若他人提出,我必壹口否定。文字甚佳;如褪色照片重加渲染,不亦快哉!稿子失而復得,有似塞翁故事,信乎,壹〓壹啄莫非前定也。垂老話舊,情味彌永;而前塵如夢,跡之愈覺迷糊,又不禁為之黯然矣。”?
若書於 年 月?
(見《俞平伯論紅樓夢》324~325頁)?
文字是抄得長了壹點,但從這裏可以說明壹個問題,世間往往有壹些超出人意料的“奇巧”之事,這倒並不是什麽迷信,它是壹種偶然巧合。俞事如此,我們為什麽就要肯定程序中所說的“後又在鼓擔得十余卷”為不可能呢?何況程偉元在竭力搜尋《紅樓夢》的各種抄本,又與顧頡剛的偶得又有不同。?
在引用了俞平伯的壹篇“附”文之後,我倒奇怪的事,為什麽俞平伯壹直對此隱而不談?為什麽不用此條來印證胡適的程序“奇巧”壹論呢?而且為什麽俞平伯對騤若復書中還雲“所述《紅辨》失稿往跡,不勝感慨;且已全然忘卻,若他人提出,我必壹口否定”呢?我真有些不明白。莫非俞平伯確實有些不願以俞之“矛”來擊胡、俞之“盾”了。?
至於胡適認為高鶚的序“說得很含糊,字裏行間都使人生疑”。這個我壹點都沒有看出來。?在這裏,我倒覺得人們雖然經常引用並論證了這幾條“引言”,但人們卻忽略了幾個問題。?人們的思維好像“程乙本”的“引言”裏說的,只有“前八十回”才“因急欲公諸同好,故初印時不及細校,間有紕繆”;即“前八十回”今再版印刷時,又“復聚集各原本,詳加校閱,改訂無訛”的。而後四十回好像僅僅是“系就歷年所得,集腋成裘,更無他本可考,惟按其前後關照者,略為修輯,使其有應接而無矛盾”而已。至於“引言”裏的後四十回“且不盡掩其本來面目”壹語,認為乃是壹句欺人之話。?
這是壹個方面。?
人們都註意到了“程甲本”和“程乙本”的排印時間只相差七十余天,但人們好像忽略了,在這七十余天,程高二個人,再加上雇用別人,對這幾百萬字(校閱,得幾種版本加起來校閱)究竟能否全部“詳加校閱”,並全部“改訂無訛”的問題。?
這又是壹個方面。?
對於以上所說的這兩個方面,壹、我認為程本第壹條“引言”裏所說的“程甲本”和“故初印時不及細校,間有紕繆”也包括後四十回在內,並不特指前八十回。二、我認為“今復集各原本”,也自然包括後四十回的原本。三、由於時間有限,版本龐雜,文字浩繁,“引言”裏所說的再版時“詳加校閱改訂無訛”壹語,僅僅指程高二人的態度而已,但實際上卻在七十余天絕對辦不到這壹點。四、我認為對於後四十回,程高二人在“引言”裏所說的“且不欲盡掩其本來面目”乃是壹句實話,並非欺人之語。?
“程乙本”在“引言”裏的話,程高二人說的是否是實情,還是如諸紅學家所說的乃是程高二人設的騙局,對於這壹問題,最好的說明就是“程乙本”與“程甲本”的文字異同對照。我認為沒有比這更好的辦法了。?
也就是說,如果後四十回乃是高鶚所補,程偉元和高鶚所寫的序並“引言”裏所陳述的情況乃是壹種偽托;那麽,“程乙本”的文字肯定比“程甲本”的文字要越改越好,而不會“程乙本”的文字越改越糟。?
對於這壹問題,我查對了“程乙本”和“程甲本”的第八十六回和八十七回。我準備用這兩回中的兩個版本的文字變異來說明這壹問題。?
在未查對以前,我先說明壹下,我這裏用的“程乙本”,乃是198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以“程乙本”為底本出版的《紅樓夢》版本;我這裏所用“程甲本”,乃是199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前八十回以“庚辰本”為底本,後四十回以“程甲本”為底本出版的《紅樓夢》版本。為註頁數方便,簡稱1981年的人文本為“程乙本”,簡稱1990年人文本為“程甲本”。?現在我們來校對壹下這壹問題。?
《紅樓夢》第八十六回:?
(壹)在此回林黛玉“解琴書”壹節文字裏,“程甲本”寫道:?
