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桃花夫人息媯傳奇

桃花夫人息媯傳奇

唐代詩人崔護僅憑壹首詩《題都城南莊》聞名後世: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自此以後,千百年來“人面桃花”壹直讓人浮想聯翩。

後來明代大才子唐伯虎因此也寫了壹首桃花詩 :“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甚至後來連男子有了女人緣也叫來了“桃花運”。

文人雅士總喜歡把美女比作桃花,是因為他們心中沈澱的美女形象和桃花壹樣:美得樸實,香得淡雅,清新脫俗,不隔塵寰,讓人流連顧盼。其實, 我國歷史上還真有壹位桃花夫人,她就是春秋四大美女之壹的息媯(gui)。

息媯是春秋時期是陳國(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的公主,本來姓媯,因她父親陳莊公將她許配給當時壹個小國息國的國君——息侯,所以人們叫她 “息媯”或“息夫人” 。史書上記載息媯艷若桃花,春日綻放的桃花有多美,她就有多美,所謂“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

後人稱贊她 :“桃花夫人好顏色,月中飛出雲中得。新感恩仍舊感恩,壹傾城矣再傾國。” 關於息媯為什麽被稱作“桃花夫人”?傳說她出生在深秋,卻引來滿園桃花盛開,姹紫嫣紅;接著出現百鳥朝鳳,而且她出生時額上帶著桃花胎記,宛如桃花女神轉世;再加之她謝世後埋葬地桃花遍野,所以被稱為“桃花夫人”。

可是陳國智者卻預言:她的到來讓 秋日桃花大盛,淆亂時序、幹擾天和,實屬不祥之兆, 會引來生靈塗炭。所以她雖貴為如花似玉的公主,卻從小就被迫遠離王宮,由乳娘帶著撫養長大,盡管她成年後出落得 “目如秋水,臉似桃花,修短適中,舉動生態” ,後來的息媯卻壹輩子的曲折遭遇和命途多舛也似乎印證了這種預測不全是子虛烏有的巫言迷信。

公元前684年,面如桃花、容顏絕代的息媯被他父親遠嫁給了息國的息侯,因婚嫁的路途遙遠,再加之姐妹情深,息媯在出嫁的路上自然而然路過探望姐姐 蔡媯(蔡國國君蔡哀侯夫人)。不懷好意的蔡哀侯說:“吾姨至此,豈可不壹相見?”, 於是姐夫蔡哀侯過分熱情地接待了美若天仙的小姨子息媯。

關於這次接待,微言大義的《左傳》只用了六個字描述, “止而見之,弗賓” 。也就是蔡哀侯很不老實,見息夫人貌美如花,就當著夫人蔡媯的面對小姨子上下其手,輕薄調戲,被拒斥了。這在禮制治天下的周天子春秋時期當然是很輕佻和違背人倫的舉動。

被戴了半頂綠帽子的息侯知道後義憤填膺 ,但是因息國相對弱小,怯懦的息侯不敢和蔡國PK單挑,他想起強大的鄰居楚國壹向是恣肆蠻荊,就決定假手楚國報辱妻之恨。 “伐我,吾求救於蔡而伐之”, 意思是“請楚國先發兵假裝進攻我們息國,由於蔡、息兩國連襟的親戚關系,我就向蔡國求救。蔡國壹出兵,楚王您就可以幫我狠狠教訓下蔡哀侯這個畜生!”

這是病急亂投醫的火中取栗之舉,自古至今小國企圖挑撥、調動大國最後基本上都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那個時代的息國、今天的新加坡都是如此。當時在位的楚文王熊貲樂得順水推舟,借機揚威諸侯,於是依計而行,裝模作樣地攻打息國卻用重兵對付傻乎乎地救息的蔡軍,在莘地(今河南汝南縣境)把蔡國軍隊打得大敗並活捉了蔡哀侯。

被俘虜的蔡哀侯知道自己被俘是息侯“借刀殺人”之計,十分憤恨,就在楚文王面前口吐蓮花,描述息媯的絕世姿容: 天下無雙,目如秋水,荷粉露垂,杏花含煙,國色天香,無與倫比雲雲 。楚文王和蔡哀侯壹樣是色中餓鬼,心動不已。

公元前680年,楚文王以“盟友”的姿態領兵與息國會盟,息侯盛宴招待,文王以救息前功要求息媯作陪。雖然這個與禮制不合,但息侯沒有拒絕,忍辱叫息媯出來敬酒。讓息侯沒有想到的是,他前腳坑了蔡哀侯,後腳蔡哀侯就如法炮制慫恿楚文王來掠妻奪地。

息媯出場了,執壺獻酒,不卑不亢,不言不笑,如海中沈著的黑色暗礁;楚文王卻是剃頭挑子——壹頭熱,被她的曠世美色所驚艷。獻酒畢,息媯冷著臉退下去了。

以楚國壹向“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的行事做派,後面的結果可想而知,次日酒宴中楚文王故意席間找茬,勃然大怒,現場將息侯拿下,壹夕之間幹脆從地圖上抹掉息國。

桃花夫人在內宮聽說了楚王突然翻臉強行拘禁息侯, 哀嘆道:“引虎入室,吾自取也! ”於是徑奔後花園,欲投井全節,不料被尾隨而至的楚將鬥丹搶前壹步攔住,拉住她的衣裙說: “夫人不欲全息侯之命乎?何為夫婦俱死?”

