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鬼飯疙瘩簡介

古籍中的鬼飯疙瘩簡介

鬼飯疙瘩為病證名。出《醫宗金鑒》卷七十四。即?。?即癮疹。

癮疹(hidden rashes;urticaria)為病名。又稱風?、?,俗稱風疹塊、鬼飯疙瘩(《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是指皮膚出現紅色或蒼白色風團,瘙癢時隱時現為主要表現的過敏性皮膚病。以皮膚上出現瘙癢性風團,發無定處,驟起驟退,消退後不留任何痕跡為臨床特征。壹年四季均可發病,老幼都可罹患,約有15%~20%的人壹生中發生過本病。臨床上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者驟發速愈,慢性者可反復發作。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此證俗名鬼飯疙瘩,由汗出受風,或露臥乘涼,風邪多中表虛之人。初起皮膚作癢,次發扁疙瘩,形如豆辦,堆累成片,日癢甚者,宜服秦艽牛蒂湯,夜癢重者,宜當歸飲子服之。”

鬼飯疙瘩相當於西醫的蕁麻疹。

詳見百科詞條:鬼飯疙瘩 [ 最後修訂於2017/8/16 0:28:43 ***3847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