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說來也怪,潮汕人到廟宇供香,壹般不稱拜神,而是稱“拜老爺”。
潮人“拜老爺”和拜神是有區別的,只有到舊歷年末酬神時才叫“拜神”、“謝神”。
究其淵源,還必須從古籍的說法談起。
潮汕老百姓,自古以來信奉的神很多,村村都有神廟,尤其是平原較大的村莊和市鎮,神廟就更多了。
神廟中供奉的神偶,大多是木頭雕刻,大的比人體還要大,漆上金彩,小的只有壹兩尺甚至只有幾寸高,臉手和衣著都是油漆的。
神廟,潮俗統稱為“老爺宮”。
大的有廳殿天井,天井兩邊還有“龍虎”壁塑,檐角與廟脊還有各種圖案塑刻或嵌瓷龍鳳或鯉魚、人物、戲出等等裝飾。
小廟只有小屋寬,中有神龕供桌。
還有更小的只有壹個模型式的小宮,裏面置小型神偶,人在外面祈拜。
潮人信奉的神,有神話故事的神,有歷史人物的神,有與外地***通的神,也有地方特有的神,普遍信奉的廟神有:玄天上帝、天後聖母(又稱媽祖)、慈悲娘娘、註生娘娘、保生大帝、真君爺、七聖夫人、三義帝君(即劉備、關羽、張飛)、花公花媽、福德老爺(又稱土地爺、土地伯公、後土之神)、三山國王 (又稱王公、村裏的地頭神)、木坑聖王、風雨聖者、文昌爺、魁星爺、太子爺……潮州城還有顯赫的安濟聖王。
各行業也有各種神名,自設小神龕供奉。
解放後破除迷信,各廟神偶被焚毀,廟宇也作別用或拆除。
近十多年,壹些舊廟作為文物保護,重新修建,成為當地景點.
潮汕民間祀奉的神明不下百種,惟以土地神最為普及。
村社不論大小,必有土地神廟;營造墳墓,墓側必設“土地神位”小碑(或寫“福神”二字)。
這種土地神乃起始於古代的田社神、社稷神。
在潮汕農村還祀奉“三山國王”,把它視作最大的福神。
清代鄭昌時在《韓江聞見錄·三山國王》中說:“三山國王,潮之福神也。”這是潮地特有的也是最為崇奉的地方保護神;民間俗稱為“地頭爺”。
每逢村裏誰家死了人,子孫或家人必到地頭廟去報告,叫作“報地頭”。
土地神在城鎮居民中也受到普遍祀奉。
在不顯眼的墻旮旯處貼上壹張紅紙,寫著“地主神位”就算是神牌位。
每逢舊歷初壹、十五或民俗大節日,必焚香供奉祭品。
所謂老爺,原指舊時的官吏。
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五日:“前明時縉紳惟九卿稱老爺,詞林稱老爺,外任司道以上稱老爺,余止稱爺,鄉稱老爹而已。”清代四晶官以上稱大人,五品以下稱老爺。
舊時,豪紳亦稱為老爺,仆稱主亦為老爺。
潮汕的廟宇,俗稱老爺宮,所供的“老爺”,其實都是壹些歷史上或傳說中的有益於人民的官吏、名人。
這裏說的老爺,實際上是壹些在人民心目中有地位的人。
但由於歷經千百年的民間崇拜和神化,以及歷代統治者的喧染、利用,給祭拜老爺及其場所(老爺宮)披上了壹層神秘的面紗。
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很有必要對它進行考察和研究,揭開面紗,還其歷史本來面目。
壹、三山國王廟。
祀巾、明、獨三座山神。
最早的三山國王廟是揭西縣河婆鎮的霖田祖廟。
此外,潮汕各縣及我國臺灣地區、東南亞各國均有三山國王廟。
二、土地廟。
俗稱土地公廟,通稱福德祠,祭土地神。
民間相傳土地神是管理土地的神,即社神。
三、雨仙廟。
祀雨神。
相傳宋代有壹位神童孫道者,為民降雨除災,被尊為雨神。
揭東、潮安、潮陽、饒平等縣均有雨仙廟。
尤其是揭陽市揭東縣玉洛鎮的“風雨聖者廟”,因與南宋愛國詩人謝翺有關而更著名。
謝翺(1249-1295年),字臯羽,號唏發子,謚樂耕公。
他不僅是南宋壹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壹位抗元的民族英雄。
同時,他也是揭陽市乃至粵東地區20余萬謝姓居民的始祖。
謝翺原是福建省長溪人,其先祖謝邦彥是宋代著名詞人,其父謝鑰著有《春秋衍義》、《左氏辨證》傳於世。
宋度宗鹹淳二年(1266年),謝翺隨父移居臨安,時年17歲,已能詩善文,頗具聲譽。