息媯無可奈何。楚文王趁機以好言撫慰,並承諾只要息媯嫁給他,就不殺息侯不斬息祀,於是楚王在軍中就地強納息媯為楚文王夫人,自此歷史上把 桃花夫人的稱呼從息夫人改稱為楚夫人或文夫人。

息媯這個看似弱女子的壹個出場,壹個眼神,就決定了息國和她那可憐丈夫的命運,息侯屈辱地當了楚國都城的守門小吏才勉強茍活下來。息媯在楚宮中備受寵愛,楚文王在楚國別都穰邑(今河南省鄧州市西南隅)建造壹座紫金山,並開鑿了桃花洞。山頂古柏森森,山腳亭臺樓榭,泉水潺孱穿行青山綠水,楚文王造這種人間仙境來刻意討好息媯。

雖然危難時刻,息夫人以壹己之身保全了丈夫息侯的性命和息國百姓免遭塗炭,但是她拒絕以色侍人。盡管息媯入楚宮三年,為楚文王生下了兩個兒子: 楚堵敖(熊艱)和楚成王(熊惲),但卻始終“看花滿眼淚,不***楚王言。”

楚文王十分納悶,反復刨根究底,息媯萬般無奈,才淚流滿面地哀告:“吾壹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言之鑿鑿,哀艷淒絕而又滿含沈郁隱忍的恨意。

似乎在控訴:始作俑者就死蔡哀侯和妳楚文王啊!妳們就是壹切不幸的起因。楚文王於己無話可說,但是他有壹件事可以做,就是為夫人報仇再次攻打蔡國並繼續扣留蔡哀侯,直至他被軟禁9年後去世。

息媯身嫁楚文王含垢忍辱,卻心系息侯和故國 。她雖然對楚文王不假辭色、寡淡自尊,但是不妨礙她除了絕色外還展示出卓越的政治眼光和高超治國才能。息、楚兩國的先後歷練讓息媯愈加精進,成為楚文王的賢內助。休養生息、儲備重臣、重視教化、嚴治後宮等建議相繼被文王采納。

承接楚武王“大啟群蠻”雄風,楚文王時期,滅蕭國、鄧國、絞國、權國、羅國、申國等國,公園前306年,滅越國。通過戰爭,楚國先後吞並了數十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並逐步成為春秋時期中國南方的主要強國之壹,楚文王也成為楚國歷史上大有作為的壹代明君。

相傳在壹個秋風送爽,桂子飄香的季節,楚文王興高采烈地去雲夢大澤打獵,預計兩三天後才能回宮。息媯趁此機會,悄悄地跑到城門口私會自己的先夫息侯,兩人見面相泣而訴,恍同隔世,息夫人邊哭邊說: “妾在楚宮,忍辱偷生,初則為保全大王性命,繼則為想見大王壹面,如今心願已了,死也瞑目。”

息侯肝腸寸斷,安慰息夫人:“蒼天見憐,必有重聚之日,我甘任守城小吏,還不是等待團圓的機會麽!”息夫人認為與其忍辱蒙垢地偷生茍活,不如慷慨地壹了百了,於是奮力朝城墻撞去,息侯阻攔不及,眼看自己的妻子香消玉殞。

息侯大慟,頓時萬念俱灰,為報答息夫人的深情,也撞死在城下。正所謂 “乃為泉下骨,不作楚王嬪。楚王寵莫盛,息君情更深。”。

楚文王狩獵回來,聽說此事,黯然神傷。有感於二人的純情,竟也以諸侯之禮將息侯與息夫人合葬在城外的桃花山上。後人在山麓建祠紀念,四時奉祀,稱為“桃花夫人廟”或“桃花廟”。

唐代風流才子、大詩人杜牧曾任黃州刺史(當時管轄黃岡、麻城、黃陂三縣)遊覽過木蘭山,途經桃花夫人廟時,曾到廟中憑吊,並題有壹詩《題桃花夫人廟》: “細腰宮裏露桃新,脈脈無言度幾春;畢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谷墜樓人;息亡身入楚王家,回看春風壹面花;感舊不言常掩淚,只應翻恨有榮華。”

這首詩溫柔敦厚地道出了千古艱難唯壹死的況味。壹個嬌弱的女子,要保全自己丈夫的性命,就只有含垢忍辱地面對殘酷的現實。而三年不言不語,就是對眼前的壹切做了堅忍果敢的挑戰與抗爭。