(寶玉)壹面瞧著黛玉看的那本書,書上的字壹個也不認得。有的象“芍”字,有的象“茫”字;也有壹個“大”字旁邊“九”字加上壹勾,中間又添個 “五”字;也有上頭“五”字“六”字又添壹個“木”字,底下又是壹個“五”字。?
(見“程甲本”1239頁)?
然而在這壹節文字上,“程乙本”卻將“中間又添個‘五’字”寫成:?
中間又添五個字。?
(見“程乙本”1133頁)?
對於這壹個“五個字”,還是“個‘五’字”的問題,林黛玉“解琴書”後邊還有這麽壹段文字。“程甲本”寫道:?
寶玉道:“我是個糊塗人,得教我那個‘大’字加壹勾,中間壹個 ‘五’字的。”黛玉笑道:“這個‘大’字‘九’字是用左手大拇指按琴上‘九徽’,這壹勾加‘五’字是右手鉤‘五弦’,並不是壹個字,乃是壹聲,是極容易的。……”?
(見“程甲本”1240頁)?
“程甲本”這壹節文字,“程乙本”全同。?
從壹段話裏我們可以看出:前壹段話裏的“程甲本”的“中間又添個 ‘五’字”為正確,而“程乙本”的“中間又添五個字”為錯誤。?
這是壹個問題。?
在這裏,還有另壹個問題,是正確的東西卻出在什麽“程乙本”“引言”裏所說的“不及細校,間有紕繆”的初版的“程甲本”裏;而錯誤的東西卻出在“今復聚集各原本,詳加校閱,改訂無訛”的再版的“程乙本”裏。?
難道這僅僅是壹種排版的偶而疏忽??
(二)在黛玉“解琴書”壹段裏,“程甲本”黛玉話裏有:?
“書上說:師曠鼓琴,能來風雷龍鳳。”?
(見“程甲本”1240頁)?
而“程乙本”卻寫成:?
“書上說:師曠教琴,能來風雷龍鳳。”?
(見“程乙本”1134頁)?
“程甲本”與“程乙本”這壹處文字,雖壹字之差,卻謬在千裏。“師曠鼓琴”來源於古典,“師曠教琴”卻無出處。
然而奇怪的是正確的東西又出自“不及細校”的初版的“程甲本”裏;錯誤的東西又出在“詳加校閱”的再版的“程乙本”裏。?
(三)在“受私賄老官翻案牘”壹節的知縣審問薛蟠壹段文字裏,“程甲本”寫道:?
知縣叫提薛蟠,問道:“妳與張三到底有什麽仇隙?畢竟是如何死的,實供上來。”薛蟠道:“求老太爺開恩,小的實沒打他。為他不肯換酒,故拿酒潑他,不想壹時失手,酒碗誤碰在他的腦袋上。小的即忙掩他的血,那裏知道再掩不住,血淌多了,過壹回就死了。前日屍場上怕太爺要打,所以說是拿碗砸他的。只求太爺開恩。”知縣便喝道:“好個糊塗東西!本縣問妳怎麽砸他的,妳便供說惱他不換酒才砸的,今日又供失手碰的。”?
(見“程甲本”1234~1235頁)?
這壹處文字,“程乙本”卻將“知縣叫提薛蟠”改為“知縣叫上薛蟠”,將“故拿酒潑他”改為“故拿酒潑地”,將“今日又供失手碰的”改為“今日又供失手砸的”(見1128~1129頁)。其它文字全同。?
對於這壹處文字,“程甲本”作為初版,“程乙本”作為再版,按理說應該愈改愈好,本應將“程甲本”中的“過了壹回就死了”改為“過了壹會就死了,”這樣方妥,誰知此處錯誤未改,卻更改了“程甲本”原來正確的東西。?
比如說“程甲本”中薛蟠說的“故拿酒潑他”壹語就很對,“程乙本”中薛蟠說的“故拿酒潑地”壹語就講不通。又比如說“程甲本”中知縣說的“今日又供是失手碰的”壹語用詞就很恰當,“程乙本”中知縣說的“今日又供是失手砸的”壹語用詞就不恰當。對於這壹問題,我想沒有必要多作解釋。?
就這壹處“程甲本”與“程乙本”文字的不同,也可以看出:為什麽正確的東西卻出現在“不及細校,間有紕繆”的初版的“程甲本”裏,而錯誤的東西卻又出現在“今復集各原本,詳加校閱,改訂無訛”的再版的“程乙本”裏。?
這也難道是再版排版的偶然疏忽??
《紅樓夢》第八十七回:?
