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統治者對關羽的崇拜,早在關外就開始了。崇德八年(1**3年),方便盛京(今沈陽)建立關帝廟。皇太極還親自賜了壹塊“永義”的牌匾,並決定“官至老而賜香。”入關後沿襲了明朝向關廟祭祀的做法。封帝與民祭相結合的關崇拜起源於宋代,發展於元明中期,盛行於明末清初。明末人劉東曰:“關羽祀於京畿,擊鼓鳴鐘,年增月增。”據萬歷人統計,僅宛平縣就有51座關帝廟。當時北京內外都屬於大興、宛平兩縣。加上大興縣的關帝廟,明末北京城內外的關帝廟總數“至少接近100座”。順治九年(1652),關羽被封為“忠義的神武關勝皇帝”。雍正年間,關羽的父親和祖先被封為三代公爵,他下令“天下郡縣軍民護衛,春秋二祭如文廟禮制,祭祀太烈。”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關帝歷代尊崇,國家王朝尤尊之”而封為“忠義神武陵佑關勝大帝”。同時規定,悼詞由翰林院書寫,祭品由太常殿準備,官殿座位數由工部制定。還特批地安門外關帝廟的正殿和門樓瓦改為純黃色琉球,與孔廟保持壹致。嘉慶十九年(1814),清廷在平定了首都和河南滑縣的起義後,以“再三致敬關帝精神”和“授滑縣寺禦書碑以濟民助民”為題,增加了“勇”字。鹹豐二年(1852)加“護國”,次年“護民”,第六年(1856),第七年(1857)。到光緒五年(1879),清政府對關羽的封號增加到22個字,統稱為“忠義、神武精神、擁軍、勇威、示民至誠、綏靖、褒揚宣德關勝大帝”。據統計,全國50個府、州、縣、鄉共有關帝廟480多座。據臺灣省1930統計,關帝廟有150座。此外,還有供奉劉、關、張的三義祠12座,霸州三義祠14座,冀州三義祠3座。光緒《懷來縣誌》說:“其外無村廟。”鹹豐《銀安縣誌》說:“無數人在村中。"乾隆《寶雞縣誌》說:甚至有"壹村兩廟"。光緒《海門堂圖》說:“關帝廟私祀,無處不在”。光緒《蘭溪縣誌》載:關帝廟“有多鄉”。乾隆《萬全縣誌》說:“設祭之人,不備。”光緒的《長治縣誌》說:“鄉鎮之關帝皆拜”。光緒《長汀縣誌》說:“關帝廟,每鄉每坊,難以數計。"同治《祁陽縣誌》說:"在鄉鎮,供奉關、月兒生的地方很多,或專或兼,但祠廟不詳。“同治《貴陽直隸州誌》說:“各地百姓拜關帝廟。“道光《澄江府誌》說:“各村皆建(關帝廟)以供祭祀。“可見關羽信仰的普及已經觸及到了縣級以下的鄉鎮,這在明清以來的封建國家中是很少見的。關於修建寺廟的時間,以山東威縣為例,該縣共有27座寺廟,其中每年可考15座,宋代1座,元代1座,明代8座,清代5座。通州(今北京通縣)現有建築21座,其中壹座建於元二年(1329),四座為明代,其余為清代。《束鹿縣誌》中有7座寺廟,除1為清代所建。其他6座寺廟中,1座建於明朝弘治十三年(1,500),萬歷兩座,崇禎三座。《廣東星雨縣誌》中有四座明建寺廟,最早建於鄭德九年(1514年),其余三座建於崇禎年間,壹座建於乾隆二年(177年)。在浙江省蘭溪縣,有壹座關帝廟建於宋紹興時期,另外四座建於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