當然息媯與息侯雙雙殉情只是依照其心系前夫的情感邏輯衍生的壹段傳奇。真實歷史不是這樣的,楚文王死後,息夫人還活著,所以她不可能死在楚文王之前。正史記載楚文王死後,息媯還傾力輔佐過楚堵敖熊艱(楚殤王)、太子熊惲(楚成王)。楚文王死後的12年間,這個被掠奪的紅顏,以未亡人自居的女子,悉心撫養兩個孩子熊艱和熊惲,抵制著文王弟弟子元的誘惑,最後扶助兒子成就了霸業。

當時楚國內亂激烈,兩個兒子又骨肉相殘;而王叔令尹子元控制宮廷,子元依仗著是楚文王的兄弟,垂涎其寡嫂桃花夫人的姿色,欲行篡權奪嫂逆謀。狂妄恣肆,放縱淫蕩。

子元為誘惑息媯,竟在寡嫂居住的宮室旁修建了自己的官邸,在裏面搖鈴鐺、跳萬舞。桃花夫人被他打擾得寢食難安,大義淩然地指斥子元:“先王演奏萬舞,是為了煉軍拓土,令尹不思進取中原,反而在未亡人面前作態,不是很離譜嗎?”這話傳到子元耳中,為了取悅桃花夫人,他興兵討伐鄭國,結果無功而返。

隨著後來的楚成王年歲漸長,子元篡位心更迫切,私結黨羽,把持宮掖。公園前664年,子元又乘桃花夫人生病之機,甚至公然住進王宮,百般挑逗。老臣鬥廉(字射師)進宮勸說,反被其拘禁。

息媯當機立斷,密詔鬥子文(又名鬥谷於菟)入宮靖難,鬥班隨父參戰,身先士卒,搏鬥中殺死子元,解救出射師鬥廉和桃花夫人,粉碎了子元篡國奪嫂的陰謀,內外夾攻,鏟除兇頑,穩定了楚國朝政,平定了長達八年的“子元之亂”。

自此息媯幼子熊惲鞏固了王位,成為後來大名鼎鼎的楚成王。 成王雄才大略,曾盟齊桓公於召陵,會諸侯於牡丘,伐鄭於許,敗宋於泓, “以方城為城,以漢水為池”,稱霸南天,不可壹世 。而息媯卻隱沒於硝煙之後,成為楚宮裏壹縷先王的余音,但她看著著自己的兒子走上強盛楚國的道路。

在這個過程中息媯 除逆安邦,重外交、選賢才、赦天下、勸農桑,大膽改革,最後還政於君 ,為楚成王及後世楚王奠定了雄霸中原的基礎。

息媯壹輩子芳華絕世,命運淒婉多變,跟他密切接觸過的至少 三個國君蔡哀侯、息侯和楚殤王(還不包括壹個國君楚文王的親弟弟——令尹子元 )都不得善終,所以歷史上有人說她是 “紅顏禍水”,所謂的美色亡三國。 其實她不但不以美色惑人,而且倡導女性自立。

在息媯輔佐楚文王、楚殤王、楚成王三代楚王期間,促進中原與楚國兩種文化的交流融合,她獨有的與蔡侯、息侯、楚文王虛實相映的三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愫,讓宋之問、王維、杜牧、劉長卿……等無數名家都曾為這桃花般動人、命如桃花之薄的女子賦詩。

桃花夫人也就成了歷史上盡人皆知的薄命紅顏。她建立壹身赴難、勸課農桑、推崇新政、輔幼稱霸的四項歷史功勛將永載史冊。

桃花夫人息媯的事跡,《左傳》、《史記》等書中都有記載。民間至今還流傳著她的許多故事。在河南的土地上,息夫人所經之處都建廟立碑, 被尊為“平安神”, 桃花夫人如今依然是河南省信陽市息縣的地域形象名片。

桃花夫人的遺跡在古楚國的核心區域之壹今湖北武漢市黃陂區近郊也多有留存。北京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繆鉞選註的《杜牧詩選》,還有山西古籍出版社張厚余解評的《杜牧集》中,在《題桃花夫人廟原註:即息夫人》的註解“桃花夫人廟”詞條中,都有: “湖北黃陂縣(今武漢市黃陂區)東三十裏有桃花夫人廟,祭祀息夫人”壹語。

《黃陂縣誌》記載:唐武宗會昌三年(即杜牧黃州刺史上任的第二年),杜牧曾遊覽黃陂木蘭山,並在木蘭廟前題詩,也到過桃花夫人廟,睹物生情,感觸萬千,才寫下了本文前述《題桃花夫人廟》詩。

黃陂區木蘭山千尺峰玉皇閣內供奉的玉皇大帝的神像,其身旁的侍女之壹就有桃花夫人的神像。 據傳武漢市黃陂區北蔡店鄉清涼寨山麓南坡有壹片古桃林,連延成片,疑似傳說中的桃花夫人和息侯雙雙殉情之所。

所謂“人生終究壹死而已。生離於地上,豈如死歸於地下哉?”,活著不能做比翼鳥,就到地下做連理枝吧!

歡迎交流、分享 ? 敬請關註“山色歸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