(壹)在黛玉“感秋深撫琴悲往事”壹節裏,“程甲本”關於寶玉昔日送給黛玉的手帕的文字時寫成這樣:?
(黛玉)只見內中夾著個絹包兒。黛玉伸手拿起打開看時,卻是寶玉病時送來的舊手帕,自己題的詩,上面淚痕猶在。……這黛玉不看則已,看了時,也不說穿那壹件衣裳,手裏只拿著那兩方手帕,呆呆的看那舊詩。?
(見“程甲本”1248頁)?
而“程乙本”卻寫成:?
(黛玉)只見內中夾著個絹包兒。黛玉伸手拿起,打開看時,卻是寶玉病時送來舊絹子,自己題的詩,上面淚痕猶在。……黛玉……手裏只拿著那兩方手帕,呆呆的看那舊詩。?
(見“程乙本”1141頁)?
這裏不論“舊絹子”也好,“舊手帕”也好,反正是壹回事。但是“程甲本”卻用得很對;因為前後兩處皆用“手帕”壹詞。但“程乙本”卻不然,前壹句用“舊絹子”,後壹句用“手帕”,這在用詞稱謂方面來說就很不壹致。?
這又說明“程甲本”用對了,而“程乙本”用錯了。當然自然也反映出壹個問題來:為什麽正確的東西卻出在“不及細校,間有紕繆”的初版的“程甲本”裏,而錯誤的東西卻出在“今廣復集各原本,詳加校閱,改訂無訛”的再版“程乙本”裏。?
(二)此回寶玉、妙玉聽黛玉“撫琴”壹段文字裏,“程甲本”寫道:?
二人走至瀟湘館外,在山子石坐著靜聽,甚覺音調清切,只聽得低吟道:風蕭兮兮秋氣深,美人千裏兮獨沈吟。望故鄉兮何處,倚欄桿兮涕沾襟。?
歇了壹回,聽得又吟道:?
山迢超兮水長,照軒窗兮明月光。耿耿不寐兮銀河渺茫,羅衫怯怯兮風露涼。?
(見“程甲本”1252頁)?
而“程乙本”卻將“只聽見低吟道”寫成“只聽見低琴道”(見1149頁),而其它各個文字全部相同。?
我們從此處抄錄的“程甲本”文字和“程乙本”的文字對比來看,“程乙本”的“低琴道”的“琴”字乃壹誤字。?
正確的東西又出在初版的“程甲本”裏;錯誤的東西卻又出現在細加校對後的“程乙本”裏。?
這難道也是簡單的壹個再版“程乙本”的排字偶然失誤嗎??
三、此回末關於“棋譜”壹段文字裏,“程甲本”寫道:?
(惜春)又翻開那棋譜來,把孔融、王積薪等所著看了幾篇。內中“荷葉包蟹勢”、“黃鶯搏兔勢”都不出奇;“三十六回殺角勢”,壹時也難會難記;獨看到“八龍走馬”,覺得甚有意思。?
(見“程甲本”1255頁)?
而“程乙本”卻將“荷葉包蟹勢”寫成“茂葉包蟹勢”;將“八龍走馬”寫成“十龍走馬”。?
對此處的文字,我們暫不談“程甲本”文字對,還是“程乙本”文字對,但是可以說明,“程乙本”決沒有按“程甲本”文字簡單的抄襲。?
除此之外,還有這兩個章回中“程甲本”每每用“衣服”壹詞,而“程乙本”卻改寫成“衣裳,”;“程甲本”每每用“和”字,而“程乙本”每每改寫成“合”字。如“程甲本”黛玉叫雪雁將“小毛兒衣服晾晾”(見“程甲本”1248頁),“程乙本”卻改寫為將“小毛兒衣裳晾晾”(見“程乙本”1141頁)。如“程甲本”“黛玉道:‘妳們就把那湯和粥吃了罷’”(見“程甲本”1247頁),“程乙本”則改寫為“黛玉道:‘妳們就把那湯合粥吃了罷’”(見“程乙本”1140頁)。這樣例子屢見不鮮。?
例子就不舉了,我想有這些例子也夠說明問題了。?
“程甲本”是初版,“程乙本”是再版;而且據“程乙本”程高二人“引言”裏寫的,“程甲本”是“初印時不及細校,間有紕繆”,而“程乙本”卻是“復集各原本,詳加校閱,改訂無訛”的,那為什麽“程乙本”在這些問題上還不如“程甲本”呢?而且愈“改”愈“訛”呢??
