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犒賞功臣,每位開國的君主手下都會有壹些功勞比較大的臣子,冊封爵位主要就是為了犒勞他們。
第二,安撫作用,壹般能獲得爵位的人不是皇親國戚就是勞苦功高的臣子,這些人往往很有勢力,冊封爵位也是為了安撫他們,讓他們領皇帝的情,不會犯上作亂。
第三,制造競爭。制造等級的差距使他們互相牽制。
第四,鞏固皇權。這個應該就是最重要的目的吧。等級的劃分,強化等級的觀念,使皇帝成為等級觀念最大的收益者,從思想上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爵位只是壹種榮譽稱號,因其與皇帝關系的親疏(皇族封爵)及功勞大小(功勛封爵)而有高低之分。
明代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規定了皇室貴族八等封爵制。
清代皇室貴族的封爵在明制的基礎上又增為十二等:
第壹和碩親王,第二多羅郡王,第三多羅貝勒,第四固山貝勒,第五鎮國公,第六輔國公,第七不入八分鎮國公,第八不入八分輔國公,第九鎮國將軍,第十輔國將軍,第十壹奉國將軍,第十二奉恩將軍。
皇子成年前後受封,或先封貝勒、貝子,後晉封郡王、親王,或徑封親王,爵位概由皇帝"欽定"。
參考資料
劉錦藻.清文獻通考.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