宋度宗鹹淳十年(1274年)六月,元世祖下詔攻宋。
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七月,文天祥開府於南劍州(州治在今福建省南平市),號召四方起兵護宋。
謝翺激於愛國義憤,傾家貲,赴國難,率鄉勇投奔文天祥,並被任命為“諮事參軍”,其時謝翺27歲。
景炎二年(1277年),謝翺隨文天祥護送宋帝昺,乘船南下,進漳州,復梅縣,攻潮陽。
那時,隨軍而來的謝翺妻子毋氏已懷身孕,不久便在潮陽後江船中產下壹子,取名懷壺,字醉仙。
後在揭陽、海豐等地的戰鬥中,文天祥落入敵手,謝翺機智脫走,並潛回潮陽,尋得妻兒,隱居白土村,並暗中組織鄉勇待機組織抗元。
謝翺為使潮汕壹帶鄉民不忘宋國,激發抗元情緒,選擇農歷二月十六日--宋太祖誕辰日,舉行“長春節”活動。
為使元兵不起疑心,便隨口稱紀念“風雨聖者”。
現在,揭東縣玉滘鎮大滘村“風雨聖者廟”,就是當年謝翺倡導的熱愛故土、熱愛家鄉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的寄托和體現。
20世紀90年代,為紀念南宋愛國詩人謝翺,揭陽市謝翺研究工作小組決定,建“謝翺紀念堂”。
1995年11月7日,在揭陽市人民 *** 主持召開的揭陽市紀念南宋愛國詩人謝翺大會期間舉行了奠基儀式,來自祖國大陸、香港、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內外鄉親600多人出席。
座落在揭陽市東山區黃岐山紀澤湖畔的謝翺紀念堂第壹期工程於2001年4月8日落成揭幕。
四、天後宮。
祭天後聖母,系傳說中的保護航海平安的女神--林默娘。
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生於福建省莆田湄洲灣的壹個漁村。
其父林願是福建望族之壹,母王氏。
傳說林默娘出生時屋頂祥雲繚繞,生性聰慧,八歲讀書,過目成誦。
長大後能曉天文,習水性,多次搭救遇難船只。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農歷九月初九日在湄洲島峰頂上“仙化升天”,終年 27歲。
此後,人們紛紛傳說林默娘身披盛裝,飛翔海上,救助海上遇難的人,遂被尊為海上女神。
天後聖母廟遍布祖國東南沿海、臺灣、港澳等地。
潮汕各縣市均設有天後宮,較著名的有:媽嶼新老媽宮、樟林天後聖母宮等。
五、韓文公祠。
祭韓愈(?68~824年)。
韓愈,字退之,號昌黎,唐代文學家。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壹月,因諫迎佛骨而被憲宗皇帝貶為潮州刺史。
他刺潮八月,興學育才,政績卓著,而被潮人尊稱為“文公”。
潮人為了紀念他,把潮州的雙旗山改稱韓山,流經潮州全境的惡溪改稱韓江,相傳韓愈手植的橡木,人稱韓木。
潮州有昌黎路,揭陽有韓祠路,還有紀念性建築景韓亭、觀韓樓、仰韓閣、昌黎坊等。
除此之外,潮汕現有韓祠二處,壹是潮州韓文公祠,二是潮陽靈山寺西廡的韓祠。
臺灣西勢的內埔鄉也設有韓文公柯。
六、晏侯廟。
祭齊國大夫晏嬰。
該廟座落在澄海市蓮下鎮程洋崗村。
建於明萬歷丁未年(1607年)。
後歷經多次修復。
現廟門是民國十四年(1925年)修建的。
門額由該村文士蔡乃秋手書。
尤為寶貴的是,該廟內有牌坊壹座,為明萬歷年間建廟時建築,拜堂上書“作中流之砥柱”,為同治三年遺跡。
程洋崗晏侯廟是潮汕目前所能見到的唯壹壹座,省內外也甚為少見。
汕頭市蛇東的晏公廟是否也是祭晏嬰,已無據可考。
七、鳳嶺宮。
該廟位於澄海市蓮下鎮程洋崗鳳嶺之上,祭南粵王趙佗,同時供藥王孫思邈及東嶽大帝(商紂時的武成王黃飛虎)。
澄海地方誌稱,鳳嶺宮占地約六畝。
現該宮只留下殘跡。
祭南粵王的廟宇,潮汕也竟此壹家。
八、聖王祠。
祭陳元光。
陳元光(675~711年),字廷炬,號龍湖,河南光州固始人。
自幼聰穎,13歲已博通經書,喜韜略兵法,文武全才,為唐高宗壹代名將。
著有《吉光集》、《玉鈐記》、《龍湖集》,現只有《龍湖集》傳於世。