這壹切到底為什麽??
而且這裏還有壹個重要的問題:以上這些“程乙本”上的部分錯誤文字雖異於“程甲本”初版;但它卻與“夢稿本”上的錯誤文字完全相同。?
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註意。?
對於“夢稿本”壹事,我在《版本問題》壹章裏已經申述過,也給大家復印了壹頁稿紙的復印件:它是壹個貨真價實的“稿本”。?
看來,在後四十回的版本問題上,“程甲本”、“程乙本”與“夢稿本”的關系問題上,只能是這麽壹個事實:?
(壹)“程甲本”的出版是以“夢稿本”為底本,程高在“引言”裏雖有“因急欲公諸同好,故初印時不及細校”,但它畢竟還是花費了壹定時光的,也即壹年多的光景。所以“程甲本”還是改正了“夢稿本”壹些錯誤的東西。如第八十六回黛玉“解琴書”中,“程甲本”將“夢稿本”的“又添五個字”校改為“又添個‘五’字”。又如第八十七回“撫琴悲往事”中,“程甲本”將“夢稿本”的“低琴道”校改為“低吟道”。?
(二)程高“引言”裏所說的“程乙本”企圖“詳加校閱,改訂無訛”和“且不欲盡掩其本來面目”的話是可信的。比如說第八十七回,“程甲本”在以“夢稿本”為底本排印時,很可能如同我們今天的《紅樓夢》版本校閱者壹樣,由於在“棋譜”中根本就查不到“十龍走馬”這壹棋勢,而“棋譜”卻有“八王走馬”這壹棋勢,所以程高二人在校閱此回時,依據“八王走馬”,保留“龍”字,更改了“十”字,將“十龍走馬”改寫為“八龍走馬”。但在再版“程乙本”時,為了恢復原“夢稿本”的“本來面目”,也仍然保留了“夢稿本”的“十龍走馬”這壹用語。所以就形成了“程乙本”、“夢稿本”和“程甲本”、在“十龍走馬”和“八龍走馬”用語上的區別。?
(三)在再版“程乙本”時,程高二人確實力圖恢復“夢稿本”的“本來面目”,所以有以“夢稿本”為底本,將“衣服”改為“衣裳”、將“和”字改為“合”字壹些異字出現。但是,在校改時,也由於時間倉促(僅七十余天),所以在再版“程乙本”時,卻留下了壹些完全與“夢稿本”文字相同的不應出現的文字錯誤復原。它就如我前邊說過的將“添個‘五’字”復原為“添五個字”,將“低吟道”復原為“低琴道”。?
以上是對《紅樓夢》八十六回、八十七回幾個版本文字變異的校對情況。由於我手中沒有“夢稿本”,我僅從胡文彬手中要來了八十六、八十七兩個章回復印件,所以也只能查對此兩回了。不過我想也足夠說明問題了。?
以上是“程甲本”“程乙本”、並結合“夢稿本”三個版本的八十六、八十七回文字變異的校對情況。?
綜如以上“程甲本”、“程乙本”、“夢稿本”三個版本文字變更的對比,我們將會發現“程本”程偉元和高鶚所寫的序言和“引言”中的話是完全可信的。即後四十回確實為程偉元歷年搜集所得;高鶚僅僅對後四十回作了壹些“改訂”。這裏根本不存在什麽後四十回為高鶚所補的問題;也根本不存在什麽“夢稿本”的“後四十回,其未改前的原文系從高氏壹個初稿本抄來,其刪改的文字則是據壹個高氏的修改本校改”(吳世昌的結論、抄自《初探》20頁)而來的問題。這裏只有壹個:就是初版“程甲本”後四十回,是以“夢稿本”為底本,並在“細加厘揚”,即更正了壹些錯別字和語病之後方刊行的版本;而“程乙本”後四十回,則是力圖恢復“夢稿本”原樣,而又用“夢稿本”從新對“程甲本”作以倉促修訂後才出現的復原版本。?
從以上的研究,我們應該得出這麽壹個結論:認為後四十回為高鶚所補是不真實的;大罵高鶚之詞也是沒有道理的;程偉元和高鶚對《紅樓夢》是有功的。當然,還有壹個問題是,程偉元與高鶚二人並不懂《紅樓夢》;若要真懂,恐怕程偉元,特別是高鶚絕對不敢如此賣勁的校刊並付印的《紅樓夢》的。所以程高二人對《紅樓夢》的貢獻也完全是出於壹種誤解,絕不是有意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