唐儀鳳二年(677年),年僅21歲的陳元光以鷹揚將軍代領父職,負責平定泉(州)、潮(州)的“蠻獠嘯亂”。
經過大小百余戰,俘獲萬計,嶺表以平。
自那以後,潮泉 20多年無戰亂,人物輻輳,文化漸開,帆船如雲,魚鹽成阜。
唐垂拱二年(686年)陳元光任漳州首任刺史,采取了壹系列保境安民、發展經濟、興教選才的措施,為漳州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貢獻,並對潮州的經濟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景雲二年(?11年),陳元光在壹次平定蠻寇在潮州作亂的戰鬥中犧牲,並被封為“豹韜衛鎮大將軍”,詔命立廟。
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又迫封為“開漳聖王”。
漳潮百姓為了紀念他,紛紛立廟建祠。
聖王廟主要集中漳、潮、臺壹帶。
潮汕地區主要有饒平“聖王祠”、南澳“聖王廟”等。
九、宋帝廟。
祭宋末二皇帝。
宋帝廟位於陸豐縣甲子鎮,又名進食亭。
廟甚為簡陋,有帷幔蒙帝像於中。
民間傳說求福消災甚靈。
相傳宋帝昺逃至潮汕乘船進入陸豐前夕,已有範姓者夜夢犬吠之聲,有貴人前來的先兆,故當宋臣護帝進入港口登岸進駐時,範、李、吳三姓爭相進食,當得知來者竟是宋帝時,都跪請恩賜。
其時宋帝的處境,實金口難開。
範氏要山,李氏要海,吳氏要沙壩,帝均點頭。
時至今日,當地還流傳著“範山、李海、吳沙壩”的俗語。
十、大忠祠。
祭民族英雄文天祥(1236~1283年)。
南宋朝臣、大文學家、詩人。
祭文天祥的廟宇有潮陽東山大忠祠、海門蓮花峰忠賢祠。
十壹、陸公祠。
祭南宋丞相陸秀夫(1236~1279年)。
該廟宇有潮州韓山陸公柯、南澳縣城城隍廟左側的“陸、張二忠祠”。
十二、陳元帥廟。
祭陳吊眼。
陳系福建省漳州白葉鄉人,漢族,畬族人民起義領袖。
饒平縣新圩鎮四百嶺山南麓的長彬村前,有陳元帥廟。
澄海市蓮下鎮程洋崗村有陳吊王寨遺址和祭拜廟宇。
十三、龍尾爺廟。
祭虱母仙何野雲。
何系元末明初人,扶陳友諒與朱元璋爭雄。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陳友諒與朱元璋激戰於鄱陽湖(今江西境內),在九江中箭身亡。
失敗後,何野雲心灰意冷,從江西徒步至潮陽縣,經常為人看病、相風水、蔔卦,在民間頗有影響。
死後,人民立廟紀念他。
潮汕祭何野雲的廟宇達20余座,主要有:潮陽貴嶼何仙陵、潮陽仙湖福天宮、揭西黃山王公廟、汕頭岐山古廟等。
十四、三保公廟。
祭航海家鄭和(1371~1435年)。
該廟位於南澳縣深澳古城東門外。
鄭和系明朝宦官,原名文和, *** ,小字三保,故稱三保公。
十五、周王二公廟。
祭清廣東巡撫王來任、兩廣總督周有德。
清康熙年間,清廷為斷絕臺灣鄭經部隊的糧草接濟,曾強迫祖國東南沿海居民內遷,人民流離失所。
周、王二公為沿海居民展復回鄉、光復民生做了不少工作,深受沿海人民擁戴。
惠來縣沿海人民為了紀念周、王二公,修廟宇20余座。
其中,較有影響的是隆江鎮龍溪河畔的巡撫總督廟。
十六、鸛巢古廟。
祭陳堯佐(963~1044年)。
陳系北宋宰相。
宋鹹平二年(999年),以開封府推官轉任潮州通判二年。
在潮期間,他修孔廟,建韓吏部祠,率州民之秀者就學。
時鱷魚肆虐,張氏子為所吃,堯佐命吏往捕,以百夫曳之出,烹諸市,作《戮鱷魚文》。
潮人為了紀念有功於民的陳堯佐,特修廟紀念。
現存紀念廟宇有鸛巢古廟,規模較大。
十七、馬安廟。
祭明揭陽縣令馮元飈的都頭馬安。
馬安因緝拿強盜,因公殉職。
馮縣令在其殉職的揭陽縣馬鞍山上建廟祭拜。
十八、將軍廟。
祭壹未知名將軍。
鷗汀寨內的將軍廟祭的是唐二晶將軍,也不知其真實姓名。
據傳,古時該將軍在現汕頭埠壹帶沿海剿海寇而船沈身亡。
現汕頭內充公等地可見將軍廟多座。
十九、關帝廟。
祭關羽(?~219年)。
關羽,字雲長,三國時蜀漢大將,以忠、義、勇、信而著稱。
潮汕的關帝廟遍布各地,又有武廟、武帝廟等名稱。
現在壹般的生意人及商鋪都祭關公。
二十、孔廟。
祭孔夫子。
孔廟又名文廟、學宮。
潮汕較著名的有揭陽學宮、潮州學宮、普寧孔廟等。
舊時,學童念書必拜孔子爺,學堂必設孔聖靈座。
二十壹、城隍廟。
祭城隍公。
城隍被視為古代城鎮保護神。
有縣必有城,有城必有城隍廟,但潮汕九縣十城隍。
舊時揭陽縣除縣城有城隍廟外,棉湖鎮也有壹城隍廟。
潮人視城隍老爺為護城神、保國愛民的好官的化身和陰間公正的判官。
潮汕的城隍廟,揭陽城隍為之最。
二十二、雙忠廟。
祭張巡、許遠二將軍。
張、許二將軍是唐至德二年(?57年)為平息安祿山之亂而戰死的忠勇將軍。
潮汕的雙忠廟,又稱祖廟、雙忠行祠、雙忠銅輥祠等。
二十三、真君廟。
祭晉朝名醫吳猛、許遜和北宋名醫吳騎。
吳猛,生於三國吳末,江西豫郡西安縣人。
他自幼便是壹位出了名的孝子,後雲遊求師,道法精深,醫術高明,能起死回生,為民除害,深得人民愛戴。
許遜,是吳猛的弟子,生於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年)。
相傳,其母親夢神鳥送下神珠,吞下懷孕而生下許遜。
遜未足月,已聰敏異常,過目成誦,無師自通。
後師吳猛,再師王朔、女仙諶母,取得列名上清的資格。
潮汕的這類廟宇也稱煉丹古廟、靈濟宮、感天大帝廟、英靈古廟、慈濟古廟等。
二十四、玄天上帝廟。
祭玄天上帝。
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上的二十八個星座稱為“二十八宿”,並將它們分為四組,稱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同為道教的護法神。
後來,玄武被說成是奉玉帝之命鎮守北方的統帥,封為上帝。
潮汕各地稱這類廟宇為玄帝古廟、真武官、北帝廟、元山古廟、玄真廟、永昌古廟、真武古廟、夏祉古廟。
二十五、伯爺公廟。
祭伯益公,也稱伯爺公。
伯益系夏朝大禹帝時的大功臣,助大禹治水有功。
按潮汕人的說法,伯益公主持開山劈路,制服了老虎。
故有“伯公無點頭,老虎唔敢食人”的說法。
潮汕各地,伯公廟很多,如伯爺公廟、威靈古廟等均屬。
另外,潮汕還有專門祭大禹的水仙廟。
但不知何故,潮汕的伯爺公廟比水仙廟多,祭伯益比祭大禹多。
這種特殊的社會、人文現象,值得研究。
二十六、東嶽廟。
祭東嶽山神。
東嶽是泰LU主峰玉皇頂的封號,也被詔封為“東嶽天齊仁聖帝”。
世人稱,東嶽大帝“掌管人間生死貴賤,主召人魂修短之陰曹冥府君。”潮汕東嶽廟有潮陽,饒平二處。
二十七、宋太祖廟。
祭宋太祖趙匡胤。
該廟位於饒平縣三饒鎮河口鄉後埔。
二十八、神農廟。
祭神農氏,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
潮汕的神農廟,也叫先農壇。
二十九、文昌祠。
也叫文昌閣。
祭主宰功名、祿位之神。
澄海神山、普寧縣洪陽鎮、惠來縣城均有文昌祠、文昌閣。
三十、木坑聖王廟。
祭介子推。
春秋戰國時期,介子推忠誠主子重耳,有“割股啖君”的傳說。
潮汕地區的木坑古廟、金砂冢廟、南樓古廟、介公古廟等,均屬這壹類。
三十壹、呂祖廟。
也叫仙師公廟。
祭呂洞賓,傳說中的八仙之壹。
呂?同賓,本名瓊,字伯玉,亦名紹先,出家後才改名巖,字洞賓。
俗語說:“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呂洞賓成為 *** 世間、普渡眾生的神仙的代稱。
此外,潮汕還有同時祭呂洞賓、李鐵拐二仙的龍砂古廟,祭李鐵拐的仙爺廟等。
三十二、字祖聖廟。
祭字祖倉頡。
位於揭西縣金和鎮的蜈蚣嶺。
三十三、南海聖王廟。
祭海神。
因潮汕臨海,古代沒有預報天氣的設備,只有寄托於神仙,求海神保佑,屬自然崇拜。
潮汕沿海的聖王廟、龍王廟等均屬。
三十四、雷神廟。
祭雷神,屬於對雷電自然天象的崇拜。
除此之外,還有天公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